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晴 肿瘤临床探索无止境
外表温婉娴静的刘晓晴,言谈举止中,透着干练。谈起肿瘤医学,她说这是她热爱的事业,也是她不舍的生命情结。
今年7月,刘晓晴再度做客央视,这是她近两年来在央视的第二次出镜亮相。片中讲述了一名56岁的女性肺癌患者,在多脏器转移求医无门的绝境之下,刘晓晴成功收治的故事。刘晓晴没有按常规对患者进行全身化疗,而是根据患者基因突变状况选用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一周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竟如常人,如今生活质量良好。刘晓晴分享了患者从死亡线上走回来的快乐,更体验了她个体化治疗方案成功实践的喜悦。
对于医学、对于生命,刘晓晴早在多年前就产生了深深的感悟和情结。那是她大四见习的第一天,在协助医生挽救一位16岁白血病少女的生命时,刘晓晴亲历了生命的消逝,在其母亲撕心裂肺的仰天悲号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死分离的痛,随后她躲到值班室,为这个陌生而年轻的生命久久哽咽、泪流不止。她也渐渐懂得了她的使命和责任,并立志将来从事肿瘤研究,为之努力奋斗,给患者以希望。
1985年,刘晓晴从第四军医大学毕业。这正是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的时代。满怀激情和抱负的刘晓晴分配来到307医院后,毅然选择了肿瘤专业。经历了多次生命离去的伤悲,她感受到理想在病魔面前的无奈,但她不改初衷,依然前行,她知道她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几年后,她就读宋三泰教授的研究生。在这期间,她做了“肿瘤多药抗药与临床药效关系的研究”课题,发表了3篇论文,还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报告。
几年的研究生经历,使刘晓晴的内功得到修炼,也给了她前进的动力。研究生毕业后,宋教授把她留在身边,从事乳腺癌的治疗研究,负责多项国际和全国多中心临床协作研究,她的研究认真、操作严谨,在业界赢得了良好口碑。相关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介绍乳腺癌芳香化酶抑制剂治疗的研究进展。她还获得了全军“十五”课题“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日后获得军队医疗成果一等奖的“乳腺癌内分泌治疗的临床研究”增添了亮色。
凭着对事业的追求,刘晓晴日锻月炼,收获颇丰,并已崭露头角。2003年,刘晓晴出任肺部肿瘤内科主任,挑起了学科带头人的重担。她感到肺癌比乳癌更为凶险可怕,发现时大多是中晚期,存活希望渺茫。她感到了压力和挑战。她把科研作为提高临床技术的主攻方向,选准肺癌乃至肿瘤诊疗研究领域热点和发展趋势,两度获得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建立分子抗药预测体系,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发表在学术期刊并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同时承担多项国际多中心的临床协作和国内临床新药研究,学科地位不断提升,先后100多次受邀到全国各地作专题报告。
刘晓晴的系列研究成果,延长了肺癌患者生存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辽宁本溪的张先生就是在刘晓晴手下得救的。3年前,63岁的张先生得了右肺癌,并出现双肺、骨和脑转移。并瘫痪在床,刘晓晴采用同步化、放疗,并在术后运用当时最新的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作为全身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法,挽救了他的生命。像张先生这样的获益患者不在少数。
事业有成的刘晓晴依然淡定。她知道,在肿瘤的探索领域里没有止境,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刘晓晴 肺部肿瘤内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医学发展基金、全军课题等多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参编专著7部。现任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专业委员会执委、中国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执委、中国女医师协会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化疗专业委员会委员,CSCO肿瘤相关贫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多项学术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