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市场上的高性能计算机几乎全部是进口产品,我国石油物探和气象等核心部门甚至还要在外国人的现场监控下使用进口计算机。国家863计划支持的曙光系列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和产业化探索了一条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为主的条件下发展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途径。
1993年在863计划支持下研制成功的 曙光一号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用微处理器芯片构成的全对称共享存储多处理机系统,开创了我国研制商品化服务器的新型技术道路。曙光一号在多处理机体系结构的实现、操作系统核心的并行化和支持细粒度并行的多线程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1993年研制成功以后立即转入产业化阶段,应用于铁路TMIS系统等信息化建设中。曙光一号投资少(直接研制经费只有200万元)、研制周期短(从正式开发到成果鉴定只有一年半)、产品化程度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研制一台高性能计算机需要5年以上、计算机科研成果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局面。曙光一号作为我国两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之一写进了199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在863计划支持下研制成功的曙光1000计算机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台大规模并行处理机体系结构的计算机,通过后续的产品化和商品化打破了进口产品对我国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的垄断,彻底结束了我国企业和民用部门购买进口产品还要被关在“玻璃房子”里的屈辱历史。曙光1000是我国率先突破实际运算速度每秒10亿次大关的高性能计算机(实测速度每秒15.8亿次),使我国掌握了大规模并行处理机的核心技术。在国内率先研制成功将大量处理机高速连接起来的“蛀洞路由”芯片,为我国研制可扩展的大规模并行机探索了一条可行的技术道路,引导和促进了我国高端超级计算机发展。曙光1000是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研制的一个重要台阶,获得了1997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当年信息与自动化领域唯一的一等奖)。
从1996 年到2004 年,在863 计划支持下,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先后研制成功曙光2000、曙光3000、曙光4000系列高性能计算机,开创了我国利用自主创新技术、商品化部件和机群体系结构研制高性能计算机的技术道路,并通过提供完整的关键技术,向我国服务器骨干企业转移技术和辐射人员,促使了国产品牌高性能计算机产业的形成,使国产品牌能够与国际品牌同台竞技。曙光机群系统在互联网络和通信技术、机群操作系统、机群文件系统、面向应用的优化技术等方面实现了一系列技术突破。2004年6月,曙光 4000A 以每秒8.06 万亿次的Linpack 速度进入全世界高性能计算机的前10名,在国内外计算机界引起较大反响,使我国超越欧洲成为除美、日以外第三个能制造和应用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并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总体装备能力成为全世界第五位。
2008年9月,曙光5000A研制成功,以峰值速度每秒230 万亿次、Linpack 值180万亿次跻身2008年11月公布的全球 TO P500的前10 名。
从1995 年到2006 年,在863 计划支持下开展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产业化工作,在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产业,用市场化机制满足国家战略应用需求上进行了引领性的成功探索。在当时的国家科委支持下,以曙光一号2000万元知识产权吸引了5500万元投资,于1995年成立了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863计划支持下,曙光公司坚持发展国产品牌的高性能计算机产业,为我国的信息化和国家战略应用服务,迫使国际品牌大幅度降价。曙光公司现已成为我国高端服务器的龙头企业,在2005年和2006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上,曙光公司占有25%的份额(25台),超过了IBM公司(13%)等国际大公司。2001年到2006年,曙光公司共销售服务器81030台(节点),销售额20.56亿元,其中高性能计算机2000多套(36114个节点),销售额9.17亿元。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还服务于石油物探、航天测控等国家战略应用领域。例如,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和东方石油物探公司都安装了计算能力每秒20万亿次以上(数千个CPU)的曙光高性能计算机。曙光高性能计算机在提高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维护政治与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