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改革,不妨从科学家的苦恼着手
作者:胡菊芹
与花样迭出、频发得几近使人产生“审丑疲劳”的科研不端事件相比,当前,科研领域的另一种现象更加值得关注,那就是不少科学家在诉苦:几乎没有时间搞科研了,有的甚至自嘲为“兼职科学家”。这在海归人才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他们对国内的学术环境更感不适。不少海归人才感慨,相对于国外来说,在国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干和科研无关的事。几年前中国科协的一项大型调查就显示出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大部分科研人员只能保证30%以上的时间用于从事直接科研活动,而且职称越高,直接参与科研时间越少。
“科研时间争夺战科学家屡屡败北”,从科学家们的无奈的慨叹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苦恼是相同的,原因也是大同小异:各类项目申请牵扯很大一部分精力,名目繁多的会议和活动也占去了不少的时间,还要花大量时间应对当前学术生态下的潜规则、种种应酬和公关等。如此算下来,科学家没时间做研究就不足为怪了。
科学家们诉苦表明他们对目前科研环境的不满,更表明对不受干扰、时间充分的良好学术研究环境的渴望。他们苦恼的问题也是当前科研领域浮躁、功利化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他们的诉求也与当前要求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呼声是一致的。
种种迹象表明,科研领域出现的浮躁、功利甚至腐败的现象已经引起了民众的极大不满。某些身陷学术不端事件的科研人员已经斯文扫地,整个学术界更是面临着严重的信任危机。众多的科研人员也对当前的学术氛围,尤其是管理现状极其不满。官本位、学术管理行政化、基金分配中的关系学以及对学术不端惩罚不力等多为诟病。改革科技管理体制、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和学术评价氛围是民众和业内共同的呼声。
可以说,无论是关注科研领域问题的媒体、大众,还是科研主体的研究者们在痛陈当前学术界存在的种种问题时,都不约而同地对科研管理部门提出了要求和希望。
但就管理部门而言,改革绝非易事,它涉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不同部门之间的协调,科技资源配置、文化环境等方方面面,可谓牵一发动全身,需要协调的地方太多,而现在科技资源配置上的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及有效的协调机制的缺乏使得改革难以推动。但是正如舆论所言,现在科研领域缺的不是“炮轰”而是“行动”,这包括科研群体自身的内省和对科学精神、职业操守的坚持,但更主要的是相关管理部门和管理者们要行动起来。
就寻求突破口而言,笔者认为,科研改革不妨就从解决科学家的苦恼着手,分析其苦恼产生的原因,并对症下药,把科学家们从大量纷繁复杂的事务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回归实验室、回归科研工作。如果能做到这样,则不仅是科学家们的大幸,更是国家民族的大幸。 (胡菊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