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收入陷阱
“中等收入陷阱”是2006年世界银行在其《东亚经济发展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收入达到世界中等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导致新的增长动力不足,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徘徊的一种状态。“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特征是:经济增长回落或停滞、贫富分化、腐败多发、过度城市化造成畸形发展、社会公共服务短缺、就业困难、社会动荡、金融体系脆弱,等等。
世界各国在面对“中等收入陷阱”时有着不同选择。发达国家利用其先发优势,通过引领技术进步和廉价利用全球资源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过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承接发达国家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等途径也实现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目标。现在国际上公认成功地实现了从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跃升的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中国台湾、韩国和新加坡)。从中等收入国家跨入高收入国家,日本和韩国都花了大约12年时间。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对漫长的工业革命进程对比,日韩两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一些拉美国家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却因为没有处理好发展战略、收入分配差距和对外经济关系等问题,最终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有的直到现在还处于徘徊、停滞不前阶段。
200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3600美元,开始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如何在加速发展中越过“中等收入陷阱”,是中国必须面对的挑战。由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经济依然增长强劲,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借鉴他国做法,实施正确的方针政策,充分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中国一定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资料整理:贾凤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