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托举“中华大粮仓”的雄厚科技力量

托举“中华大粮仓”的雄厚科技力量

作者:李丽云 曹忠德 吴亚楠

时间:20120314  来源:科技日报 

 

  有一种力量,上可“顶天”,下可“立地”;有一种力量,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一种力量,可以在“战天斗地”中创造一次又一次的丰收奇迹。那就是由扎根边疆大省黑龙江的数万农业科技大军、近百家涉农科研单位汇聚成的强大合力——

  高昂“龙头”迎盛世

  2011年的黑龙江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树立了一座崭新的丰碑。

  在这一年,黑龙江跃居为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同时还以粮食总产量1114.1亿斤和商品粮产量900多亿斤“双第一”的成绩高居榜首。黑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华大粮仓”。

  所谓“龙腾盛世开启新篇章”。黑龙江这条巨龙在迎来龙年的同时也在农业大丰收中高昂起威武的“龙头”。

  那么,黑龙江用什么支撑起高昂的龙头?近日,科技日报记者驱车数千里,深入基层,倾听各方声音,记者感受到有一股强大的农业科技力量涌动在龙江大地,无论春夏秋冬,无论村屯城郊,有一支由数万农业科技专家以及农技推广人员组成的农业科技大军活跃在农民身边,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怀揣同样的梦想,纷纷从不同大学、不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走出来,走入田野大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农业科技合力,成为托举“中华大粮仓”“八连增”的有力支撑。

  走入黑龙江的县乡村屯,你会发现黑龙江的农民对于一些农业专家的名字大都耳熟能详,张口就能叫出全名。比如“北方寒地水稻之父”、黑龙江农垦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徐一戎;比如大豆专家、黑龙江农垦总局科研中心胡国华博士;比如玉米专家、黑龙江农科院苏俊研究员;比如小麦专家、黑龙江农科院肖志敏研究员;比如水稻专家、黑龙江农科院水稻研究所潘国君博士;比如马铃薯专家、黑龙江农科院吕典秋博士,以及自主首创“水稻植质钵育机械化”的农机专家、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汪春教授;研究前氮后移施肥技术的东北农业大学土肥专家刘元英教授,……这一个个农业科技专家的名字,像“神明”一样被珍藏在农民心里。

  在农业大省黑龙江做农民是幸福的,无论是农忙时节还是农闲时节,只要想寻求科技帮助,就可随手拨打农技“110”热线电话或者直接拨打专家的手机,或者上网到农业专家在线实时服务信息平台去咨询,还可以直接到专家大院去找常年驻守的专家。专家大院覆盖了黑龙江省的67个县,并延伸到部分乡镇和村屯。

  如今,在国家八部委《关于深入开展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的意见》指引下,黑龙江逐步形成了以法人科特派为主体的特色科技服务体系。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已成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不用动员,主动深入农村,随时随地为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甘做“科技保护神”。

  这支强大的黑龙江农业科技力量,来自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近20家涉农院校;来自黑龙江省农科院、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等近70所涉农科研院所;来自几千家农业龙头企业。他们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循环接力,全程护送着几大农作物跑向增产增收的终点。他们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以超前的行动践行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所倡导的农业科技创新精神。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群体还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打破了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魔咒,以独创的“院县共建”“校县共建”“场县共建”和“专家大院”等多种零距离科技服务形式,开创了领先全国的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独特路径。如今,这些做法已被收纳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黑龙江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农技推广十大模式之一。

  于是,在“产粮状元省”黑龙江广袤的黑土地上,记者仿佛听到,科技携手农业,农业牵手科技,合奏出一曲动听的农业科技创新大合唱,不仅唱出了产粮第一大省的丰收豪情,也唱出了农民增收的喜悦,唱出了“中央一号文件”所昭示的未来现代化大农业的宏伟蓝图。

  科技全程护送农业丰收路

  据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艺师闫文义一项分析调研显示,在2011年黑龙江粮食增产因素中,结构调整占27.9%,面积增加仅占3.9%,而科技支撑所占比例达到68.2%。另据新华社从黑龙江省农委获得的信息显示,目前,黑龙江农村农业科技贡献率提升到近70%。另据《科技日报》报道,我国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53%。作为国家大粮仓,黑龙江农业科技贡献率超前走在了全国前列。

  在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黑龙江人创造的农业持续稳产高产八年的奇迹。天还是那个天,地还是那个地,人还是那些人,鲜活的数据说明,黑龙江八连增的背后是日新月异的农业科技在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贯穿于粮食生产全过程,从新品种选育,新耕作方式,新施肥方法,高效节水灌溉,机械化播种、耕作和收割,数字化监控以及丰收后的深松整地,等等。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携带着“科技利剑”化身“农业科技保护使者”,从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全程护送着黑龙江几大主要农作物在与气候等各种竞争对手的竞赛长跑中,顺利跑向增产增收的终点。

  据黑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张长斌介绍,近年来黑龙江科技管理部门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同时整合全省富集的农业科技资源,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不断提升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在“十五”、“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科技厅围绕黑龙江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的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农业生产标准化、机械化等主要技术环节开展了科技协同攻关、技术研发、技术集成和试验示范,完成了一大批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形成了一系列高产栽培模式和技术方案,并在全省进行了推广应用,为黑龙江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为主要粮食作物的持续稳产、增产,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

  其间,黑龙江还争取了一大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如《国家粮食丰产工程项目》“东北平原北部(黑龙江)春玉米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寒地优质水稻高产、安全技术示范”、“大豆丰产增效技术的研究与示范”等一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在黑龙江省的实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为黑龙江粮食生产获得大丰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良种——起跑线上的成功抢跑

  农作物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创新是黑龙江主要粮食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被选育出的良种有利于农作物在起跑线上“成功抢跑”。

  据黑龙江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唐晓明介绍,为选育优质、高产、高效、抗逆性强、早熟等适合黑龙江省寒区不同区域种植、适合大农机作业的农作物新品种,黑龙江省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广大科技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十一五”期间,黑龙江围绕主要粮食作物玉米、水稻、大豆、小麦、马铃薯以及杂粮等选育新品种共计254个,引进和创造各类种质资源5914份。

  喜欢用数据说话的闫文义告诉记者:“近年来,黑龙江农作物新品种选育步伐明显加快,良种在黑龙江农业增产增收中的贡献率也越来越高。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2010年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的250多个新品种中,大部分是由黑龙江科研人员自育的良种,只有35个是外省或者外国的。到2011年自育品种比例更加可观。具有黑龙江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因为更加贴近黑龙江的农业生产实际从而发挥了巨大作用。”他由衷地感叹“黑龙江省科技厅在新品种选育方面功不可没,保证了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中有60%的人在安心育种”。

  “新品种的技术创新使得黑龙江种植业的结构调整发生了巨变,不断突破种植禁区,使原来黑龙江北部偏冷地区也能克服不利气候因素而种上了水稻和玉米,在黑龙江新增加的大面积高产作物中主角就是玉米和水稻。”闫文义强调。

  玉米专家苏俊率领黑龙江玉米科研团队在“十一五”期间,选育出玉米新品种49个、玉米新种质5000余份、育成优质玉米自交系71份,糯玉米自交系8份;同时成功筛选出适宜黑龙江三大玉米主产区种植的优良自育玉米新品种龙单系列、绥玉系列、嫩单、克单系列、垦单系列,覆盖黑龙江省第一积温带至第五积温带,近三年播种面积都在20002200万亩之间,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3040%。同时,针对黑龙江北部早熟玉米品种少、类型单一,且国外品种占据主导优势的潜在隐患,苏俊还率领课题组在早熟、高产、耐密、优质玉米新品种选育上获得突破。其中“克单14”有望成为黑龙江北部玉米龙头品种。

  在水稻新品种选育方面,水稻专家潘国君率领黑龙江水稻科研团队在“十一五”期间选育了一系列水稻新品种,经审定推广的水稻新品种有54个,水稻种质资源136份;占水稻种植面积的80%。新育成的水稻品种分布全省各积温带。其中,龙粳31被农业部专家组认定为东北早熟粳型超级稻和最具有推广前景水稻品种,该系列品种已占据龙江水稻的半壁江山。此外,水稻科研团队还在水稻抗寒品种选育上获得了新突破,在高纬高寒的黑河地区试种成功了早熟新品种水稻,该品种将大大促进黑龙江水田发展北扩战略的实施。

  作为中国最大的大豆产区,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总产量约占全国的1/3。大豆专家胡国华率领大豆科研团队,在保护黑龙江省优质大豆基因基础上,围绕产业需要分别开展高蛋白和高脂肪的定向育种,“十一五”期间共培育出大豆新品种73个;大豆种质资源87个,其中高油大豆品种有19份;新品种推广面积占大豆播种面积的50%以上。

  据马铃薯专家吕典秋介绍,随着马铃薯面积不断扩大,马铃薯新品种在黑龙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原种繁育方面,实现了每平方米生产马铃薯原原种1000粒,比传统方法产量提高30%以上。马铃薯原原种单位面积生产能力比5年前提高2.5倍。目前,黑龙江省自育马铃薯品种推广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80%以上。

  良法——比赛中途的高效助跑

  先进适用的新栽培技术和模式,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必不可少的条件。无论是单项关键技术研发与突破,还是综合技术的集成示范与应用,都在农作物的竞跑中发挥着高效助跑的作用。

  在农业科技领域做了多年的管理者,唐晓明历数起黑龙江新栽培技术如数家珍:比如寒地水稻大棚育苗技术、水稻叶龄诊断技术、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技术;玉米“Ⅱ1465”栽培技术模式、玉米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技术;玉米密植通透栽培技术、大豆垄三栽培技术模式、大豆窄行密植技术、原垄卡种技术;马铃薯茎尖剥离高效脱毒技术、脱毒试管苗开放式繁育技术……等等,这些“良法”发挥了良种的最大遗传潜力,为黑龙江农作物高效生产提供了条件和保证。

  “寒地水稻叶龄诊断栽培技术”在黑龙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为黑龙江水稻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该技术制定了不同目标产量下的每个叶龄期的生长发育标准,并根据田间诊断结果,进行相应肥、水、植保等措施调控的技术体系,使传统的种、管、收流程式栽培技术,发展成为按叶龄诊断、预测、调控的栽培技术体系。

  马铃薯作为黑龙江主要作物,因其产量高、产业链条长、经济效益好,已成为黑龙江农民致富的最好选择。在示范区建立的土壤类型养分调查及施肥数字化模式、晚疫病综合防治及监测预警系统、马铃薯蚜虫测报系统,实现了马铃薯田间病害科学监控与有效防治。2011年,由于科技的注入,在齐齐哈尔甘南兴十四示范区园区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测产结果显示,荷兰15亩产最高达10280斤,平均亩产5500斤,是全省平均产量的2倍;良种配套良法,让小土豆变身为金豆豆,甘南兴十四村的村民人均收入也由2009年的2.16万元增长到2011年的5.36万元,实现了“一年一大步,两年翻一番”。

  “寒地水稻前氮后移施肥技术”主要是针对寒地水稻生产中氮肥施用量过高和施用时期不合理,造成稻瘟病和倒伏严重、结实率低等问题开展的研究。课题负责人、东北农业大学刘元英教授提出了“根据水稻不同生育阶段对氮素的需要定量调控氮肥,使穗肥的施氮量达到总氮量的30%40%,并按土壤特性诊断施用其他元素,形成了以前氮后移为核心的寒地水稻施肥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水稻施肥理念。

  刘元英推广的寒地水稻“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犹如一把“金钥匙”,帮助农民开启了寒地水稻增产大门,平均亩增产超50公斤。刘元英还精心为寒地水稻制订了一份营养套餐,水稻返青的时候用专门的返青肥,穗分化后用专门的穗肥,就像为不同月龄的婴儿配制不同的奶粉一样,使农民方便掌握和使用。

  课题开展的十年间,刘元英的足迹踏遍了黑龙江各水稻产区,跨越5个积温带、在100多个点进行了试验和示范。截至2011年底,寒地水稻“前氮后移”优化施肥技术在黑龙江已累计推广近2000万亩,使水稻增产近20亿斤,农户增收超过20亿元;同时减少尿素施用量近10万吨,显著减轻了环境污染和碳排放。

  大农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各种“大农机”发挥威力,加速了黑龙江现代化大农业的进程,也助推了黑龙江粮食生产的八连增。据资料显示,2011年,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化率达到了87%,位居全国首位,而在我国最大的国有农场群黑龙江垦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已达97%,成为全国领先、跻身世界前列的农业机械化领跑者。

  被誉为“中国绿色大豆之都”的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是应用大科技、大农机、大水利等手段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记者在九三管局鹤山农场农机管理服务中心看到了真正给力现代化大农业的大农机群。200多台()世界领先的大型农机具如“钢牛铁马”,以威武磅礴的气势俯视众人。这里存放的凯斯超大型9120轴流滚筒联合收获机,全球只有11台,我国仅有两台。据介绍,这台收获机额定功率483马力,最大功率达523马力,配带全球卫星定位自动测产系统,可达到20小时收获大豆1420,收获玉米1200亩、收获小麦1180亩的工作效率。

  九三管局张宏雷副局长自豪地介绍,依托全球卫星定位技术、遥感技术、全球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成果,经过综合组装配套,使大马力机械实现了自动导航、精密播种、变量施肥、即时测产等精准化、标准化作业,可一次完成灭茬、深松、合墒、碎土、镇压等步骤,彻底改变传统的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作业质量。现代农机装备开展的土壤深松、秋整地和秸秆还田等保护性耕作,相当于建立了“土壤水库”,起到了蓄水保墒作用。配备了GPS卫星定位与自动驾驶系统的大型农机具甚至可以在夜间操作,每千米地垄误差不到3厘米,远远望去每条地垄都是笔直地向前延伸,没有弯度,增加了有效土地面积的利用。

  据黑龙江农业装备产业技术联盟理事长、原黑龙江省农机院党委书记、院长何堤介绍,目前,黑龙江拥有省农机研究院等6个省级农机科研单位,农机科研力量居全国前列。近年来研发的整地机械、播种机械、中耕机械、植保机械已居国内领先水平,目前120马力以下拖拉机的配套农具90%是由黑龙江科研人员自行研发生产的,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各主要作业环节需求。

  黑龙江省农业装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员单位,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支撑下,瞄准国际前沿技术,针对市场和企业技术需求,相继开展了一批重大项目的攻关,提供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农机作业装备。在这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机装备支撑下,节水灌溉、精量播种、化肥深施、高效植保、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先进适用的农机化新技术广泛应用,提高了水、种、肥、药的利用率,改善了耕地质量。

  据统计,通过大面积推广应用,依靠新型农机具,相同的施肥量,用机械深施基肥可增产5%%10%,而在保持产量相同情况下,可节约肥料20%以上。机械化高效施药可比传统施药方法提高利用率30%以上。在同等生产条件下,水稻、小麦、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可实现节种增产减损的综合生产能力分别为53kg/亩、37kg/亩、72kg/亩。其中,秋整地使用农机深松作业,可使来年玉米亩均增产200斤、大豆亩均增产100斤。水稻机插秧比人工插秧亩增产100斤左右,且抗病虫害、抗倒伏性好。采用大型农机具,在依靠地、水、肥等资源要素投入增产受到约束增强情况下,发展新型农机装备已成为挖掘黑龙江粮食增产潜力的现实选择。

  数字农业——现代化大农业的样板

  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分局七星农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新型农民仅凭一部3G手机,坐在家里就可遥控千里外的大棚,3G手机连接着互联网和物联网,通过手机屏幕,就能监测上百个大棚的实时数据,看到大棚里精细的图像。发现大棚温度高了,可以直接在手机上操作打开大棚通风设备,发现大棚湿度不够了,可以直接远程操控打开大棚喷水设备。这就是七星农场全国首创的3G物联网智能大棚技术。也是黑龙江农垦率先建设的数字化农业的雏形。数字农业成为依靠科技助推现代化大农业的成功样板。

  鹤山农场通过数字农业信息平台的应用,实现了土地、人口、农机、畜牧、水利、林业、气象等信息的全面管理,采用B/S的开发技术,用电子化三维图形视角显示出来,可以随时掌握农田的地理位置、耕作面积、种子作物、土壤结构及种植户等信息,并做到从农场、管理区到种植户的分级管理,实现准确、完整、全面的土地数据统计。

  有了这样一套数字信息平台,就像为农业信息管理增添了许多双眼睛,可以随时观察农场的农田生产情况,并将信息反馈到中心管理系,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保证了质量。

  目前,鹤山农场参加作业机车全部配备自动驾驶导航系统,现系统监控覆盖面积达到100万亩,参加全场53万亩耕地的各项农事作业,在2011年总作业量达到172.8万亩,跨越式的提高了作业标准和作业质量,每年可增收600余万元。

  黑龙江在实施现代化大农业生产中,从种子培育、播种育苗、栽培管理,到最后收割的粮食生产全过程都实现了高科技操作,率先走入了数字农业时代。

  农业科技合作共建

  ——打破“最后一公里”魔咒

  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而据闫文义提供的数字显示,黑龙江省农科院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已达70%。另外的数据显示,在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黑龙江垦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早在几年前就超过80%了,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黑龙江农业成果转化率走在全国前列,有各种因素在发挥作用,其中黑龙江农业科技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功不可没。黑龙江的涉农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黑龙江农垦系统在广阔的黑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校县共建”、“院县共建”、“场县共建”等各种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形式,而这些都是黑龙江独创的以法人科特派为特点的新型科技服务形式的不同体现。这些科技服务方式构成的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实践,攻克了成果转化的瓶颈障碍,打破了以往农技推广中的“最后一公里”魔咒,使农业科技人员真正走入了农业主战场,科技与农业实现了零距离的亲密接触,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以最快的速度,最近的距离直接长入了黑土地。

  “从最早的科技‘帮扶’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实现双赢乃至多赢,黑龙江省农科院迈出了很大一步”。闫文义如是说。

  正是这一大步,让黑龙江省农业科技力量汇聚到一起,共同奔向农业主战场。

  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始创于2003年黑龙江省农科院以科技帮扶十弱县为主要内容的“院县共建”。在科技扶贫过程中,黑龙江农科院秉持“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与市县签约共建,双方合作共赢。随着“院县合作”成果和作用不断显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决定组织全省15家农业科研院所、涉农大专院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与全省67个县(市、区)开展科技合作共建活动。此后,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又发挥黑龙江垦区现代化大农业的优势把农垦纳入到农业科技合作共建的大业中来。于是,“校县共建”、“院县共建”、“垦地共建”、“场县共建”在黑土地上百花齐放。

  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主要是围绕“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兴办农业科技专家大院,谋划农业科技致富项目,实施农民培训工程以及选派科技副县长”等内容而展开。这一举措使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真正走进了农业主战场。

  实施农业科技合作共建以来,黑龙江已建成哈尔滨、建三江两个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县里建成了156个标准化核心农业科技示范区,在乡镇建设了820个农业科技示范园,在村屯建设了5287块示范田,辐射面积达9796万亩,遍布全省农村各个角落,成为黑龙江广大农民科学种田的学习、示范基地。每年有组织或自发到园区参观学习的农民达150多万人次。

  农业科技成果只有牢牢扎根于生产需求,扎根于农民群众,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才能实现无缝对接,才能实现零距离指导。农业离不开科技,就像鱼儿离不开水。黑龙江不仅农业科技力量强大,农业科技成果数量也非常可观。更可贵的是,黑龙江农业科技人员的观念已经打开,他们认识到实验室的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落到大地上,才是农业科技人员最大的成功。农业科技成果不应留守在实验室里,应该在更广阔的田野中,转化为助推黑龙江大丰收的科技利器。

  黑龙江首创的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模式让农业科技人员能够“下得去、蹲得住、能服务、服好务”。如今,黑龙江已有数千名农业科技专家参与了共建活动,他们走出高楼深院,走进田间地头,成为传递科技的使者。无论是白发苍苍的老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年轻科技工作者,走下讲台就奔向田间畜舍,走出实验室就奔向试验田,在全省勾画出一幅幅科技服务基层的生动画面。

  黑龙江的农业专家们在农业生产整地、播种、田间管理、作物生长发育和收获时节,深入田间地头,亲自为农民们察苗情、做示范,解难题、配农药,把技术规程和增产措施,面对面、手把手地传授给农民,真正做到了“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尤其在出现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对农作物进行田间“诊断”,地头“开方”,所到之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通过农业科技合作共建,提高了农民科技素质,留下了一支不走的技术队伍,涌现出各种种田能手和种地明白人。如今,黑龙江有3万多农民成为种养业的行家里手,各类“土专家”、“田博士”和农民经纪人达到20万人。

  黑龙江农业科技合作共建还创新了农民科技培训,提出了“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方式,按照农民意愿选择培训课题,农民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内容,农民想什么时间学,就安排什么时间培训。

  广阔无垠的黑龙江大地为农业科技人员提供了宽广的实验平台。农技人员来到基层,不仅为农民带来了福音,也为自己带来了无限的发展机遇。除了奖励机制和政治待遇的倾斜,农业科技人员也在田野中寻找到了更多“财富”。同时也让自己的农业科技项目“接了地气”,在与农田和农作物的“亲密接触”中找到灵感,创造出更多科研成果,真正从“知识富翁”变身“经济富翁”,实现了科特派创新创业行动所倡导的双赢宗旨。

  ……

  如今,三月的北方,春意萌动,在将要醒来的黑土地上,处处忙碌着科技备春耕的景象。

  迎着和熙的春风,黑龙江数万农业科技大军正训练有素地行进在一号文件带来的农业科技春天里,正向着“中华大粮仓”的九连增、向着粮食总产1200亿斤的新目标而昂首进发!

更新时间:2012-03-15 08:50:03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21/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