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求解“钱学森之问” 培养人才需“一对一”
陈磊
“培养创造科学和发明技术的人才,需要像钱学森和他求学时代的老师冯·卡门教授‘一对一’的精英教育经历。”10月30日,在钱学森逝世一周年之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站在首届创新中国论坛上,求解“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
在中国大学“井喷式”增长的形势下,在一个导师可以带几十个研究生、师生逐渐变成雇佣关系的今天,已入耄耋之年的李政道以钱学森和自己的求学经历,明确地告诉在场数百名校长、学者和学生:培养精英人才,必须由精英老师作“一对一”的教导。
“我指的‘一对一’,不局限于一个老师教一个学生,可以‘一对三’‘一对四’,但不能再多了。”李政道分析钱学森曾求学过的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以2009年为例,前者大学生达到4232人,却有1707名教授和研究员;后者分别为951位和299位。“两个学校人数区别很大,进行精英教育的学院可大可小,教育模式可以不同,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大学教授和学生的比例都维持在1∶3。这是关键,我们国内的学校恐怕做不到。”
李政道回忆,自己刚上大一就与束星北教授“一对一”地讨论物理问题。转入西南联大之后,师从吴大猷、叶企孙等教授。师生之间的亲密交往,也对李政道创新思维的养成起了重要作用。“西南联大这段历史值得研究”。
1946年,20岁的李政道赴美进入芝加哥大学物理系,师从“中子物理学之父”费米教授。
费米是理论和实验多方面的大师,“但无论多忙,他每周都要花半天时间和学生在一起,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讨论,绝不含糊。”李政道说,费米的训练方法就是让学生对所有的物理问题都要独立思考,提出看法。
有一次,费米问李政道,太阳中心的近似温度是多少?
李政道根据文献上的数字,给出了一个答案。
费米问:“你验证过吗?”
因为这本不是博士论文研究的问题,李政道支吾道:“这个……没有,……太复杂了。”
费米说:“必须自己独立证实,才可信任,我们想个办法,使你可以自证。”
费米建议并帮李政道设计和用手工合做了一架专用的“大计算尺”,有3行刻度,足足比一个成人还长。为此,师生俩花费了几天时间制作。
“就这样,有了这个‘大玩具’,我很快就可以自己运算太阳内部的温度分布。”李政道现在回想起来仍唏嘘不已,“老师花费那么多宝贵的时间,陪我这个‘小孩子’一起长大,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信和兴趣。这才是真正教育学生。”
“虽然这不是我研究的课题,但费米说的‘任何物理疑问,都应经过自己独立思考,找出路径,克服困难,寻求答案’的教导使我终生受益。”李政道认为,好的导师和学生一段密切的研究探讨过程,对培养创新人才不可或缺。
对李政道来说,在芝加哥大学求学期间,最珍贵、最值得回忆的就是费米发问的问题。1948年,物理学家玛丽雅·梅耶作了关于不同原子核能级的学术报告,试图解释为什么会存在一些神秘的稳定数。在报告即将结束时,费米问道:“有没有什么现象显示出轨道——自旋相互作用的存在?”这个问题导致了梅耶在几个星期之后的另一个学术报告,以及这个课题的第二篇文章,同时也使她获得了1963年的诺贝尔物理奖。
因此,“创新,就要学会问问题”。李政道寄语在场师生:“要创新,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要创新,需学问,问愈透,创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