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专家"问题多 王陇德:轻信"养生理论"危害大
[主持人]:说到健康养生这一块,这些年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大家也开始越来越关注这方面的知识或者是理论。因为大家都会对自己的身体健康(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情况越来越关注了。包括我们现在看到书店里面最畅销的书,养生类的书必然是在其中的,包括现在电视上面很热的各种类型的养生的节目。随着大家对于健康养生方面的关注,我们发现有很多可能是好的方面的知识,但是可能也会掺杂进来一些未必是好的方面的知识。
[主持人]:当然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以“健康专家”出来标榜自己的所谓的专家,比如说早些年的林光常,近期可能也有一位很热门的人物,也是被电视媒体炒热的人物,这个所谓的“中医世家”也受到了很多主流专家的批评,大家觉得可能他的所谓的“养生理论”未必是有科学依据的。对于这些形形色色很庞杂的养生知识,我们觉得好象有点混乱了,具体我们该怎么分辨?您能不能给我们支支招?
[王陇德]:现在在这方面,市场上的确是鱼龙混杂。许许多多人借着现在这个形势,人民群众特别关注健康、关注养生、关注怎么去把握好自己的生活习惯,出现了很多不科学或者不正确的东西。
[王陇德]:群众要把握这方面,首先看看他有没有一些特别新奇的观点;比如林光常这样的就是标榜自己坚持传统的健康理念。我们可以说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很多东西都是人类自身的基因或者科学研究的成果。有些传统的东西应该是依据非常强,你如果要颠覆它,你必须拿出你的依据来。我们可以从网上或者从一些资料上查一查。他所提的新观点有没有新依据,比如林光常提了,“牛奶是好东西,但是是给牛喝的,不是给人喝的,而且越喝奶越脱钙”。他提出这个观点来,实际上牛奶应该是人类最好的补钙佳品。国际国内不论是实验室研究还是人群研究,都说明了牛奶对健康是一个非常好的食品。比如钙,奶钙的吸收率40%,但是我们常吃的一些钙片吸收率只有10%。所以,如果每天喝够一斤奶,正好补够中国人每天膳食中缺的钙。
[王陇德]:如果我驳斥林光常说的越喝奶越缺钙这个观点,很简单一个道理,我们的新生儿生下来,母亲没奶拿什么补?如果越喝奶越脱钙的话,小家伙就不长了,这明显是错误的。有些特别强调所谓“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膳食调整在保健中是一个重要的方面,但是它不是完全由吃来决定的。
[王陇德]: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体育锻炼。比如说根据我说的吃钙,有些人说过,吃这么长时间的钙,骨质疏松怎么还解决不了。这里面就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仅靠吃来解决健康问题是不行的,人的身体一定要去锻炼。我们医学上有一个说法叫“废用性萎缩”,就是你不用它,这个器官的功能就逐渐退化了。比如人的肌肉,你要不刻意锻炼的话,从30岁开始,人的肌肉逐年减少,到了75岁,您的肌肉只剩30岁时候的一半,丢了一半的肌肉,这就是不用的结果。吃钙也是一样,你吃进去了,如果你没有走、跑、跳这种运动,吸收到血里面的钙是不会往骨头骼上沉着的,因为你只有走、跑、跳,人体自我代偿的功能非常强,他才能感觉到骨骼硬度不够了,需要把血钙往骨钙上调。
[王陇德]:比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十天半个月以后测他的尿钙,尿钙的排量一定是增加的,因为他长期躺在那里,骨头不需要那么硬了。航天员上太空,如果在太空失重情况下待的时间稍微一长,回地面第一件事情就是预防骨折,因为他的骨质已经疏松了。所以不能单靠吃解决这个营养问题。正常人是这样,何况是病人。所以很多新奇的观点我们得问个为什么,再看看他提出的观点有没有科学理论知识。你做了多大人群的研究,你做了什么研究,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历史上有非常严格的科学研究的设计。比如许多药品,都是靠临床双盲的随机对照实验,“双盲”就是实验者和对照者谁也不知道谁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最后再看这两组有什么变化。
[王陇德]:我们必须说你有没有科学依据。
[王陇德]:另外一个方面,看看他有没有医学或者营养学的背景。如果没有这些背景,而且就是很含糊地提了这样一个背景,这是不可靠的。
[王陇德]:第三个方面,我们现在很多方面都有很多权威专家,如果发现什么问题,可以问一问权威专家。比如刚才说到的林光常说脱钙的问题,我曾经遇到过,我们国家的一个大艺术家,看了林光常的书,全家不敢喝奶了,后来他拿这个书来给我看,我看以后,书上完全就是胡说,很多东西都是错的。你可以咨询一下有关分析权威专家的意见,或者问问有关的部门。现在很多部门都有热线电话,都有一些资讯。这样我们可以识别一些所谓的“营养专家”,实际上他根本不是行家。比如林光常他说他是营养专家,后来调查他,他实际上是一个学电机的,在台湾人家告他,患者就是听信他的,吃他的“21天排毒餐”,药品全停了,肿瘤转移了,患者告他,最后给他判刑了。
[主持人]:您刚才说您有朋友看了林光常的书不敢喝牛奶了,我身边也有同事看了张悟本提出来的一个理论,是一期节目,开始天天都喝冬瓜汁,因为按照他提出的这个理论,他觉得冬瓜汁是可以治某些病。但是听了王老师的分析,食补、食疗是对健康方面有助的,但是不能单纯地靠它来治病,可能这个观点就有一些片面了。
[王陇德]:我们现在很明确了,一个是要解决营养问题,就是杂食,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最好的食物。它只是靠我们的结构膳食来合理。另外,有一些食品在调整身体的一些功能上是会有一些作用,比如中医传统的提的一些,把食品分成凉性、热性食品,要根据身体当时的状况,那是因个体而宜的,中医讲的也是辩症。个体和个体也是不同的。所以仅靠一些食品的方法把病完全治好是不太可能的。比如糖尿病人可以通过食物来调整,但是,如果说糖尿病人胰岛功能已经发生问题了,那是不可能调整回去的。
主持人]:我想凡是经历过高考的人或者是经历过求职的人都会有一个感觉。医学领域,包括医学的专业,包括现在从事医学的各个职业都是很热门的。不管是高考也好,还是找工作,都是很热门的一些职业。能不能请两位老师给我们评价一下,目前在我们国家国内的预防医学领域的整体水平大概是怎样的?
[王陇德]:我们整体的水平如果要和国际上比较还是有一定的差距。比如我们的研究水平和研究领域,现在慢性病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热门的研究领域,而且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一般评价公共卫生学院资质的时候必须有社会和行为医学,也有的地方叫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专业。但是在我们国家,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二级学科。所以,这就影响了慢病防控的研究。
[王陇德]:另外劳动卫生、职业病,在发达国家,职业安全问题基本解决得比较好,而且法律法规体系也比较健全。但是,在我们国家,现在作业现场的卫生监督管理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也还有法律法规不健全、体系不顺等一些问题,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些问题,也比较多,比如农民工很短时间内就引致了职业病,所以这些方面的问题也是比较多的。
[王陇德]:另外在流行病学方面,在大的人群队列研究上,也还没有像发达国家那样地多和相应的质量和水平比较高。
[王陇德]:比如我1980年到美国的时候,美国癌症协会做了一个一百万人前瞻观察十年的研究,这个研究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与一些慢性病发生、发展有关系的一些因素。这些材料是非常非常好的。当时我的导师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他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世界上能做这样的大人群的国家只有美国和中国,他希望中国能做,但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如此大数量的前瞻性研究。
[王陇德]:我们适当的有一些研究,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我们做的首钢的关于高血压预防控制的研究,我们一些专家在大庆做的关于糖尿病前期患者的干预研究,我们在临县做的关于食管癌的预防控制研究,这几个都是前瞻性研究,也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无论从规模上、数量上和水平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在这些方面,我觉得我们还需要迎头赶上。
[主持人]:您觉得和美国相比,我们在大型前瞻性的医学研究方面的差距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陇德]:一是研究对象的数量。因为规律来自于数量,只有达到一定数量以后,规律才能体现。如果研究规模比较小,规律看得不是很清楚,甚至看出的一些苗头可能是错的。二是研究的质量和报告的分析上。利用许许多多的比较先进的统计方法等等。我们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主持人]:我们能不能做这样的一个假设,我们把美国的预防医学的综合水平比作满分100分,您觉得我们国家目前能够达到多少分?
[王陇德]:这个分很不好打。因为方面不一样,它可能差别也不一样。流行病学方面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可是我们在其他一些方面,比如劳动卫生、职业病,这个就差别比较远了。
[主持人]:具体到每一个类别的话。
[王陇德]:每一个专业、每一个专科,就不一样了。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了预防医学包含的很多领域和很多的类别。我知道在前不久召开的2010国际健康生活方式博览会上,您当时指出,中国人现有的膳食结构不合理。我很好奇,您当时为什么会发表这样一番言论?
[王陇德]:在这方面我们做过一些调查研究,比如卫生部在2002年做了健康和疾病的一些全国性的大型调查研究。从调查研究结果来看,我们国家国民在社会和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许许多多的行为和习惯正在朝着一个非常不健康的或者不正确的、不科学的方向转化。比如我们国家膳食结构原来是比较好的,但是,从我们的调查结果来看,2002年的情况和1982年相比,这20年间我们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变化。一是肉类食品消耗的量上升了一倍多,谷类食品飞快地下降,下降了21%。二是油脂类给我们每天供热能所占的比例,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合理的不应该超过30%,但是我们的城市已经35%了,大城市甚至还更高,已经达到38%了。美国人1979年才是36%,他们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经过30年的宣传、教育、推进,现在才降到了32%。所以,我们城市的油脂过高提供热能的现象是问题非常多的。
[王陇德]:另外,一些对于健康影响非常有好处的食品,比如水果、蔬菜,要么我们吃得非常少,要么我们正在飞快地减少。中国人一贯不喜欢吃水果,可是现在研究,水果的确是对身体非常好的食品。但是我人均一天才吃45克,不到一两。比如蔬菜,在80年代的时候,人均每天要吃400多克,将近一斤蔬菜,可是到了2002年,我们吃的蔬菜只有200多克,降得非常多。这些东西是对健康非常有好处的,可是我们在减少。[王陇德]:所以,食品问题的趋势是非常令人担忧和关注的。因此我特别强调这样一个趋势要把它扭转过来。
[主持人]:曾经看过一个法国营养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看一个国家的公民健康水平,就要看他们吃得怎么样,吃什么。我觉得从您刚才介绍的情况来看体现了这句话。很好奇的一点是,对于现在我们这种不合理的膳食结构您有什么建议?
[王陇德]:实际上主要是从膳食的摄入量和摄入的机构来把握好。就是我们怎么提供给群众一种比较容易理解、比较直观容易把握,而且简便易行的方法。
[王陇德]:比如40岁左右的人身体变化是非常快的,这个时候,他的日常消耗也很少,可是膳食的结构如果不调整合理的话,对健康影响就会非常大。最近这几年我一直在推行“十个网球的原则”。用十个网球的体积、大小,网球大家都见过,比我这个拳头小一点。每天用十个网球把握我们的膳食结构。十个网球就是1、2、3、4加起来,一共十个网球。但是肉类每天不超过一个网球,全天所有的肉都算上,我们很多人就是超得太多。另外,相当于两个网球大小的主食,也就是四到五两主食,要保证三个网球的水果,所以,水果应该作为我们每顿饭必不可少的食物,不少于四个网球的蔬菜,蔬菜量一定要多。
[王陇德]:通过这个方式来把握我们每天的膳食结构,对40岁左右的人每天的身体变化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控制。所以我们教给群众这样简便易行、易于把握的方式推进膳食结构的改善。
[主持人]:我觉得您这个方法很通俗易懂,而且在生活当中每个人都可以很有能力把握这样一个准则。并不是我们看到一个理论,可能大家很难理解。
[王陇德]:你今天吃肉多少克;吃菜多少克。群众没有办法去称。
[主持人]:具体量化的数量可能大家就很难把握了。
[主持人]:刚才王老师提到中医学的一些理论,我记得我原来采访过一位中医领域的专家,他当时给我提出这样一个名词,就是“治未病”,在我理解,这个词和我们预防医学在某些方面是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预防医学与中医里面的“治未病”这个观点有哪些关系或者是异同?
[王陇德]:中医的“治未病”也可以说是预防医学的高度概括。因为中医也提“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高明的医生首先是做预防的。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预防为主”在卫生工作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以前我们提到“预防为主”,老是说可能考虑到打疫苗预防传染病。现在从慢性病学来讲,“预防为主”显得更为重要。因为现在主要的慢性病,比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等,一旦得了,就很难用现在的医疗技术给他彻底治愈了。
[王陇德]:如果哪一个人能把这种病治愈,我说他可以得诺贝尔奖,他可以申请得诺贝尔奖了,有谁申请了?
[王陇德]:但是这些病可以通过我们日常生活方式的调整,绝大部分是可以预防的。比如二型糖尿病,通过生活方式的调整,90%可以预防,他可以不得的。所以,这就是中医讲的“治未病”和预防医学是相通的,而且是重要的。
[主持人]:说到这里,已经有网友给我们发来留言。有一位网友这样说,王会长讲得太实在了,都能听懂。两位老师应该是健康养生方面的权威专家,能不能介绍一些个人的健康养生的秘诀?
[王陇德]:我关于健康养生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十多年了,从1994年我自己得了椎间盘突出,那时才意识到现在不注重身体不行了。从那时候起我开始锻炼,开始膳食调整。
[王陇德]:我有几点体会:一是锻炼是保证人体健康的第一要素;我们一定要动起来,如果不动的话,我们身体各方面的功能都会不行。比如肌肉的萎缩,肌肉萎缩现在国际上已经充分认识到它是我们健康的大敌。所以,锻炼是非常要紧的。二是调整好我们的膳食结构;我刚才说的“十个网球”的原则,我希望我们很多同志都去按这个来把握,我实际上就是按这个来把握的。这十多年调整下来,从原来的一些指标不正常,从原来体重将近80公斤现在调整到体重60公斤,近三年所有的指标全部正常,而且没有任何疾病症状。我归结为就是自己注意生活方式、生活行为的调整是最最重要的。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到运动起来,我记得我之前看到有媒体采访您的时候说,您无论每次出差去哪都要随身带着拉力器?
[王陇德]:拉力器可以做很多部位肌肉锻炼的姿势。
[主持人]:哪怕我们没有拉力器,包括我们身边有水瓶、有凳子就可以成为我们锻炼身体的辅助工具。
[王陇德]:你任何场合都可以做,而且现在主张小重量,多次做,它是对肌肉是一个很好的刺激。
[主持人]:这足以见得健康养生的科学在我们身边随时都可以找到。蔡老师有没有秘诀?
[蔡纪明]:王会长注意营养、膳食结构方面确实是我们的榜样,他做得非常好,也非常成功。除了这个以外,我感觉养生,中医讲的吃,刚才王会长讲的膳食结构;第二个是睡。吃和睡是负责重要的,睡不好,吃的也不好,吃不好,睡得也不好。中医的一句话,“食不安则卧不香”,“食不香则卧不安”。这两个一定要调节好,调节好睡眠,这和自己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都很有关系。只要一有心事晚上睡不着觉。今天我做了什么坏事了,或者有什么债务,或者贪污什么东西了,肯定精神压力很大,在这种情况下,他睡不好。睡不好,吃饭也肯定不香,我认为这个是非常重要的。
[蔡纪明]:除此之外,心理和精神状态一定要有一个非常平和、平常的心态对待社会的任何事物,善于对待别人、善于对待自己,这样他才能够有一个非常良好的心理状态。心理状态好,他的免疫功能、机体的正气就能旺盛,健康就能够始终保持。
[主持人]:我觉得今天两位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很宝贵的经验,包括刚才王会长谈到的“十个网球”的原则。我觉得网友回去以后都可以亲自实践一下。可能在我们每天坚持的过程当中大家就会一点点地看到变化。这也应该算是我们今天谈的预防医学里面的第一个关健词,就是健康养生方面。
[主持人]:接下来我想和两位老师分享这样一组数据,我在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这样一本期刊上找到了这样一组数据,它说,全球每年有10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99%以上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并且70%的死因是由传染病引起的。尽管疫苗用于预防已有多年,但是由麻疹、破伤风和百日咳所致的死亡数仍超过了200万。这应该是对于世界上儿童疫苗免疫现状的概括。想问一下两位老师,疫苗免疫这方面的水平和现状大概是怎样的情况?
[王陇德]:疫苗对于保护儿童健康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国家目前的疫苗接种状况处于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我们国家在80年代、90年代实施了三个85%的工程,把疫苗四苗覆盖率提高到了85%以上。所以我们控制了许许多多的疾病。我们比全球平均早16年控制了天花,我们控制了小儿麻痹,其他一些疾病,比如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破伤风的发病率也是非常非常低了,但是现在麻疹在一些局部地区还有一些流行。我们下一个阶段的目标就是要在中国消除麻疹。
[王陇德]:刚才你谈到的那个数据,关键是疫苗的接种跟不上去。许多国家,国家动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很差,所以,许许多多的孩子接种不上疫苗。只要能接种疫苗,疫苗相应预防的传染病就一定能够得到控制。疫苗在公共卫生史上,在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特别是延长预期寿命上,一个孩子如果在一岁的时候死了,如果国家的人均寿命是70岁的话,他就损失了69岁,如果一个老人在65岁死了,才损失了5岁的平均寿命。所以我们国家从建国初期的平均寿命只有35岁,到现在73岁,疫苗接种起了一个非常大的作用。
[主持人]:前不久山西发生了“疫苗”事件,当时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我知道咱们中华预防医学会当时是受到相关部门的邀请,专门组织了一批专家到山西去参与一些研究,能不能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蔡纪明]:山西“疫苗”事件出来以后,作为中华预防医学会还是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相关的工作。譬如,我们在福建厦门召开了一次在新形势下免疫接种的问题、我们的对策和将来发展方向,邀请了卫生部疾控局的领导以及CEC计划免疫中心的领导,在这个会上给全国的专家和专业人员进行了广泛讨论和讲解。把有关问题应该如何对待。
[蔡纪明]:山西的“疫苗”事件也不是一个孤立的事件,前几年也有一些其他的疫苗事件,包括“假疫苗”、质量问题等等。这只是一个表面的现象。通过这个表面现象,我们应该看到,刚才王会长讲得很清楚,免疫接种疫苗问题,对我们儿童以及成年人的健康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我们的管理工作当中和其他方面我们还有待改进的地方,同时接种以后不良反应的处理上我们也有待于进一步的加强。比如有很多服务态度的问题、工作方法的问题,可能本来不是一个问题,不是一个影响到孩子健康的问题,但是由于服务态度不太好,方法不太到位,结果造成了一些纠纷。
[蔡纪明]:在这次山西事件的调查当中,主要是中华医学会选派8到10位专家,主要是临床和公共卫生的专家到山西开展相关的流行病学的调查和验证。结果调查下来,并不是100多个儿童由于疫苗的问题产生这样的反应,而是只有两到三个产生了这些不良反应。产生不良反应的也是在疫苗的不良反应的规定范围之内。所以,卫生部新闻办专门召开了新闻发布会,也专门就这个事情做了有关的澄清和说明。
[蔡纪明]:像这类事情,我们学会还配合中国科协在17号召开了有关的高层论坛,在这个论坛上,有我们国家的免疫规划中心主任杨晓峰研究员专门对有关的疫苗问题做了很清楚的解说。我相信可能网上和其他方面都已经登了有关的报道。
[蔡纪明]:第三,我们关于疫苗这方面的问题,每年作为学会组织高层论坛、研讨会以及有关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一方面在科研的角度上来研究我们疫苗当中增强管理,提高疫苗接种的质量等等做工作,另外一方面我们还开展有关的科普宣传、健康教育,让广大的民众和孩子的妈妈知道打了疫苗以后可能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良反应,这是在正常的范围之内。如不正常的到接种点及时进行相关的处理,这是没有问题,可以解决的。当然个别的可能会出现一些情况,这就要认真地进行论证和讨论。
[主持人]:我觉得通过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到学会在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当中或者之后所发挥的作用,包括我们所说的决策咨询,包括一些学术上面的研究,以及我们所说的科普方面的工作。老百姓平时对于这些事情发生之后,会觉得有些摸不着头脑,但是我们的专家真的是在第一时间行动起来。
[主持人]:我们有一位网友“火火”留言是这样说的,他说,王会长确实是这套理论的好样板,看到您身体硬朗、气质儒雅,我看了很多期“学会理事长”访谈,您是最帅的一个。刚才谈到“治未病”,我也很感兴趣,不知道预防医学里面有没有和中医相关的其他的研究项目?
[王陇德]:在这方面的研究项目内容还是比较多的。比如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的研究。现在我们正在做的一个就是关于脑中风、脑卒中的研究。因为现在脑中风已经成为国家第一位的死亡原因,而且大量的脑中风病人偏瘫、失语、躺在家里给家庭造成很大的负担,给病人造成很大的痛苦,而且患者晚年得了病以后几乎就没有生活的尊严,问题非常严重。而我们现在在这方面,可以说我们国家对于国际上一些研究的最新成果还很不够。因为从国际上研究这几个方面来讲,通过预防性筛查以后,有针对性地对他引起脑中风的病变进行干预,一方面做生活调对,另一方面,他已经发生的病变尽快地消除,这样使我们国家脑中风的死亡率大幅度下降。
[王陇德]:国际上是有办法的疾病,可是在我们国家造成了大批的患者发病和死亡,以及伤残。所以,我们去年已经开始推广,做了一个脑中风的筛查和防控工程。在全国各省首先建立起基地外,脑袋的血管有人管,心脏的血管有人管,就是脖子这一块的血管没人管,但是正是脖子这块血管,颈动脉的血脉和狭窄造成很大一批脑中风,而它又是非常简单的,只要医生经过培训做B超检查就可以发现这里斑块大小,而且根据斑块可以调整。这一类的关于疾病的流行的控制等等,我们还有很多的研究项目。
[主持人]:我记得节目开始的时候我介绍咱们学会是这样介绍的,中华预防医学会是因为电视媒体广告的传播而被公众广为熟知。我为什么要下这样的一个定义呢?是因为我们之前收到很多网友的留言,大家觉得一看到我们的直播预告,大家觉得中华预防医学会很耳熟,因为我们在电视里面经常会听到,某某某牙膏或者某某某日化用品经中华预防医学会权威认证。大家觉得可能这是我们在生活当中经常能听到、能接触到的一个学会。为什么这些产品会引用咱们中华预防医学会所谓的“权威认证”呢?
[王陇德]:据我所知,我们中华预防医学会自我当会长以来我们还没有认证过任何产品。但是就这方面,我是这样一个看法:对于某项产品的科学性、它的性能和它的效果是应该有一个科学的判定的。判定是由什么人来判定呢?自然是具有这方面专业技术的人员判定。
[王陇德]:我的主张就是对于某一些提高群众健康生活水平有好处的产品,我们学会应该组织专家进行科学的论证,在具有科学论证基础上,哪些产品好,我们需要推荐给社会群众。我觉得并不需要说认证。我们国家现在有一个认证制度。这个认证制度可以说也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但是,从专业技术方面评价过它、论证过它以后,推荐给群众。这样做有几个好处:一个特方面就是说某些群众在这个方面有问题,我需要使用这样的产品,他可以听听专家的意见,然后自己判断、自己取舍。
[王陇德]:另外一方面,就是对于一些好的、信誉高的企业,它的好产品照样需要推广。这样好的企业、信誉高的企业可以发展。实际上这一举几得,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把它做的规范了,而做这个规范,首先最主要的是医务人员的医德,医务人员的道德。对医务人员来讲,医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中国古语叫“医无德者不堪为医”。医德对于一个医务人员来讲是最主要的。
[王陇德]:当初我在卫生部的时候,我正好主持医疗工作,正好碰上红十字法出台,原来医院都是用红十字作为标志,但是那个法出台以后,一般的医院是不能使用的,要改标志。改标志的时候,我们当时做了一些研究。最后我们做了一个修改,就是把红十字改成了白十字,把它放在图案的中央,白十字代表着苍白的病人,放在中央就是我们所有的医疗机构应该以病人为中心,后面放了四颗红心,就是以四颗红心为背景,保证以病人为中心。什么心呢?医务人员首先要有爱心,还有耐心,患者是病痛中人,有时候他情绪很不好,需要医务人员有耐心,还要有细心,有些人有爱心,但是大大咧咧,他爱他的孩子,老是粗心大意,没有细心。最后一个是责任心。就是在我们这个标志下工作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这“四心”。
[王陇德]:我们应该广泛地开展教育。当然,可以说绝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好的,但是也有少数的医务人员在这种市场经济条件下也可能受到一些影响,这个每个行业都会出现,但是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教育。
[王陇德]:所有的这些工作里面,医疗工作中,特别是预防学工作里面,医德都是最重要的。
[主持人]:您刚才说的我可不可以理解为我们学会在这方面做的工作就是论证和推荐,但是我们没有去所谓的认证。这个认证当然还是需要由一些权威的机构来进行认证。我们学会本身的职能更多的是偏重于学术研究,包括学术交流这个方面。
[蔡纪明]:因为国家认证委有规定,认证必须要由认证委批准,认证委批准有这个资格以后,必须这个机构中有三个认证员,这三个认证员经过培训、考核,合格以后,你这个机构才获得认证资格,你可以进行有关的认证。
[蔡纪明]:作为我们学会来讲我们是一个学术团体,我们主要是从专业、技术和学术上开展有关的工作。这些工作我们主要是按照中国科协、科技部的有关精神和国家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精神,所以,我们努力建设一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中心,与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所以,用我们的专家强大的队伍配合一些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
[蔡纪明]:多年来,学会和相关的专业学会,和有关的企业,开展了很多这方面的合作。包括一些抗菌涂抹的研制、临床应用型的研究。比如抗菌技术,我们先后在佑安医院、304医院进行有关的临床研究和检测,这种技术是不是有效,可靠不可靠,是不是能够在实践当中应用和推广。因此作为我们学会来讲,对于一些适宜技术向广大民众推广,和新的产品向民众推广,正像王会长讲到的,是应该的。
[蔡纪明]:比如我们现在引进的一些最新的疫苗,现在我们又谈到疫苗了,无细胞的白百破疫苗,HRB疫苗,或者是轮状病毒疫苗,这些疫苗都是从国外新引进来的,包括一些加佐剂的疫苗和联合疫苗。可能你们都知道,一个孩子出生以后甚至要打十几针,国家规定的14个疫苗防15种病,一个小孩的皮肤上打这么多的疫苗,现在联合疫苗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针打下去是5种疫苗。像这种技术的引进、新产品的引进,我们学会应该有这个责任推广这些新技术、推广这些新产品。这是我们的职责。
[主持人]:刚才王会长还提到了医德,我们知道每一个医务人员作为医疗体系当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我们在看到一些重大的突发性的公共安全事件,比如2003年的非典过程当中很多医务人员冲在了最前线,当时真的是很感动。
[主持人]:当然我们刚才也提到了医疗行业或者医疗专家是现在很热门的一个专业,很多高校包括很多的相关培训机构都有一些相关的这方面的培训,或者是高校开展的相关的专业。能不能请您评价一下我们国家在预防医学这方面人才培养的现状?
[蔡纪明]:关于人才培养方面,我们重点发挥我们学会的一些特点。一方面在强化继续医学教育工作方面提高一些基础性的人才业务素质的培养。因为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来讲,这些学科尽管是有相当长的一段历史了,但是在我们国家这支队伍的建设上确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自从SARS以后,我们公共卫生得到了政府的重视,从硬件上,从国家一级到省一级、地方一级CEC的建设都建设得非常好。关于设备方面,国家利用大量的投资,购买了大量的设备和仪器。但是我们的专业人员需要培训,需要提高他们的能力。
[蔡纪明]:可能有些不太清楚的老百姓总认为公共卫生预防医学,打打预防针,原来一说打预防针,都是没有经过培训的,尤其是在基层,只要是有点关系,或者是谁的七大姑八大姨的,就到防疫站里面来。为什么?防疫站没有什么重要的,就是打打预防针,谁都能干。实际上这个概念是错误的,认识是不对的,因此我们的队伍需要建设。这是一个方面,我们需要继续教育。
[蔡纪明]:第二个方面是扩大学术交流,营造高层次人才的成长环境。我们每年组织一百多场学术交流和研讨。在各个领域开展学术交流,对学科的发展、建设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同时,我们还开展有关的科研课题,比如我们对一些急需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里面的应用型研究,预防医学会利用各种医学资源对专家提供支持,对他们的研究课题提供支持,这样对他们的研究能够做得更好,并且科技人才的成长能够得到很好的培养。
[蔡纪明]:我们在这几个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同时作为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领域里的人才队伍,现在国家在教育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在很多的医学院校和大学里面,都设了博士生班、研究生班,以前我们是没有这样的公共卫生领域中的博士生班或者博士后站的建立,但是现在都开始建立了。因此对我们中国的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的人才建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持人]:刚才谈了我们的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最后我想请两位老师预计一下。一开始的时候王会长谈了很多我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在预防医学方面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有一些差距的。您能不能谈一谈未来我们这个学科在前沿领域的研究或者发展方面,您有什么看法?
[王陇德]:在前沿领域研究方面,从宏观的角度来讲,现在国际上非常重视全球卫生。许多发达国家都成立了自己的全球卫生中心,或者知名大学成立全球卫生研究的基地。它主要是应对什么?现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随着随着交通的便利,国界已经不再成为传染病防控的一个屏障,主要是怎么样更好地、更积极地、更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目前在这方面,我们也仍然比较欠缺。据我所知,目前仅仅只有北京大学成立了全球卫生研究中心,在这方面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推广。
[王陇德]:另外一个方面,目前生物医学已经发展到了分子时代,开展了很多基因研究。从基因研究的角度,也可以在预防医学上做出很好的疾病工作。比如,现在通过研究,我们有一种基因型,特别是在高血压患者理念,叫TT基因型,这种基因型的患者患有脑卒中的比例就要比其他基因型的高出两倍。所以,现在也在发展一些检测技术,首先查出这种基因型,有这种基因型的人就给他补叶酸,补了叶酸以后,他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就明显降低。这样一些基础的子生物学的研究在预防学里也是很有用的。
[王陇德]:还有一些和其他学科的结合,比如我们和系统论、和控制论、信息论的结合,我们国家已经建立了全国的传染病网络制报系统,这项工作我们是走在全球的前面的。现在连全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主任都认可我们中国这个系统为国际上做了一个典范。
[王陇德]:另外,我们和系统论相结合,运用了一些系统论的原理,特别是运用环境适应度在疾病控制中的作用。比如我们国家的血吸虫病,建国以来,我们在一些丘陵地区、水网地区控制了血吸虫病,但是我们曾经用的查病治病的办法,到了湖区就是控制不下去。这就和湖区特殊的自然环境有着明确的关系,我们在研究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血吸虫病控制策略,那就是传染源控制策略。我们在试点的地方三年就可以把血吸虫病完全消除了。利用这个策略,我们有望在十年左右的时间,在中国消灭血吸虫病。
[王陇德]:这项研究在国际上也是处于领先的,世界卫生组织派专家组来我们国家现场看了以后,特别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建议来,说让世界卫生组织应该派其他血吸虫病流行的国家,让中国的国家帮助他们怎么控制血吸虫病,这些学科的交叉、重合上会产生许许多多的成果。在这方面,也是一个前沿学科之一了。
[王陇德]:我们中国有很好的组织系统,我们有大量的现场。所以我们完全可以在流行病学上做出很明显的成绩。
[主持人]:非常感谢两位老师在我们今天的访谈当中给我们进行了很全面的讲解。我们刚才也说了,可能很多网友对于预防医学包括我们刚才说的大家最关心的健康养生其实还是有很多问题的,包括我们的生活当中会遇到一些实际的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我们理事长谈学会这样一个平台,也给网友和我们的学会专家搭建一个互通有无的平台。网友们如果有什么问题,也可以通过留言的方式向专家提问,我们也会定期邀请我们的专家来给网友们进行解答。
[主持人]:今天我们了解了很多预防医学方面的内容和知识,我们也希望下次两位老师再有机会到我们的访谈室和我们的网友进行交流。
[王陇德]:谢谢主持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两位嘉宾。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