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宗祠文化想到现代文明
作者:夏钰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7日 来源:云南日报
周末回了趟老家,一个坐落在长江边的小镇。
一大早,在屋后一个没有招牌的豆花馆要了一小盆绵软的豆花作早饭。镇上的豆花与城里不同,客人入店,需等待一会儿,店主用碱水现点,点出的豆花洁白绵软漂在水上,乡人称“水上漂”。本地人吃“水上漂”很有章法,能用筷子小心捞起来,吃完后,碗里一点豆花残渣不剩。我临窗而坐,享用这清晨的美味与美景。窗外是悬崖,谷底有两条火车道,因拂晓小雨,空谷薄雾笼罩,火车开过,若万马奔腾,只闻其声而不见其影,不时有几只小鸟跃空飞向远处;对面山腰,雾岚掩映,依稀错落着村落,那就是我小时候居住的村子,祖屋就在本族祠堂旁边。昨晚听父亲说,祠堂正筹集资金予以重修。雨后初霁,清新空灵,于是想去看看。
顺着高速桥下新修的村道,步行十几分钟就到了祠堂大门口。这条路是一位在外经商的老辈子出资所修,后来新修铁路过境,项目部为方便施工车辆进出,与其商量,借用公路并全资补偿修路费用,这个老辈子算是做了好事却分文未花。全村人笑说“修路铺桥是行善积德之事,人家积了德,做了好事,老天爷还是晓得补偿的。”
本家祠堂四合院建筑,青砖绿瓦木结构,院中有一戏台,有两百年历史,民国年间还是族长召集族人讨论大事的地方,虽然历经“文革”,由于族人奋力保护,所以保存得比较完整,除了梁柱上那些雕刻精美的古人物像被破四旧而劈去脸外,其它的花草动物形象都不曾破坏。小时候,我常去祠堂,不厌其烦地辨认琢磨到底雕刻的是什么,或者攀上厢房阁楼翻看那些不知存放了多少年的匾额牌位。
上了大学,听文学课老师讲,祠堂本是家族议事、供奉祖先、传承礼德、团结族人的重要场所,随着岁月的流逝,祠堂的这些职能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工作后,经常深入农村,见现代社会功利浮躁、礼崩乐坏的现象常有呈现,突出的是“孝道式微、家族淡漠、纲常失序”。
眼前的祠堂,由于多年失修,有些破败。我想,祠堂可否老树逢春,重新利用起来?将每个村落每个宗族的祠堂与农家书屋建设结合起来,即解决了书屋的场地,祠堂也得到了保护。通过祠堂这个特殊的载体,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积淀特别是道德积淀,以德育人,培育时代风尚,利用祠堂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崇孝”、“尊礼”、“祭祖”、“寻根”活动,使其成为传承文明和思想美德的乡村文化阵地,还可聘请专家学者到祠堂开讲国学,宣扬“忠、孝、礼、义、仁”,从孝着手,开展乡村道德建设。在古代,一个人如果对父母生前不敬孝、死后不服丧守墓,就是一个很严重的事情,这人是不能入祠堂、不能进家谱的,这意味着他的家族系统在这里断代,也意味着他的后代不能入祠堂。另外,哪个地方发现了逆子,县令就要把城墙砍去一角。因为县令羞愧,没有教育好一方子民,以此警示。所以,仅凭祠堂这个天然的教育场所,好多人是不敢不守孝道的。
很难想象,一个寡鲜廉耻的“逆子”能具有忠诚与大义的国家情怀。汉朝选拔官员采用“举孝廉”,由百姓推举有良好道德操守的人为官,就是遵循的这条逻辑思路。我认为,举孝廉对于当今官员的选拔和考核是有借鉴意义的。
所以,在新时期新阶段,应该旗帜鲜明地宣扬倡导祠堂“孝”文化,把孝作为构建社会道德的起点,营造小家孝悌有序,乡风古朴至美,社会和谐兴旺的氛围,有效推动现代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