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学合一:中国学术腐败的根源
作者:王晓华
近年来学术界的反腐行动之所以成效甚微,就是因为它未能触动造就它的体制性因素。被批评的仅仅是涉嫌学术腐败的个人,而非其背后的体制性力量。治标不治本的学术反腐行动最终强化了有利于学术腐败的社会心理。
造就学术腐败的体制性因素究竟是什么?答曰:政学合一。
1990年代大批学术人开始登上管理者之位。懂学术者从事学术管理,原本被认为是顺应学术规律的大好事,随之而来的应该是学术的春天。可是,令大多数人始料不及的现象出现了:随着政学合一,权力开始直接掌控和统摄学术;由于学术无法反过来制约权力,中国学术界逐渐蜕变为中国行政界、学术体系与权力体系完全同构化了;那些同时拥有行政职务和学术名号的人,几乎完全占据了学术资源;权力的等级性决定了这种掌控的等级性,与之相应的是学术体系的等级化;行政职务与学术地位之间形成了严格的对应关系,处于权力塔尖的学者也高踞于学术的塔尖;外行人要知道某个学者的学术地位,无需看其学术成果,只需看其行政职务即可;无论是行政会议,还是学术研讨,人们都会自觉地以行政职务为尺度排座位、定名次、分资源;那些没有任何行政职务的学人,往往在任何场合都卑微地屈居末席。政学合一令人们无法区别学界和政界、学术和权术、学人和官员,使中国学术界的学术性日益淡化。
行政权力对于学术的全面掌控衍生出一个荒谬的现象:决定学者地位的并非是其学术水平,而是其所掌控的行政-学术权力。这本身就是学术不公。处于中国行政版图中心和其他重要位置、拥有较高职务、掌控较多学术资源的学者,无论成果多少,都在学术坐标系中占据显要的位置,可以比较容易地拥有最多的学术基金、获得最高奖项、在最重要的国内刊物发表文章。近年来,许多学术评审早已将权力的价码公开化了:几乎所有的评审表都要求申请者填写自己的职务,甚至将职务细化为厅级、副厅级、处级、副处级、科级等。其潜台词是什么,智力正常的人都能领会到。其结果如何呢?据统计,教育部评出的第五届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位获奖者中,担任党委书记、校长、院长、系主任、教研室主任等行政职务的,占到九成。然而,越是拥有高级别行政职务者,就越难抽出时间进行学术研究和日常教学,越不适合承担重要的学术课题。他们游刃于庞大的权力网络中,既要频繁地开会和交际,又要应付繁杂的行政事务,自然无暇顾及学术。这些双栖人可以最大限度地占有学术资源,却无法将资源转化为成果,因此,或者占用别人成果,或者粗制滥造,乃是他们完成学术计划的必由之路。在如此行事时,他们通常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支撑学术腐败产生的机制,是在赞美腐败者和腐败本身。
随着行政权力对学术的全面掌控,学术腐败已经弥散化、常规化、体制化,衍生出完整的增殖和自我保护机制。我们如果真的想遏制学术腐败,必须在深于道德和职业规范的层面思考问题。中国当下的学术腐败其根源在于政学合一,因此,消除学术腐败的根本路径在于政学分离。在政学相对分离的上个世纪50—80年代,外行领导内行虽然造就了种种弊端,但却有个非常大的好处:单纯从事行政工作的外行不进行学术研究,自然没有占据学术资源的渴望,这客观上形成了行政和学术的相对分离之势。
前段时间,有些大学重新开始政学分离的实验:担当行政职务者不再兼任学术职务,不申请学术课题;由没有行政职务的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裁决学术事务;以此为契机,标画行政和学术的边界,适当恢复学术的自治品格。这些举措可能还有所不足,需要更多制度性的保证和支援,但却让我们看到了些许希望。只有坚定地走政学分离之路,只有设计出保证政学分离的制度和游戏规则,学术腐败才能真正被遏制,中国学术方会找回其失落的尊严和严肃品格。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