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与苏联解体
作者:左凤荣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05日 来源:《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苏联解体后,俄共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都当成苏联解体的罪魁,甚至要审判他们。他们两人对苏联解体的态度却有不同,戈尔巴乔夫强调自己一直是联盟的捍卫者,为苏联的解体感到惋惜;叶利钦则强调苏联解体是人民的选择,俄罗斯联邦放弃帝国的道路,不让苏联这个帝国继续存在,给各族人民以选择的自由,是一件好事。苏联解体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作为领袖的个人自然也起了作用。在苏联联盟国家解体的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他们的作用显然是不一样的。
一 戈尔巴乔夫行动迟缓,错过改革联盟的良机
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在改革开始时,戈尔巴乔夫并没有涉及任何民族问题。在1987年11月出版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中,戈尔巴乔夫还盛赞苏联民族问题的解决。他认为,“在连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也没有消除族际怨仇这个背景的衬托下,苏联是人类文明史上真正独一无二的典范。”“如果我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民族问题,那就不会有今天的苏联,它在社会、文化、经济和国防方面就不会象今天所看到的这个样子。如果没有使各共和国在事实上日益平等,如果没有在兄弟情谊和合作,互相尊重和互相帮助的基础上结成共同体,我们的国家就不能存在下去。”①但是,戈尔巴乔夫的盲目乐观并不能消除民族问题,1988年2月纳—卡问题尖锐化。在2月28日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才真正认识到民族问题的严重性。他说:“应该给这些问题排排队。现在应该首先结束亚美尼亚混乱的局势,我们已授权(中央)书记处:着手研究导致这一事件的原因。心平气和地研究,也不要弄明白多少就公布多少。在此要让他们的人也参加,我们的知识分子也参加。应该成立一个代表委员会:由学者、知识分子组成,而不要只让党务和政工工作者参加。政工人员总是过多地束缚于分析事实的工作上:肯定的还是否定的。现在应该组建一个更加民主的委员会,指定领导人,让他们去考察、访问、讨论。”②
改革联盟体制,从实际上的单一制向联邦制过渡,扩大共和国和自治体的权力,扩大地方的管理职能,应该是当务之急。但是,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之初根本没意识到这一问题,没有对联盟体制及时做出修正,没有想到改组联盟。1989年5月11日在讨论波罗的海问题的政治局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曾提出,“如何实实在在地改造我国的联邦制要思考、再思考。否则真的要全部完蛋”③。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提出,要划分联盟、共和国、自治区的权限。苏共中央也终于决定在1989年9月召开专门讨论民族问题的中央全会,反映各地代表不同要求的信件寄到了苏共中央,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要求。这次中央全会通过了《党在目前条件下的民族政策(苏共纲领)》,提出的基本任务是:对苏维埃体制加以改造,用现实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加以充实;扩大各种不同形式的民族自治的权利和机会;保证每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为自由发展民族文化和语言创造条件;加强各种保障,以杜绝根据民族特征限制公民权利④。但这个决议并没有真正实施,也未能遏制分离主义,9月23日阿塞拜疆最高苏维埃通过了共和国主权宣言,25日立陶宛宣布1940年并入苏联不合法。
虽然苏共中央九月全会首次提出了制订并签订新联盟条约的问题,但直到1990年苏共中央二月全会后才把这一问题提上日程,戈尔巴乔夫本人则直到1991年春天才积极加入制定新联盟条约的进程中来。纳扎尔巴耶夫认为,“戈尔巴乔夫的基本错误在于,他没有倾听加盟共和国要求赋予他们经济独立的呼声。除波罗的海诸国外,大多数加盟共和国含哈萨克斯坦在内,并没有追求分离、完全和盲目的独立。我们想到一点——可能会自我掌握本身的命运。戈尔巴乔夫及其同伙应及时向各共和国提供在联盟框架中最大的独立。我相信,国家可以避开以后很多动荡。”⑤他的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波罗的海三国起初也未要求独立,他们只是要求扩大共和国的权力,在1989年5月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上,波罗的海沿岸各共和国代表团坚决主张实行共和国经济核算制,拟定了共和国经济独立草案,他们还坚决要求调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情况,并对该条约的后果进行评估。1989年年中“萨尤季斯”事实上获得了共和国的政权后,逐渐变成了主张国家脱离联盟的力量。
1989年8月23日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签订50周年,“萨尤季斯”组织了名为“波罗的海之路”的政治活动,三国居民组成几百公里的“波罗的海人链”把三国的首都连接起来,有1/5的居民走上街头。“几乎所有的普通劳动者都不接受斯大林于1939年强加的这个强制性的联盟,渴望独立。结果,在这种情况下民主已从戈尔巴乔夫保证国家统一的同盟者变成了敌人。改革首倡者面临一个两难的抉择:要么是可保证群众自由发表意见的民主的深入,要么是保住联盟。”⑥戈尔巴乔夫选择了民主。1990年1月11日,戈尔巴乔夫偕夫人到立陶宛,同各方人士进行接触,劝说他们留在联盟内,“分离会损害各族人民的利益。独立自主、重新划分权限、非集中化都是对的。但是要保留合作和相互配合。批评联邦制没有意义,这一制度在我国从来没有过,我们至今一直生活在单一制的国家中。让我们先在现在的联邦制中生活吧,以后再确定去向。我们可借鉴世界联邦制国家的正面经验。”⑦但戈尔巴乔夫的劝说没起作用。面对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要求,戈尔巴乔夫应对无策。在1990年3月22日讨论形势时,瓦连尼科夫将军建议对立陶宛实行紧急状态、总统治理、派遣军队等措施,戈尔巴乔夫不予考虑,他要用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4月3日匆忙通过了退出苏联法,实质上这是一个限制加盟共和国退出的法律。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经济封锁迫使立陶宛屈服,4月15日,宣布对立陶宛实行严厉的经济制裁,提高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对许多重要商品禁运。结果适得其反,损害了中央的形象,加剧了立陶宛反抗联盟的情绪,他们召回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中的立陶宛籍人民代表,并宣布建立自己的军队。立陶宛共产党发生了分裂,大部分人站到独立力量一边,小部分转入地下。戈尔巴乔夫对此没有做出任何决定,他不知道该如何维护苏联的宪法和维护统一。“戈尔巴乔夫的犹豫不决,促使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领袖越走越远。”⑧
对于波罗的海三国不断发展的独立倾向,戈尔巴乔夫也曾倾向于用强力手段解决。1991年1月10日,戈尔巴乔夫向立陶宛最高苏维埃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在立陶宛恢复苏联宪法的效力,立陶宛没有答复。立陶宛内部要求立陶宛留在苏联的人们积极行动起来,成立了救国委员会。国防部长亚佐夫、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克留奇科夫、内务部长普戈认为局势可能失控,“萨尤季斯”与救国委员会可能发生冲突,要求实行总统治理。1月11日立陶宛“民族自救委员会”成立,他们向常驻立陶宛的维尔纽斯卫戍区和波罗的海军区求援。军队于1月12日控制了维尔纽斯电视台,当夜,坦克开进了维尔纽斯,13日凌晨1时30分,坦克包围了立陶宛电视台大楼,克格勃特种部队强行占领了这座大楼,有14名立陶宛人和1名特种兵战士死亡;军队在进入议会大楼时,遭到群众阻挡而停了下来。立陶宛最高苏维埃主席兰茨贝吉斯号召市民抵抗,保卫立陶宛共和国,苏联其他加盟共和国也声援,国际社会反响强烈,美国、欧洲许多国家、日本等都发表声明,指责苏联在立陶宛用兵。在内外压力下,维尔纽斯卫戍区部队撤回了兵营。这次事件挽救了正在丧失威信的兰茨贝吉斯等民族分离势力,转移了人们对他们提价政策的不满,却损害了苏联的形象,给国际社会造成了民主受到暴力镇压的印象,立陶宛共产党以及一切被公众认为同这次事件有关联的力量实际上被消灭了。
叶利钦等民主反对派借立陶宛事件对戈尔巴乔夫等人进行了强大的政治攻势,叶利钦飞到爱沙尼亚,与波罗的海三国的最高苏维埃主席一起商讨对策,表示相互支持,并呼吁联合国秘书长召集紧急会议。1月20日,“民主俄罗斯”运动在莫斯科组织20多万人参加的游行,声援立陶宛,要求苏联总统、国防部长辞职,要求俄罗斯有自己的总统和军队。戈尔巴乔夫声称发生在维尔纽斯和里加的事绝对不是总统的路线,他要求政治组织通过法律途径获取政权,不要使用武力⑨。
法律手段不起作用,军事手段行不通,戈尔巴乔夫只能听之任之。1991年2月9日,立陶宛举行全民公决,90%的公民投票支持国家独立。此后,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已成定局。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起了示范性作用,大大鼓舞了其他共和国民族主义的发展,1990年以后苏联经济状况恶化,苏共和联盟中央机关的瘫痪,助长了民族主义和分离主义的发展。
二 叶利钦与联盟争主权,引发主权大检阅
波罗的海三国的独立实际上无法动摇苏联的根基,它们三国人口只占苏联人口总数的2.8%,也不拥有重要资源。最后埋葬苏联的是俄罗斯的民族分离主义,因为俄罗斯是苏联的支柱,苏联虽然是由15个加盟共和国组成的,但力量并不平衡。苏联的面积是2 240.22万平方公里,俄罗斯的面积为1 707.54万平方公里;1981年苏联的人口是2.666亿,俄罗斯的人口为1.391 65亿⑩。在自然资源、经济实力等方面,俄罗斯联邦都占有绝对优势,苏联可以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可以没有外高加索三国,但不能没有俄罗斯。
在苏联各地民族主义思潮奔涌、民族分离主义日益发展之时,作为苏联最大加盟共和国的俄罗斯并没有站在联盟一边,叶利钦为了与戈尔巴乔夫争权,对民族分离主义浪潮推波助澜,是波罗的海三国与联盟争权和独立运动的积极支持者。1990年6月12日,在叶利钦等人的鼓动下,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以压倒多数(903票赞成,13票反对和9票弃权)通过了《关于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国家主权的声明》,宣布俄罗斯联邦是一个主权国家,俄罗斯宪法和法律在俄罗斯全境内至高无上,俄罗斯联邦保留退出苏联的权利。这表明:“俄罗斯内部倾向获得主权的情绪开始迅速发展。这种情绪是渴望与努力在本国疆域内团结起来,永远摆脱这样的状况:在俄罗斯发号施令的同时,又在许多方面与苏联融为一体。在俄罗斯的许多地区——非黑土地带、外乌拉尔、远东走向经济上荒芜和衰退的同时,俄罗斯仍是输血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不满。”(11)俄罗斯主权宣言发布后,其他加盟共和国,包括自治共和国也相继通过类似宣言,开始了“主权国家大检阅”,严重干扰了联盟中央维护国家统一的行动。意大利记者朱利叶托·基耶萨甚至把这一天看成是苏联开始终结的准确日期:“俄联邦最高苏维埃以绝大多数的选票赞同了其主席鲍里斯·叶利钦宣布俄罗斯为主权国家的提议。这就是所有接踵而至的分立主义倾向的起点和开端,这些分立主义分子先是断送了苏联,而后是俄罗斯。”(12)在俄罗斯的示范作用下,到1990年12月又有9个共和国:乌兹别克、摩尔多瓦、乌克兰、白俄罗斯、亚美尼亚、土库曼、塔吉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发表了主权宣言。1990年10月24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法令,重申联盟法律优先于共和国法律,但同一天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规定在俄罗斯境内共和国法律高于联盟法律。
在这种背景下,戈尔巴乔夫把改革联盟体制、建立新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提上了日程。1990年12月24日,苏联第四次人代会通过了《关于新联盟条约的总构想及其签署程序》的决议,决定把现行联盟改组为“自愿平等的主权共和国联盟——民主的联邦制国家”。决定由专门的委员会负责条约的起草工作和决定签署的程序。为了取得民意的支持,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91年1月16日通过决定,在3月17日就是否保存革新后的联邦举行全民公决。1991年年初建立了起草新联盟条约草案的专家小组,领导人是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弗·尼·库德里亚夫采夫和总统的两个代表:列文科和沙赫纳扎罗夫,参加这一小组工作的有经济学家、法学家、政治学家,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和自治共和国的领导人参加讨论和做出决定。加盟共和国的对抗使中央名存实亡,为摆脱危机,戈尔巴乔夫不得不通过签署新联盟条约来寻求出路。
与此同时,俄罗斯与中央之间的矛盾加剧。在1991年年初,莫斯科街头游行不断,矿工举行罢工,不断提出让苏联总统和内阁辞职。1991年2月19日叶利钦在苏联电视台发表讲话:“事情已经非常清楚,戈尔巴乔夫保留‘改革’这个词的同时,不愿意进行实质上的改革,他要保存现有体制,保存强硬的中央集权,不给予各加盟共和国特别是俄罗斯以独立自主……我完全不同意总统的立场和政策,我要求他立即辞职。”(13)3月9日,叶利钦声明:“我们不需要现存的任何形式的联盟,我们不需要这样的中心——庞大的、官僚化的……我们应该摆脱它。改革已经进行了6年,一切让我们相信,我们正在破坏这个体制,我们事实上已经走上了民主的革新,原来这是一个谎言。”(14)叶利钦摆出了一副要与联盟中央对着干的架势。
叶利钦想阻挠和破坏全民公决。他认为:“全民公决的目的,其一是为了赋予全国范围内的紧急状态以合法性质,其二是为了取得同俄罗斯的独立进行斗争的‘合法权利’。”(15)1991年1月26~27日在哈尔科夫召开“主权共和国民主力量大会”,有来自11个加盟共和国的40多个政党和运动参加,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俄罗斯自由民主党、“民主俄罗斯运动”都参加了会议。会议号召对3月27日举行的是否保留联盟的全民公决说“不”(16)。2月7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决定在全民公决票上加上第二个问题:“您是否同意设立全民投票选出的俄罗斯联邦总统职位?”目的是巩固自己在与联盟中央关系中的地位。在3月17日全民公决中,俄罗斯联邦有76%的公民参加了全民公决,表决的结果很奇怪:一方面有71.3%的参加者赞成保留联盟,另一方面有70.8%的人赞成在俄罗斯设立总统职位,而这实际上是反对联盟的。俄联邦参加投票的人和赞成保留联盟的人在共和国中占倒数第一和第二,在俄联邦的中心地区,赞成保留联盟的人很少。
在乌克兰举行全民公决时,根据乌克兰最高苏维埃的决议,也加上了一个问题:您是否同意在组成苏维埃主权国家联盟的宣言的序言中写明乌克兰的国家主权?有80.17%的人回答是肯定的,高于赞成保留联盟者(70.2%)。这确定了乌克兰法律高于联盟法律的思想基础,在事实上排除了建立新的联邦制国家时乌克兰完全合乎要求加入的可能性(17)。在地位仅次于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哈萨克斯坦,89%的公民参加了投票,对于全民公决的问题,94%的人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白俄罗斯、阿塞拜疆、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赞成保留联盟者的比例分别为:82.7%、93.7%、94.6%、93.7%、96.2%和97.9%(18)。从全民公决的结果可以看到,对保留联盟的最高支持度来自中亚各共和国,而最低的竟然是俄罗斯和乌克兰。格鲁吉亚、立陶宛、摩尔达维亚、拉脱维亚、亚美尼亚、爱沙尼亚这六个共和国没有参加全民公决,联盟中央对他们没有办法,这实际上意味着它们已经分离出去了。
全民公决后戈尔巴乔夫忙于制定新联盟条约,叶利钦则忙于与其他共和国加强双边联系,以增强与戈尔巴乔夫讨价还价的资本。积极推动苏联解体的布尔布利斯回忆道:“还在1991年4月,俄罗斯、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的代表团多次举行会晤,在此之前就与这些共和国签订了双边协议。这些协议能够成为新联盟条约(没有当局竭力保留的具有极权主义内容的联盟中心)的基础,但是,卢基扬诺夫和戈尔巴乔夫注意到这样做对他们的危险后果,依靠新奥加廖沃进程轻易阻止了我们。”(19)1991年5月5日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决定建立自己的国家安全委员会,6月12日,俄罗斯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总统选举,叶利钦以57.3%的得票率当选为俄罗斯联邦的总统,巩固了自己作为俄罗斯主人的地位。叶利钦当选总统是对中央政权、苏共、俄共的打击,“设立俄罗斯总统,并且赋予他很大的权力,这本身就意味着,在苏联国家大厦下埋下了一个巨大的地雷。在俄罗斯即将出现一个新的,与苏共中央没有任何联系,并且基本不依赖于苏联政府和苏联总统的权力中心,出现一个与苏联竞争的国家。”(20)戈尔巴乔夫是在没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由苏联人民代表选出的,叶利钦则是被民意推上了俄罗斯总统的宝座,使他这个“小总统”比戈尔巴乔夫这个“大总统”更加强有力,同时,波波夫当选莫斯科市市长,索布恰克当选为列宁格勒市市长,实际上苏共在俄罗斯联邦已失去了执政地位。
叶利钦当上总统后便开始自行其是。他访问美国,表示要独立自主地与美国发展关系,声明俄罗斯不执行苏联政府制定的下一年的经济计划,禁止各政党及群众性的社会运动和组织在俄罗斯联邦的国家机关、团体、军队和企业中设立基层组织和进行活动。对叶利钦针对联盟中央和苏共的这些命令与决定,戈尔巴乔夫无力进行改变。为了争取叶利钦能够签署新联盟条约,戈尔巴乔夫做出了最大限度的让步,联盟中央只保留了制定安全、外交、社会政策以及协调经济活动等权力。1991年7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的决议,7月23日,各共和国领导人再次在新奥加廖沃举行会晤,苏联最高苏维埃领导人、总理、外交部长、国防部长均到会。卢基扬诺夫说,最后一次讨论关于主权国家联盟条约最后文本的会议上仍是非建设性的。有人建议从条约中删除提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是主权联邦国家的内容,他们拒绝它有财产权,坚持只有一套税收系统。乌克兰代表在会谈中宣布,乌克兰将不会在9月中旬前决定自己与联盟条约的关系问题。15个加盟共和国中只有8个准备签署条约(21)。1991年8月16日苏联各大媒体也争先公布了新联盟条约文本。按照新公布的条约文本,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将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简称仍为苏联(22)。新条约规定,“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为平等共和国联合组成的联邦制主权民主国家”,“缔约的每个共和国均为主权国家”,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保留独立决定涉及本国发展的一切问题的权利,在国际关系中苏联为一个主权国家,但结成联盟的各共和国有权同外国建立直接的外交、领事和贸易关系。联盟成员国的相互关系原则是:平等、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合作互助、诚实履行根据联盟条约和共和国间协议而承担的义务。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作为主权的联邦制的民主国家,但主权共和国是第一位的。条约规定,在联盟职权范围内,联盟法律至高无上;在共和国职权范围内,共和国法律在本共和国境内至高无上。土地、矿藏、水源和其他自然资源均为各共和国所有。联盟没有税收权,联盟的财政预算要取决于共和国提供多少,条约中没有新的宪法通过的期限,也没有确定参加者的义务。条约自签字之日起生效后,1922年的联盟条约即同时失效。1991年7月29~30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纳扎尔巴耶夫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秘密会晤,戈尔巴乔夫建议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总统不是在9~10月,而是在8月20日开始签署条约。共和国的领导人同意了这一建议,因为他们明白苏联最高苏维埃和人代会不会通过这样的条约,而8月份人民代表们正在休假,是签订条约的好时机。在交换意见中戈尔巴乔夫接受了共和国领导人关于在财政预算中实行单一的税收体系的建议。戈尔巴乔夫还同意解除总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内务部长普戈、国家广播电视委员会主席克拉夫琴科、副总统亚纳耶夫的职务,他们三人商定由纳扎尔巴耶夫任总理。叶利钦在谈到新奥加廖沃条约时说:“我同戈尔巴乔夫突然都清清楚楚地感觉到,我们二者的利益终于相互一致了,这些角色让我俩完全满意。戈尔巴乔夫保住他最高的职位,我则保住自己的独立。这对于我们两人而言乃是理想的决策。”(23)
认为万事大吉的戈尔巴乔夫于1991年8月5日去克里米亚休假,计划8月19日回来,莫斯科准备好在20日的签约仪式。8月19日,以副总统亚纳耶夫为首的强硬派发动了政变,他们本意是挽救联盟,但政变只坚持了三天。八一九事变产生了两个直接的后果,一个是使戈尔巴乔夫离开了权力,大大加强了叶利钦的权力,很多人站到了叶利钦一边;另一个是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使各种政治力量,特别是激进力量得到发展,而共产党的力量不再起作用。俄罗斯实际上已经顶替联盟中央,这让许多共和国不满,也促进了独立浪潮的发展。八一九事变后,苏联国内掀起了一场独立的浪潮,各国纷纷发表独立声明,确定总统选举日期,起草宣言。拉脱维亚,立陶宛和爱沙尼亚于8月20~21日宣布独立,恢复1940年以前的宪法。8月24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宣布承认波罗的海三国独立。8月24日,乌克兰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宣布乌克兰是独立的民主国家,将于1991年12月1日就乌克兰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在别洛韦日协定签订前只有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没有宣布独立。
三 叶利钦决定抛弃联盟,苏联解体
尽管八一九事件后许多国家宣布独立,但只要俄罗斯联邦不独立,中亚国家也不会真正独立,就算不能保持原来的大苏联,保持小苏联还是有可能的,关键是叶利钦的态度。为了争取俄罗斯的支持,戈尔巴乔夫不断向叶利钦让步。叶利钦等人认为应该先签署经济联盟条约,这比签署政治协议简便易行,因此在1991年9~10月初做的主要是这一工作。该工作由亚夫林斯基具体负责,亚夫林斯基认为主要任务是加强主权国家的团结,以建立共同的市场经济,以利于克服经济危机,而且加入经济联盟并不一定以签署主权国家政治联盟条约为条件。
经济共同体协定草拟的工作进展顺利,到10月初已经基本完成草案,10月12日在阿拉木图敲定所有条款,10月18日在克里姆林宫有8国签署《主权国家经济共同体协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摩尔达维亚缺席,乌克兰派来的是没有被授权的代表。《协定》由12章59条组成,从苏联已经被破坏这一事实出发,建议分割国家的财产,取消统一的中央银行,允许各共和国有自己的货币,为了使这一协议得以实施,还需再签署20项具体经济领域的补充协议,而这需要至少4个月的时间。戈尔巴乔夫并不想止步于经济共同体协定,他也在加紧拟定新政治联盟条约的工作。但这一进程不断遭到叶利钦等人的阻挠。10月28日,叶利钦在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上表示要独立行事;11月2日戈尔巴乔夫与叶利钦进行了一次谈话;戈尔巴乔夫对叶利钦说:“让我们按男人的方式谈谈。你改变了政策,从所有谈妥的协议后退了。既然这样,国务委员会、经济协议都失去了意义。既然你想把缰绳抓在自己一个人手里,我提出辞职。我将不参加。我要告诉所有人:看看,朋友们,15个共和国的领导人,我把你们引向独立,现在你们好像不再需要联盟了,那么你们好自为之吧,用不着我了。”叶利钦竭力争辩说自己并没有打算改变政策(24)。11月4日又召开了国务委员会会议,8个共和国的总统和乌克兰与亚美尼亚的总理参加,戈尔巴乔夫说准备联盟条约进展困难,他希望各国领导人理智和负责任地行事,尽快签署联盟条约,挽救联盟的命运,但并没有得到积极响应。戈尔巴乔夫的话讲到一半时叶利钦才到会,也没有表态。纳扎尔巴耶夫说:“我们已经原则上表示了支持,现在需要讨论具体细节……应该一起走向市场经济,如果我们是在经济协议的框架下行事,我没有问题。如果不是,则是另一码事。”(25)戈尔巴乔夫努力促使新的联盟条约早日签署,11月5日向苏联国务委员会成员分发了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未来的联盟定名为主权国家的联盟(CCГ),这是具有全权、自愿参加的民主国家的联盟。
11月14日,在新奥加廖沃召开了国务委员会会议讨论新联盟条约草案,俄罗斯、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导人参加,戈尔巴乔夫表示不能允许联盟解体,但叶利钦马上说舒什克维奇反对统一国家的形式。于是,这些领导人首先讨论联盟的形式。纳扎尔巴耶夫认为:“应该确定,今天集中到这里的人,至少也应该建立一个有统一的军队、领土和边界的政治联盟的愿望。”戈尔巴乔夫坚持应该有统一的国家,舒什克维奇说“这个邦联国家应该有统一的军队”。叶利钦补充说还应该有统一的交通、空间和生态。戈尔巴乔夫则说:“如果没有有效的国家机构,为什么需要总统和议会?如果你们这么决定,我就离开。”叶利钦说他太情绪化。最后叶利钦向记者表示达成了协议,建立的联盟将是民主的邦联国家(26)。所有领导人都说会有联盟,会议确定1991年11月25日草签联盟条约。
11月25日在新奥加廖沃举行的国务委员会会议上,提交签署的主权国家联盟条约(27)实际上满足了叶利钦的要求。条约规定:联盟的每个参加者都是主权国家,主权国家联盟为邦联制民主国家,在协议参加国自愿赋予它的权限内行使权力。参加联盟的各国有独立决定自身发展一切问题的权利,独立决定自己的民族—国家和行政结构、国家体制、权力机构和管理体制。在国际关系中主权国家联盟是“主权国家、国际法的主体——苏联的继承国”。联盟拥有一支集中统一的武装力量,条约参加国有权建立自己的军队(28)。戈尔巴乔夫要求与会者草签条约,没料到叶利钦又变卦了,“戈尔巴乔夫关于草签的声明迫使各共和国领导人对条约内容进行根本修改,主要是使剩余的权力从中央向各共和国转移。苏联总统起初跟与会者好言相商,后来就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激动。不管他说什么,就是没有人听。各共和国领袖执拗地要求中央授予更大的独立权,已尝到自由甜头的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真是软硬不吃,使戈尔巴乔夫无能为力。每当戈尔巴乔夫试图坚持自己的某个提法时,我们就异口同声地否定他的提法。”(29)叶利钦的精彩描述反映了当时戈尔巴乔夫的困境,也说明起决定作用的是叶利钦,叶利钦把戈尔巴乔夫保留联盟国家的努力看成是“拯救戈尔巴乔夫的联盟”。
俄罗斯代表团建议再次回到新联盟条约,取消“邦联制的民主国家”,而用“独立国家的邦联”,声称俄罗斯最高苏维埃还没准备好批准先前达成的方案。此外,叶利钦宣布,签署“没有乌克兰的条约,是无益的事”。他建议要“等乌克兰”,而在12月1日前乌克兰不会举行全民公决(30)。这次会议达成折中协议,条约将送交各共和国最高苏维埃审议,征得它们赞同后,再由各共和国首脑和苏联总统正式签署。但是,叶利钦实际上并不想签署任何有戈尔巴乔夫政治地位的条约,11月28日,叶利钦签署《关于改组俄罗斯联邦中央国家管理机关》的命令,使存在了近70年的联盟的部和局都转归俄罗斯联邦管辖。实际上叶利钦已决意埋葬苏联。
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全民公决的结果是赞成乌克兰独立,克拉夫丘克当选为乌克兰首任总统,12月3日叶利钦率先承认了乌克兰的独立。12月7日叶利钦率领一班人马,撇开戈尔巴乔夫来到白俄罗斯,与克拉夫丘克、舒什克维奇会晤,决定了苏联和戈尔巴乔夫的命运,为苏联的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
曾参与起草别洛韦日协定的沙赫赖认为,1991年12月1日乌克兰的全民公决为这一解体进程画上了句号。“起先鲍里斯·叶利钦和斯塔尼斯拉夫·舒什克维奇还希望说服列奥尼德·克拉夫丘克以某种形式保留联盟……然而乌克兰总统甚至不愿听到‘联盟’这个词,最后找到了‘联合体’这一形式作为各国在同一个经济、政治和军事空间共存的方式。”(31)这种说法并不能推卸叶利钦的责任,如果俄罗斯不选择独立之路,苏联不会彻底解体,没有任何一个加盟共和国苏联都可能存在,但是没有了俄罗斯,苏联便不可能存在了。正如美国俄罗斯问题专家所说:“恰恰俄罗斯的利益和民族主义在苏联解体中扮演了主要角色”(32)。雷日科夫在谈到叶利钦的作用时也说:“为了攫取国家最高权力,他可以无所不用其极。他用自己的行动千方百计鼓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乌克兰的以及其他共和国的民族主义行动,以此作为同国家中央政权斗争的政治杠杆。一旦作出最重要决定的关头来临,他就毫不犹豫地跑到别洛韦日森林去有意识地展开了搞垮国家的行动。”(33)
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三个斯拉夫国家的领导人发表声明,并签署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宣布苏联作为国际法主体和地缘政治实体停止存在,苏联作为一个国家的历史结束了。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没有波罗的海三国和格鲁吉亚)在阿拉木图签署协定,宣布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并通知戈尔巴乔夫苏联总统的设置被取消。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总统的职务,苏联从世界地图上消失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戈尔巴乔夫作为苏联的最高领导人,在改革之初没有注意到民族问题,没有及时革新联盟,使苏联长期积累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他过早推行以民主化、公开性为主要内容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地方分离势力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尽管他后来保住联盟,不惜做出巨大让步,但因为地方势力做大,不与之配合,戈尔巴乔夫难达目标。在苏联解体的最后时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叶利钦。在改革方向上叶利钦早已放弃了社会主义目标,政策难与戈尔巴乔夫一致,他凭借民众的支持和平息八一九事变的资本,夺取了联盟的许多权力,可他仍不满足,最后决意抛弃联盟。苏联正是被叶利钦等人不顾民意埋葬的,其形式类似于一场政变。
注释:
①[苏]米·谢·戈尔巴乔夫著、岑鼎山等译:《改革与新思维》,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第101页。
②沈志华总主编:《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第30卷,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600页。
③[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21页。
④同上书,第122~123页。
⑤[哈]努·纳扎尔巴耶夫著,陆兵、王沛译:《时代、命运、个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0页。
⑥[俄]安德烈·格拉乔夫著、述弢译:《戈尔巴乔夫之谜》,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第233页。
⑦[俄]米·谢·戈尔巴乔夫著、徐葵等译:《对过去与未来的思考》,第123页。
⑧[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等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社科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⑨Coюз мoжнo было coxpaнить. Бeлaя кникa. M.: ACT. 2007. C. 202.
⑩《苏联百科手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671页。
(11)Пpимaкoв E.: Гoды в бoльшoй лoлитикe. M.: Coвepшeннo ceкpeтно. 1999. C. 76.
(12)[意]朱利叶托·基耶萨著、徐葵等译:《别了,俄罗斯!》,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118页。
(13)[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李垂发等译:《总统笔记》,东方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14)Coюз можнo былo coxpанить.Бeлaя кникa. C. 212.
(15)[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李垂发等译:《总统笔记》,第26页。
(16)Coюз мoжнo былo coxpaнить. Бeлaя кникa. C. 203.
(17)Бapceнков A. C., Bдовин A. И. Иcтopия Poccии. 1938-2002.. M., 2003. C. 374.
(18)Coюз мoжнo былo coxpaнить. Бeлaя кникa. C. 215~216.
(19)Coюз мoжнo былo coxpaнить. Бeлaя кникa. C. 220.
(20)[俄]罗伊·麦德维杰夫著、王晓玉等译:《苏联的最后一年》,第46页。
(21)转引自Бapceнков A. C., Bдовин A. И. История Poccии. 1938-2002. M.: Acлeкт Пpecc, 2003. C. 375.
(22)在俄文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与“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的缩写一样,都是“CCCP”。
(23)[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李垂发等译:《总统笔记》,第45页。
(24)AГФ. Фoид №10. oпиcь №2. Coюз мoжнo былo coxpaнитъ. Бeлaя книгa. M.: ACT. 2007. C. 366.
(25)B Пoлитбюpo ЦK KПCC… Пo зaлиcям Aнaтолия Чepняeвa, Baдимa Meдвeдeвa, Гeopгия Шaxнaзapoвa(1985-1991), 2-e изд., иcпpaв. и дoп. M.: Гopбaчeв-Фoнд, 2008. C. 742.
(26)Taм жe. C. 746~747.
(27)1991年11月27日《真理报》登载了这个《主权国家联盟条约草案》。
(28)Cоюз мoжнo былo coxpaнить. Бeлaя книгa. C. 395~405.
(29)[俄]鲍里斯·叶利钦著、李垂发等译:《总统笔记》,第129页。
(30)转引自Бapceнкoв A. C., Вoвuн A. И. Иcтopия Poccии. 1938-2002. M. 2003. C. 391.
(31)沙赫赖:《苏联解体的谎言与事实》,载杨新宇、谢尔盖·沙赫赖、阿利克·哈比布林:《变动中的法与宪法》,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第318页。
(32)[美]尼古拉·梁赞诺夫斯基、马克·斯坦伯格著,杨烨等译:《俄罗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3页。
(33)[俄]尼·伊·雷日科夫著、徐昌翰译:《大国悲剧—苏联解体的前因后果》,第386~387页。
(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