微信转错账,到底该怎么办?
2018-08-17 来源: 新京报
如果说,微信转错账在防患于未然层面,主要是个消费者体验的问题,微信方面可以做得很多,那事后补救则是个具体的法律问题,这方面相关部门当积极作为。
微信转账,一不小心转错了,对方拿了钱,拒不归还,立马拉黑。这种事时常见诸报端。
这该怎么办呢?从此前的报道来看,把钱要回来还真的挺难的。
像微信方面的常见答复是:“转账一旦成功发送是无法撤回的,如果对方在24小时内未领取,资金会原路退回。如收款方已确认收款,建议您联系收款方协商;若您与收款方协商无果,您可及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我司会全力配合人民法院或公安机关等调查取证。”
很多派出所则可能答复:因为是自己不小心转错的,不属于经济犯罪,不便立案调查,建议直接去法院起诉那名微信网友。
到了法院,得到的反馈则可能是:由于只知道虚拟网名,不知道真实姓名和身份,法院无法受理,转款人必须通过其他渠道掌握了对方的真实身份信息才能起诉对方。
这样事情就进入了一个死循环。那么,这个死结到底该如何解开呢?
微信在技术上确实存在改进空间
最近,媒体从浙江省工商局获悉,该局针对近期多起消费者微信转错账维权难事件,由省消保委出面,向腾讯方面发出书面《建议函》,并于7月23日进行面对面约谈。腾讯于8月1日回函书面承诺对微信支付予以整改。
微信转款,或者只需要输入对方昵称,或者直接在对话框中选择转款,其步骤都非常简单。而转款画面,通常只会出现昵称与真实姓名的最后一个字——这很容易搞错。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微信转账不等于银行转账。在现实中,除了扫码支付以外,的确存在发生在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转账行为。不显示全名、仅仅显示最后一个字,有其合理性。从这个角度看,浙江消保委提出的要求转账人填全被转账人姓名的措施,也可能让很多人被迫交出隐私。
不过,微信的确可以增加一些提示性的环节,或者稍微增加一个步骤,并且可以通过转款双方之间的聊天频次(仅仅是频次,而不是具体内容),来推断双方的熟稔程度。
当下,按央行防范电信诈骗有关要求,不少银行都要提示客户在限定时间内可以申请撤销。从这个角度看,微信也可参照这点,再增加一个限定时间之后才能到账,限定时间之内可撤回的选项。
但这只能是着眼防患于未然,至于事后补救方面,微信可做的的确很少。
生活总是复杂而多变的。转账双方之间的情况非常复杂,比如,甲转账的意图是真实的,只是后来反悔;或者甲与乙进行了非法交易,转账付款之后反悔等等。
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意味着,仅仅以转错款为由微信要求对方的真实姓名,对收款人的确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从这个角度,腾讯以隐私为由拒绝告知被转款人的真实身份信息,是对的。否则,一旦潜在风险变为现实风险,腾讯也少不了因为泄露客户隐私负上责任。
更重要的是,微信不是公权力机构,对双方并不具备强制力,转款与收款人双方都是平等的。所以,转款人隐藏各种意图对腾讯撒谎,就如同对一个普通人撒谎一样,没有任何法律风险。
打破转错账死结,警方要作为
但当站在转款人面前的是一个警察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
首先,非法交易转款,然后反悔;或者意图以转错款为由知道对方姓名的情况,就会因为警方的威慑力而根本不会出现。而且,警方是公权力机构,对警方撒谎,会承担法律责任。
更重要的是,不当得利虽然不属于刑法范畴,但即便是民事领域,警方也有帮助公民的法定义务。更何况,转错款的情况中,有些本身就涉嫌诈骗。
如果说,微信转错账在防患于未然层面,主要是个消费者体验的问题,微信方面可以做得很多,那事后补救则是个具体的法律问题,这方面相关部门当积极作为。
在解决诸如此类问题中,虽然市场也尽力解决问题,比如此次腾讯就表示整改,但市场毕竟有失灵之处,这意味着市场解决这类问题是低效的、高成本的,这些领域应是政府发挥力量的地方。
因此,打破各方踢皮球死结,切实解决微信转错账问题,还在于企业与公安机关、法院形成合力,在事前、事中、事后明晰自身责任,切实推动该问题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