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珩 他,用“光”改变了中国
赵亚辉
2011年07月22日 文摘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王大珩,光学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现代光学技术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江苏省吴县人,1915年生于日本东京。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
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的主要创始人和首任所长,领导该所早期研制了我国第一埚光学玻璃、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第一台激光器。863计划和中国工程院的首倡者之一。曾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何梁何利基金优秀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7月21日13时2分,王大珩先生,在京逝世,享年96岁。
在他名字前面,有一长串头衔:“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而在很多人眼里,王大珩先生是“中国光学之父”,但王先生却说:“所有经历的事件和变迁,都是在国际形势的大环境中,在经济建设需求的促进和推动下形成的,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
从1948年回国算起,王大珩为中国的科技事业整整奉献了63年。“殚精竭虑、无悔付出”,是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所长、和王大珩长期共事的研究员宣明对他的评价。
文摘链接:
王大珩祖籍江苏吴县,生于1915年2月,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l938年考取中英“庚款”留英公费生赴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攻读应用光学专业,1941年考入谢菲尔德大学玻璃制造技术系,攻读博士研究生。
1942年,王大珩得知英国昌司玻璃公司要招聘一位物理师,从事新型光学玻璃的开发研制。他认为这一工作对国家是重要的,便毅然放弃获取学位的机会去公司工作,直至1948年回国。
长春创业与光学科研基地的建设
1951大珩接受中国科学院延聘筹建科学仪器研制机构。经他在东北地区调研并提出建议,1952年中国科学院决定在长春成立中国科学院仪器馆(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前身)。而长春光机所此后被赞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光学玻璃是仪器馆成立之初的重要科研成果。在我国第一炉光学玻璃的研制过程中,王大珩运用他在英国工作的经验,在玻璃配方、退火及测试技术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5年,中国科学院组建学部,王大珩被选聘为第一批学部委员
对国防光学工程的贡献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王大珩和长春光机所转向以国防光学技术及工程研究为主,先后在红外和微光夜视、核爆与靶场光测设备、高空和空间侦察摄影等诸多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对空间科学技术的贡献
1965年,王大珩参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总体方案制订工作,任中国科学院地面设备组负责人。他对卫星采用的跟踪体制及地面跟踪系统的具体技术路线,提出了有见地的看法,并得到采纳。
对激光科学技术的贡献
1961年9月,我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诞生于长春光机所。1964年,我国第一个激光专业研究所——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成立,王大珩兼第一任所长。
对仪器仪表事业的贡献
早在1956年国家制订十二年科技远景规划时,他是仪器仪表事业规划的主要执笔人,并任国家科技委员会仪器仪表专业组组长。他曾组织专家向国家提出“关于加快仪器仪表工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热心科技教育事业
1952年,他建议在大学设立光学仪器专业,浙江大学光学仪器系就是这样最早在国内成立的。1958年,王大珩倡导创办了我国第一所光学专业高等院校——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现长春理工大学),他亲自制订教学大纲,讲授普通物理、近代物理等课程。1978年,王大珩受中国科学院委派,筹办哈尔滨科学技术大学(现为哈尔滨理工大学)。
积极为国家科技决策咨询
1986年3月,王大珩等科学家鉴于美国战略防御倡议(SDI)和西欧“尤里卡计划”等高技术计划对世界各国引起的反应,认联名提出《关于跟踪研究外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此后,由国务院科技领导小组组织一系列讨论,拟定了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863”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