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科技文摘 >> 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
                                       作者:王玉平 
 
  目前,人类已经进入技术化的社会,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人类对于技术本身却有些陌生,只有揭示出技术的本质,才能有效地控制与驾驭技术化的世界。
  技术对自然和社会的作用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通过技术手段,延长人的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放大人的劳动器官、感觉器官、思维器官的功能,不断提高利用、调整自然的能力。技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表现为人类对自然的控制、改造和利用。马克思说:“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即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技术作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表现是在把天然自然变为人工自然的过程中,受自然规律的支配,要以人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为基础。同时,技术的产生、演化的内在机制又是由技术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规定的。技术要利用天然自然的物质、能源、信息和自然规律,技术的物质手段是人用来延长自然肢体和活动器官的人工自然物,因而技术具有自然的属性。技术又是为满足社会需要服务的,有其社会的目的性,技术的物质手段(劳动资料)作为人工自然物,是客观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从它产生之日起就是一种物质存在的社会形式。制定正确的技术战略和组织开展技术评估,合理地运用技术,使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技术依赖于科学的状况,同时科学的发展又离不开技术实践和技术手段。技术实践是科学的来源和动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即是技术需求。通过创造新的工艺、新的物质组合、新的产品形式,以满足人们关于工作便捷、安全、愉快和健康等物质目的和心理目的而形成的需求是技术需求。
  现代科学与生产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增强了,但现代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取决于技术的需要和技术提供的条件。自然知识、自然科学的启用对技术发展有重要作用,原有的技术基础以及各项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也是新技术产生的源泉。发明是技术进步的起点,发明必须经过产品研制、设计、工艺开发、工业试验和推广应用诸环节,才能成为生产技术或工程技术。技术开发、技术改造、技术协作、技术转移、技术评估和技术决策等是技术活动的重要形式。新技术的开拓为科学探索提供强有力的手段,没有现代的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缩微技术,没有粒子加速器和射电望远镜等技术,现代科学就寸步难行;科学职能的充分发挥也必须以技术为中介和桥梁,科学要通过技术才能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促进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与社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并统一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之中,政治、经济和文化等社会条件制约着技术发展的方向。技术本身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具有社会的属性。在社会需要的推动下,技术的目的与手段的矛盾运动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特定的技术目的反映某种社会需要和时代的技术水平,社会需要、技术水平和技术手段都是不断发展的。社会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技术活动的动力,又是把技术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的动力,社会一旦出现了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推动技术发展。社会需要首先是生产力、工程建设和经济的需要。社会需要虽然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但光有社会需要并不能产生相应的现实技术。一种社会需要必须转化为特定的技术要求,提出明确的技术目的,并具备达到这种目的所需的各种物质条件、知识条件和人们的努力,才可能有符合社会需要的现实的技术活动。
  技术进步促进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不断地积累经验、技能和关于作业方法的知识,并通过技术教育培养出更高技术水平的劳动者。通过变革原有的生产工具,发明和研制新的机器设备,提供技术性能更高的劳动资料。技术的进步还不断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更广泛地利用新资源、新材料,创造出新的工艺和作业程序。技术凝聚于生产力的诸要素之中,并入生产过程,从而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并使劳动结构、企业结构、产业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在人类历史上,技术上划时代的发明和重大突破。都把生产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成为人类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手段和源泉。技术对物质生产过程、社会生活条件和由此而产生的精神生产过程有极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经济、科学和社会价值。
  技术对社会政治、军事、文化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带来极其深刻的影响。技术推动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技术造成强大的社会生产力,动摇了旧的上层建筑赖以生存的社会经济基础,并为新社会的诞生创造条件。现代技术对增强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对提高社会生活质量,日益表现出十分重大的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它们的技术水平的差距。
  技术应用的两重性
  技术的社会应用有两重性,它既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又会带来资源和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人口膨胀等负效应。技术悲观主义思潮就是在这种负效应的背景下形成的。在物质足够发达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强调对技术作用的反思。20世纪初期和前期,对技术的批评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批评技术的发展将劫夺人的自由、幸福和人的存在,使人丧失个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二是批评技术在应用中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最突出的代表是美国科学作家R·卡逊于1962年发表的作品《寂静的春天》。20世纪中期以后,从以上两个方面对技术的批评都在继续,而且有所发展。“法兰克福学派”批评技术的发展使人沦为它的奴隶;法国学者埃吕尔批评以机器为代表的现代技术将造成一个“非人性化社会”。对于技术进步带来城市拥挤、车祸,以及噪声、空气和水的污染等不良后果的批评,不仅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重视,而且发展成为政治组织和政党竞争的纲领性问题。
  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的报告,一般被认为是反映技术悲观主义思想的代表作。技术悲观主义者认为技术本身的发展直接主宰社会命运,并必然给人类带来灾难的一种观点,又称反技术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技术是独立自主的,技术的发展及其社会后果不受社会条件的制约,并且会不可抗拒地导致人类的不幸。技术悲观主义是技术决定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或变种,它怀疑、否定技术的积极作用,主张技术必须停止增长乃至向后退。20世纪以来,技术悲观主义的思潮得到了理论上的论证,并产生了很大的影向。这一思潮的代表一般也承认技术使人类生活更为舒适的事实,但是他们着重于揭露技术应用所产生的问题,越来越激烈地批评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消极后果。技术悲观主义者在反思技术时,走向了片面,过于注重技术的副作用,低估了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的作用。因为技术不是静止的,而是发展的和动态的。技术来源于人而受控于人,技术的独立自主性是相对的,技术的动态和受控性决定了人类只能是技术的受益者而不是被毁灭者。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原理表明:技术创新将形成对基于旧技术的生产体制、市场形式和组织形式的巨大冲击,直至体制性地毁灭旧有的一切存在物。已经发生的三次工业革命的共同特点都是极大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并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现代经济发展证明,要么创新,要么被毁灭,没有第三条道路。对技术的历史考察说明,技术的发展是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任何技术的出现都要经过长期积累,新技术总是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技术有其世代相承和连续发展的历史。技术发展过程中又有连续性的中断,在连续发展的序列中显现出阶段性。基于技术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产生了技术发展的两种形式: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表现为渐进形式,即技术改进和技术革新;技术发展的阶段性表现为跃进形式,即技术革命。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突飞猛进是技术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的结果。
  恩格斯说:“没有理论思维,就会连两件自然的事实也联系不起来,或者连二者之间所存在的联系都无法了解。”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目前我国正处于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和综合国力竞争的主动权的关键时期。对“技术”的作用和意义等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可能会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来源:学习时报
更新时间:2010-04-13 10:53:57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