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意识的物质性
诗章
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来源于对人体生命过程中的内、外环境的各种有关信息的(如社会的、自然的、人体生命的)反映,并通过一定渠道主宰着人的生命运动。
马克思主义把辩证唯物主义运用到认识过程,认为认识是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最后抽象形成概念而进入意识领域,从种族发生史与个体发生史上阐明了意识是人脑的产物。恩格斯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的超感觉,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却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这自然是纯粹的唯物主义。”(《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4第223页) 还说:“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376页)。这等于把宇宙中的物质运动形式分为七个层次,即位移、光、电、磁、化学、生命、意识。这七个层次可概括为三大范畴:非生命物质运动范畴、生命范畴、意识范畴,这说明了恩格斯把意识是看作一种物质运动形式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没有不是物质的运动,也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既然意识是运动形式,也就必然是物质存在形式。列宁在《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也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还援引了普列汉诺夫的话说:“意识是物质的内部状态。”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指出:“用彻底地唯物主义论见地来看意识这种东西,那么意识不是别的,它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现代科学已经证实,任何实体性物质,只要有它的内部状态,外部就有与之相适应的场的存在,实体性物质与场性物质总是以双重结构的形式存在的。革命导师们把意识视为大脑的“产物”、大脑的“内部状态”。因此,可以想见,意识就是与实体性物质大脑成为双重结构的、类似场的形式存在的相关的物质运动。
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不违背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命题。
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在这里,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的和什么是第二性的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列宁选集》卷2第147-148页) 毛泽东在《辩证法唯物论提纲》中也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认识论的领域才有意义,如果超出认识论领域把两者对立起来,无疑是违背了辩证法。”这是哲学的一个根本问题,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认为宇宙是物质的,物质决定精神。否认这个原则,就是唯心主义,它与唯物主义是尖锐对立的。我们既承认物质决定精神,又说意识(精神)也是物质,这二者怎样统一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所讲的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是从宇宙间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讲的。我们说的意识也是物质,这个物质不是一般的、普遍的意义上的物质,而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两者间有着全称判断与特称判断的区分。在地球上还没有出现人类的时候,地球已是物质的世界,但那时不可能存在人的意识(精神)。只是随着地球物种的进化出现人类的时候,做为人脑特殊机能的意识才随之产生了。所以意识是建立在比较高水平的、复杂的物质层次基础之上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是被人脑这种物质所决定的。因此,说意识也是物质,与物质第一、精神第二和物质决定精神是一点也不矛盾的,与列宁引用狄慈根的话所阐述的观点:“物质是精神的界限;精神不能超出物质的界限,精神是物质的产物,但物质是比精神的产物更大的东西。”(《列宁选集》卷2第249-250页)是相吻合的。
承认意识有物质性与庸俗唯物论有何区别呢?
庸俗唯物论是19世纪30年代,新黑格尔派解体以后出现的一个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认为宇宙间一切都是物质的,精神也是物质的。这在当时,在反对认为一切都是精神的唯心主义观点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过,它认为精神这个物质是物质的人脑分泌出来的。说人脑分泌精神就如同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就把物质存在的形式庸俗化、简单化、绝对化了。似乎物质的存在只能是实体性的,没有什么特殊的形式。对这一点,连当时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也不同意,他说如果他们是唯物主义者,他就不做唯物主义者了。我们讲意识是物质的,是讲它是不同于一般物质存在形式的特殊物质形式,即它是建立在人的大脑皮层这种特殊物质结构基础上的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它产生于人脑,从属于人脑,又须臾不能脱离人脑,它不是实体性物质。这都是与庸俗唯物论观点截然不同的。但是,我们还应认识到,庸俗唯物论还应该属于唯物论的范畴,在意识的物质性这个根本点上,它还是正确的。费尔巴哈在批判黑格尔的唯心主义错误时,把其辩证法的核心——发展的观点也抽掉了,恩格斯批评费尔巴哈是把婴儿和洗澡水一起泼掉了。所以,我们在批判庸俗唯物论时,也要保护它认为意识是物质的这个正确的根本之点,避免把婴儿泼掉。
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与唯心论的一元论、二元论有何区别呢?
唯心论的一元论认为精神是精神的,物质也是精神的,它立论于精神,而且认为精神是不可知的。我们认为物质是物质,精神(意识)也是物质,我们立论于物质,而且认为物质是可知的。我们与佛教的唯心论的一元论,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上,似乎有些相同,但实际上我们把它的根本点已经改变了。佛家讲意识,认为意识是根本的,它亘古就有,不生不灭,因此也是不可知的。我们讲意识,认为意识不是亘古就有,它是随着人的大脑皮层的出现和人的社会实践而慢慢建立起来的,意识的产生与运动有它特殊的规律,这个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二元论认为宇宙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二者同时存在;物质世界是现实世界,是此岸世界,精神则是自在之物,是彼岸世界,二者各自独立,互不联系,其间相隔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人对这二元世界只能认识其表面现象,而不能认识它们的根本内容和本质。我们认为意识和物质都是客观存在,意识有其物质性,不能说这是二元论。意识是高级物质人脑(和社会)的产物,它与物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二者可以互相融和,互相融通,它们的内容、本质和运动规律都是可认识的。
承认意识的物质性有何重要意义?
它关系到能否彻底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把上帝从它的最后一个避难所清除出去。
意识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客观世界的某些物质能起巨大作用、显示出巨大能量,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回答只有两种,一种答案是使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来自另一种物质,这样就必须承认意识的物质性;另一种答案是使这些物质发生变化的力量不是来自物质,是一种非物质的力量使另一种物质发生了变化。这种非物质的力量是什么?是从哪里来的? 这必将导致两种结果。第一,陷入不可知论,不知道从哪来的,也不知道它是什么。然而,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可知的,有些事物可能暂时不被认识,但不可能永远不被认识,不可知论是错误的。否认意识的物质性,就没法对意识问题进行研究,这势必把自己引向不可知论。第二,陷入唯神论,归到神的力量上去,就成了列宁所说的“看到幽灵的人。”所以,有些人本来是为维护辩证唯物主义的纯洁性而不承认意识的物质性,但结果却把自己弄到唯神论上去了。辩证法就是这样无情,你超越真理一步,就走到真理的反面去了。我们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坚持到底,让辩证唯物主义占领一切阵地,必须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彻到精神领域中来,揭示意识这一特殊物质的运动规律,认识人的生命运动的真正本质,从而把神学从自然界各个角落驱逐出去。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人们用人工合成茜素以后,就把上帝的最后避难所拆除了。”恩格斯这一论述,对破除当时西方的神学思想,是很有力量、很有意义的。因为信奉上帝的人们认为世间一切物质,都是上帝创造的。如今人工合成新的物质茜素了,上帝造物说即破产了,上帝的避难所即被拆除了。但是,这拆除的不是上帝最后的避难所,上帝的避难所还有意识领域,因为现在许多人在意识上还是相信上帝的存在,我们把意识领域的物质性及其运动的规律性认识了,掌握了,就使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统帅了意识领域,上帝的最后一个避难所,就真的被拆除了。这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贡献。
意识是什么样的物质运动呢?
现代科学把宇宙物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类是具有质量、能量和信息三特性,而且以质量为主要存在形式的,这就是实体性物质;第二类是具备能量和信息,而且以能量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这就是场性物质;第三类是以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能量、质量都不明显,意识属于这一层次。意识是一种以能量和质量为隐态形式、以信息为显态形式存在的物质。为什么说意识是一种以能量和质量为隐态形式,以信息为显态形式存在的物质呢?让我们追溯一下意识的形成。一个事物,具有质量、能量、信息等多种特征,它被人的感官所接收后,其复合信息在大脑中形成该物质的表象。这个表象的形成是此事物的能量和信息在大脑中打上烙印的结果,此时该事物的质量被抽掉了。表象在大脑中继续被加工,抽象成概念,事物的能量又抽去了,只保留下了信息。所以说意识活动实际上就是人脑中的信息活动,意识是以信息为显态形式的物质。有人说,意识活动不就是脑细胞的活动吗? 应该说,它们有联系,但不是一码事。意识活动是在脑细胞活动基础上的活动。脑细胞的活动包括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意识活动不等于这个脑细胞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恩格斯指出:“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91页)。这说明脑细胞中的物理、化学变化并不就是意识活动。这就像电台、电视台的发射天线中有强弱不同的电流在往复运动,发射天线外则形成电磁波传到了远方。电磁波与发射天线中的电流有着密切的关系,但不能说电磁波就是电流,电磁波与电流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意识与脑细胞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层次的东西。电磁波以电流为基础,但二者内容却不相同了;意识以脑细胞的活动为基础,但二者的内容也不相同。
意识活动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物质的运动,不仅是粗糙的机械运动,单纯的位置移动,而且还是热和光、电压和磁压、化学的化合和分解、生命和意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370页),这就把物质运动归纳为四大类别: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意识运动等,这也是宇宙物质运动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一个序列。一、物理运动。这是物质世界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无论在宏观还是在微观领域,它都是普遍地存在的。如宏观领域的经典力学的机械运动、位移运动、热运动;微观领域的量子运动(如光子、电子等)、场的变化(电磁波)、以及质能转换等。物理运动是宇宙中万事万物运动的基本组成内容。二、化学运动。指无机物与有机物的化合与分解,这一运动是在原子、分子层间进行的。在化学运动中,必然地伴随一定的物理运动,但物理运动并不能代替化学运动的特殊内容。三、生命运动。生命运动是由高分子核酸、蛋白质等组成的生物体的特有现象。它有新陈代谢、繁殖及适应环境的能力,在生命运动中包括有物理、化学运动。但它已不同于独立存在的物理、化学运动,因为生命机体“是把力学、物理学和化学结合为一个整体的高度统一,而这种三位一体是不能再分离的。”(《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594页)。四、意识运动。指具有了大脑皮层这样特殊物质构成形成的意识活动形式和内容。它是对客观存在的反应,是生命进化到高级阶段的表现。健全的神经系统是建立意识运动的基础。恩格斯指出:“脊椎动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整个身体都聚集在神经系统周围。因此便有了发展到自我意识等等的可能性。”(《自然辩证法》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0第653页)需要指出的是意识活动是建立在神经系统物理化学变化的基础上,但这些变化与意识活动不是一回事。意识活动的实质与脑细胞的物理、化学运动是不等同的。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物质不运动的。意识也是物质的,意识这种物质也是运动的,意识活动是一种特殊的物质运动形式,意识活动是物质运动的最高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