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美术发展生态
作者:诸 迪
时间:2012年03月22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者按:2010年,文化部启动了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并在“国家美术发展工程”中列入并实施了“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重点对各美术馆的优秀展览、学术研究成果和公共教育推广项目给予奖励性扶持。2011年该计划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共有全国美术馆的48个优秀展览和公共教育推广项目刚刚被确认入选该扶持计划。借此契机,本报特邀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诸迪撰文,从加强美术馆专业化建设、健全美术生态的角度,谈谈政府文化部门在加强管理和引导美术发展方面的思考与举措,以促进美术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繁荣。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日益成为人们文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美术馆在促进美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建立良好的艺术创作机制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美术生态建设中的重要环节。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国美术馆行业管理和分类指导,推动美术馆的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的建设,全面提高美术馆的建设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充分发挥美术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文化部通过广泛调研和论证,于2010年底,在自愿申报的基础上,开展了首批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评出了中国美术馆等9个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一方面,通过评估达到“以评促建”的目的,推动美术馆自身的专业化建设;另一方面,也带动了社会各界对美术馆事业的关注,提升了对美术馆重要性的认知。通过对各级、各类美术馆的实地考察,可以看到,我国的美术馆在获得快速、长足发展的同时,在专业建设、专业职能履行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发展还很不平衡。这首先体现在定位问题上。定位一方面是指对美术馆职能的定位,另一方面是指美术馆自身在地域文化发展与传承乃至国家美术发展格局中所处的角色和所承担的责任。这应该是美术馆自身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国家美术整体发展格局的需要。现在全国一些大的城市都有了自己的美术馆,不论是历史比较长的,还是近些年来新建的,硬件条件都有了很大改善,但很多美术馆在建设与运行中对这两个方面的定位都很模糊,这直接影响了美术馆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国家美术馆承担着对国家美术发展历史和现状的梳理、研究、收藏和系统陈列,它代表的是中国美术的整体形象,并代表国家开展国际交流;地方美术馆的首要任务则是对所在地域的美术文化进行研究、收藏和展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定位,在某一方面形成特色。很重要的一点是,基础的部分、基本的职能必须履行好,否则就会造成国家美术整体格局的缺失。
现在我国的美术馆大多是展览馆性质,而制约我国美术馆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的最大因素,表象上看是没有美术史的长期固定陈列,但背后则是研究能力的不足和收藏品数量、质量的不足。这其中,研究是基础,美术馆的收藏如果没有系统的研究做支持就会变得盲目,会直接影响到收藏的质量。想提高收藏质量就要拥有扎实的研究能力,只有根据自身的学术定位,对美术发展的历程和当下美术发展的状况展开系统的研究,才能确立自己的收藏方向和具体的收藏作品。
在美术馆职能的发挥中,研究、收藏、展示、交流、公共教育这些因素是相互关联的,也是整个美术生态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美术馆职能的缺失,必然会造成整个美术生态关系的失衡。我们今天高度关注美术馆,积极推动它的专业化、国际化建设,不断提高它的研究能力和收藏水平,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建立起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美术自身发展规律的美术发展生态。从严格意义上说,美术馆应该收藏和展示一些经典、或者未来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这个标准是主流价值观的体现,决定了美术馆应该展什么、收藏什么,自然会对艺术创作产生引导。这个标准的制定不应体现在市场上,因为现在的学术对市场的引导和制衡不够,不仅造成市场的无序,反过来也侵蚀了学术的公正性,这也是如今美术生态不健全的体现。美术馆不仅是美术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场所,是美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是美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馆在创作机制和美术生态建设中之所以这么重要,其原因就是美术馆起到制定标准的作用,这不仅关乎文化的传承,也关乎文化的创新,关乎美术生态的建设。
应该说美术馆对于提升大众的审美水平和精神素质,提升民族创新能力,促进美术社会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肩负着责无旁贷的重要职责。今天,大家普遍开始关注美术馆对大众审美教育的作用,关注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的性质,这是一个进步。美术馆界自身认识到,除了服务艺术家更要服务于民众,这也是一个进步。目前,我们一方面要重视美术馆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加快实现各级美术馆的免费开放;另一方面要以免费开放为契机,推动美术馆自身基础化、专业化建设,加快提升美术馆的专业化水平,充分实现美术馆的公共教育和公共审美的职能,更好地服务于民众的审美教育和文化需求。为此,文化部将围绕美术馆建设开展一系列工作,国家重点美术馆评估只是一个开端。
2010年,文化部在“国家美术发展工程”中列入并实施了“全国美术馆发展扶持计划”,重点对美术馆优秀展览、学术研究成果和公共教育推广项目给予奖励性扶持,其目的在于引导美术馆寻求合理的定位,加强自身的专业化建设。扶持对象覆盖了全国各级各类美术馆,包括非营利性的民营美术馆。2011年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特别是加强了对美术馆自主策划的优秀学术性、研究性展览,以及基于自身藏品研究和利用的长期陈列展览的扶持力度。我们计划在“十二五”期间每年评选一次,扶持项目也会围绕美术馆的主要职能,拓宽至美术馆专业人才的培训、展览策划、学术研究、藏品保护与修复、公共教育与推广、国际交流等多个方面。2012年将启动实施全国美术馆专业人员培训计划,分别举办美术馆馆长和专业人员培训班各两期共100余人次。
今年,还要按计划实现各级美术馆的全部免费开放,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家重点美术馆的扶持和推广力度,完成全国重点美术馆丛书的编写与出版,推动其自身建设,发挥其示范和引领作用。同时,加大对美术馆专业委员会的扶持与合作,进一步强化行业管理和立法工作。在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委托专业委员会进一步听取意见,组织论证,制定并发布《美术馆专业工作规范》。同时,开展民营美术馆发展专题调研,研究、制定促进民营美术馆发展和规范化管理的政策措施。还将启动《美术馆管理办法》制定的前期调研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完成《美术馆管理办法》的制定和颁布,实现美术馆管理的法制化。
此外,还要加强对美术馆收藏的管理,开展实施“国家美术收藏工程”,加大国家美术收藏力度,完善美术收藏体系,重点是提高收藏的质量和效益,把目前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的收藏行为,上升为国家战略来进行统筹和整合。今年将正式启动美术馆藏品的普查工作,在对目前各级各类公益性美术馆收藏普查的基础上,建立国家美术文化财产目录,制定相应的国家近现代美术收藏规划,并在条件成熟时开展藏品的定级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美术代表性作品的抢救性收藏,使之成为国家文化财产而加以保护、研究与展示,以此带动国家美术馆20世纪中国美术史的固定陈列,带动对中国近现代美术的系统整理与深入的个案研究,带动国家近现代美术研究中心及档案数据库的建立,带动对中国美术现代性的挖掘。要积极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完善捐赠奖励机制,鼓励艺术家及其家属、社会机构、私人收藏家等向国家捐赠美术作品,进一步丰富国家的公共文化财富积累,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成果。同时,要加大对藏品的研究与利用,文化部将在今年与全国美术馆专业委员会合作,开展全国美术馆馆藏精品展出季活动,推动美术馆实现藏品的长期陈列和藏品资源共享,让更多民众能够享受到国家美术收藏的成果,充分发挥美术经典作品在推动创作、贡献社会和服务群众方面的积极作用,倡导主流的价值标准,引导当代艺术创作的健康发展。以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为基础的公益性收藏,是艺术品收藏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艺术品市场必要的学术引导。为了加强对藏品的保护,今年还计划委托相关机构开设两期绘画修复培训班,开展对藏品保护修复人员的培训和培养。
当然还要继续推动美术馆的硬件建设,尽快完善美术馆的合理布局,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目前全国各级、各类国有美术馆仅有100余家,且分布极不平衡,还有近1/3的省份没有省级国有美术馆,两个省份没有一家国有美术馆,并大多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有些地区的美术馆基础设施极不完备,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无法承担起自身的职能,这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以及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极不适应。各地政府应该把美术馆的建设纳入文化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加强管理。同时,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公益性民营美术馆的建设,完善美术馆的格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要求下,如何转变政府职能,如何建立健全与之相适应、符合艺术发展规律、促进艺术创作繁荣、健康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建立一个良好的美术发展生态,全面提升我们的文化传承能力、文化创新能力和文化传播能力,开创美术事业的新局面,这是一个新的课题和挑战,也对发展中的中国美术馆事业提出了更高、更为紧迫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