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素或对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药品上市还有多远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人民网北京6月17日电 (赵竹青 吕骞)
屠呦呦团队在青蒿素上的持续研究近日引发社会关注。团队不仅在疟原虫“青蒿素抗药性”方面获得进展,还发现双氢青蒿素或对治疗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有救了”“感谢、致敬”…这一消息不仅让红斑狼疮患者激动不已,也引发了资本市场的共振。受此消息影响,当日青蒿素概念股大幅上涨,报道中提及的昆药集团开盘即涨停。
有着“大自然的馈赠”美誉的青蒿素,曾在世界抗疟疾史上立下了“奇功”,自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以来更是变得家喻户晓、耳熟能详。如今,这一中医药宝库的瑰宝再次“宝剑出鞘”,瞄准了另一项疑难杂症——红斑狼疮。
“红斑狼疮”病因尚未明了 多见于育龄期女性
据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宗文凯介绍,红斑狼疮是一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结缔组织病,多见于15~40岁女性,分为多种亚型。
“红斑狼疮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他表示,遗传因素、性激素、紫外线、部分药物与感染等环境因素均有可能诱发或加重红斑狼疮病情。
在艺人当中,就有不少女明星曾经遭受过红斑狼疮的侵害,一度离开热爱的舞台。美国歌手赛琳娜·戈麦斯2015年接受采访时,就透露自己患上红斑狼疮并接受治疗,最终在2017年进行了换肾手术之后才得以重回舞台。
目前,随着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预后得到改善,但仍有部分难治性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存在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从而影响患者预后。
治疗红斑狼疮 青蒿素及衍生物有潜力但尚不明确
针对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抗疟药羟氯喹可通过抑制抗原呈递、抑制Toll样受体的活性等发挥免疫抑制作用,还有光线滤过、减轻炎症反应和减少血栓形成等作用,已成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基础用药。
而同样作为抗疟药的青蒿及青蒿素,在红斑狼疮的治疗中是否也具有一定疗效?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的3位专家近期搜集了近十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认为新型青蒿素衍生物具有显著的免疫抑制活性和治疗的安全性,有望开发成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免疫抑制剂。
“目前的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其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对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可信的疗效。”
关于青蒿素类衍生物的抗炎免疫机制,国内外的基础研究数据表明,其可作用于固有免疫及获得性免疫的各个阶段,发挥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目前动物实验已经证明除了系统性红斑狼疮,青蒿素还对类风湿关节炎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有一定治疗效果。
不过,该专家也提醒,青蒿素用于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效果如何,目前尚不能从循证医学角度给出明确答案。
“虽然关于中药青蒿的疗效基础与临床研究已有许多报道,且已广泛应用在中医临床治疗,然而其中大部分都有样本量小,试验方案不够严谨规范的缺点,国际期刊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不多,而关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目前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还很少,获得的临床资料有限,其作为免疫抑制药的作用还未得到国际医学界的公认。”
患者、家属翘首期盼 距离药品上市还有多远
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物研发是国际药学界公认的最具挑战性的研究领域之一。由于发病机制不清和疾病的异质性,临床长期缺乏新型治疗药物。
目前,抗疟疾药物羟氯喹仍是红斑狼疮治疗的常规药物。羟氯喹于1944年问世,1955年首次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疗效颇佳,并于同年在国际上市;1999年羟氯喹在国内上市,广泛应用于各种风湿免疫疾病。
作为首选的抗疟药类别,升级版的羟氯喹——青蒿素变身成为红斑狼疮治疗药物的道路还有多远?
报道显示,屠呦呦团队的科研成果由昆药集团负责开展临床试验,一期于2018年5月正式启动,前期的临床观察表明,青蒿素对盘状红斑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率分别超90%、80%,“一期临床试验结果谨慎乐观”。临床试验一般共三期,二、三期试验样本量更大,至少还需7到8年。若此临床试验顺利,预计新双氢青蒿素片剂或最快于2026年前后获批上市。
另外,青蒿素的“近亲”——青蒿琥酯、马来酸蒿乙醚胺等,都有研究表明对红斑狼疮的治疗有效果。其中也有部分研究成果已从实验室走向临床研究。
比如据公开报道,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左建平研究组与李英研究员历时15年研发的“马来酸蒿乙醚胺”,2015年已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核准的I、II、III期临床研究批件,并在同年启动临床研究,目前已进入到II期临床阶段。该研究的相关专利已获中国、美国、欧洲和日本等国授权。
近年来,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还在不断深化,除对红斑狼疮有效外,另有研究显示,青蒿素还具有杀死癌细胞的能力,这一“东方神药”在未来或许还有更大的用武之地。作为青蒿素的诞生地,我国在青蒿素的研究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而这些新药的研究,也将不再重蹈当年青蒿素没有专利保护的覆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