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作者:田淑卿
发布时间:2012年05月08日 来源:《共产党人》
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实现共同的理想、目标的精神支柱。一个国家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一、中华民族不同时期的爱国主义表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的表现形式、范围、规模、推动爱国主义运动前进的社会力量,是随着历史条件和历史阶段的变化而变化。
(一)封建社会时期的爱国主义。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过许许多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出现过一大批忧国忧民、鞠躬尽瘁的仁人志士和抗击外敌、视死如归的民族英雄。他们或是开发和改造祖国河山,创造灿烂的中华文明;或是英勇反击民族压迫和外来侵略,捍卫国家的主权,民族的尊严;或是坚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或是顺应历史潮流,积极改革弊政,励精图治,治国安邦,施利于民,他们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谱写了古代爱国主义的壮丽诗篇,铸造了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民族之魂。
(二)近代爱国先驱的反帝反封建斗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阶段,爱国主义主要表现为对外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捍卫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对内反对封建统治者和买办官僚资本奴役中国人民,开展民主革命,争取民族解放斗争,推进这种爱国主义运动的社会力量是农民、工人和新型的民族资产阶级。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等,农民阶级首先担负起反对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责任;林则徐虎门销烟,关天培等一批爱国将领为国捐躯,地主阶级进行了爱国的尝试;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爱国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辛亥革命精神的核心就是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现代爱国主义的新篇章。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新变化,中国共产党科学地解决了近代中国人民爱国运动一直未能正确认识中国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前途以及战略、策略等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人民爱国斗争的领导者,而且是中国人民爱国事业最忠诚的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浴血奋战,英勇牺牲,建立了伟大的功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90年爱国革命斗争历程,最雄辩地证明了一个伟大真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尽管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在历史发展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民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和民族精神。即不畏艰险,世代相承地开发祖国的自然资源,改造祖国的山山水水,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为人类文明做出贡献;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团结和统一,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推动祖国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前进。
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一)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勤劳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一切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民历来以勤劳为立身立国之本,强调“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推勤”。在中国,同勤劳紧密联系着的勇敢,是和智慧、仁义并列的三大美德之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鲜明特征。为了真理而不惧权势,不畏强暴,不怕孤立,不顾利害,不计生死,才称得上大勇、真勇。这就是所谓的“率义之谓勇”,“见义不为,无勇也”。正是由于对于勤劳勇敢有独到的理解并身体力行,所以中国人民能够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创造出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世界文明做出杰出的贡献。
(二)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就是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古人云:“众志成城,众口铄金”“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说的就是这种精神。团结统一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团聚、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不论是在祖国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在捍卫国家主权和维护民族尊严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就是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共同实现祖国的团结和谐统一。
(三)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我们的祖国是人类历史最早发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秦王朝统一以后,直到十六、十七世纪,中国在世界上号称强国。中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来,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举世闻名的礼仪之邦。汉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发展西域交通,郑和七下西洋,著名的“丝绸之路”等,是中华民族对外和平交往的历史见证。“和为贵”一直深深扎根于我们的民族传统之中。中国人民爱好和平,对内重视社会的道德教化,对外重视睦邻友好,和平共处。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自古以来就受到广大有识之土的重视和倡导。自强不息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人格;表现为坚忍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著追求等。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五)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民族精神。民族自尊心是中华民族维护民族尊严的必然要求。民族自尊心是民族发展中的自强自信和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表现出对自己民族荣誉和尊严的珍惜。一方面,它要求本民族成员自觉地维护民族尊严和荣誉,维护国格和人格的尊严,不能违背民族的自尊心,做出损害国格、人格的事来。另一方面,他要求其他民族尊重这种尊严,决不允许其他民族侵犯这种尊严、并随时准备与之进行不懈的斗争。
民族自信心是中华民族立于民族之林的筋骨和脊梁。世界上每个民族对本民族的山川河流、语言文化、历史传统充满了热爱和依赖,对本民族在特定环境中驾驭自然、保持民族独立及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充满信心和勇气。一个民族认识到本民族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历史传统所特有的优越性,认识到本民族巨大的发展生存能力,认识到自己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平等地位、认识到自己民族对于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和价值,就会产生对本民族进一步生存发展能力和辉煌灿烂前景的确信。这种肯定的、积极的、充满感情的认识和评价就是民族自信心,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是我们增强民族自信心的强大动力。
民族自豪感是中华民族对待自己的历史和现实成就的愉悦情感。在每个民族所取得的历史和现实的社会成就里,凝结着一代代人的理想、跋涉和奋斗,它最能够激起这个民族的神圣自豪感。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值得每一个中华儿女自豪和骄傲。
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是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同心同德、不容侮辱、无坚不摧的必胜信念,既要热爱和尊重自己的民族,又互相尊重;既自尊、自信、自强、自律,又与互助、互信、互补相结合。民族自信、自尊、自豪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立国基础,是蕴藏于中华民族之中的智慧、才能和力量,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坚持的原则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学习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实际、时代特征、人民愿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自己。坚持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为根本,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逐步理清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实现怎样的发展、如何发展;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何融入到各个方面这五个重大问题。党员干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灯塔,是航向。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最重要的是学习了解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示了光明前景,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祖国命运和个人命运息息相通,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情感融为一体,就会变成内心的坚定信念,成为建设祖国的强大动力。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长期过程,必然遇到各种意料不到的困难,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崇山峻岭。如果没有对祖国强烈的爱,没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就会缺乏长期作战、克服困难、吃苦耐劳的顽强毅力,缺乏信念和勇气,也谈不上弘扬民族精神。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反应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 以增强全社会成员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责任感,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为目标,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敬业奉献、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雷锋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和楷模,雷锋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和生动体现,学雷锋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颂扬激活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作者:宁夏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