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把中国画带到了美国
——张书旂其人其画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21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马锋辉
张书旂作品展近日在浙江美术馆展出,图为其代表作《百鸽图》,由美国罗斯福总统图书博物馆收藏。
20世纪上半叶,中国迎来了社会体制和经济文化急剧的“变革期”。同时,中国美术也充满新旧交替、中西交融、变化无穷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面貌。众多的艺术家接触到了西方的艺术思潮和流派风格,受到了深刻的影响,有的甚至旅居海外,把“取经”与“传道”结合起来,在立足于中国传统绘画的同时,致力于融合西方现代艺术的演进,积极肩负起推动中国文化艺术走向国际的历史重任。张书旂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人物。
张书旂,原名张世忠,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浦江县礼张村一个书香家庭。祖父张有烈(号梅卿)是清朝贡生,为私塾及本县小学教师。父亲张道行(号义甫)是个秀才,善诗文、懂医学。张书旂幼时深受熏陶,自小潜心文史,喜好绘画,偶尔涂抹,备受长辈赞许。张书旂在这样的生长环境之中,有秀绝美景供其游,有古书字画博其览,有良师益友励其学,自然就很快领悟到中国传统绘画的精妙之处。
1922年,张书旂进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拜吕凤子先生为师,两人一直保持着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1926年,张书旂任教福建厦门集美学校,后又任教于厦门大学艺术系,作品日益丰富。1929年夏,徐悲鸿应邀赴福州游览,在展览上看到张书旂的花鸟画后,大为赞赏,许为奇才,并即聘其到南京中央大学任教。1930年张书旂到南京中央大学后,开始在中国艺术的核心圈崭露头角。1932年,与潘天寿、吴茀之、诸闻韵、张振铎成立“白社”,倡导继承优秀绘画传统,革新开拓中国画发展。他的绘画创作日臻成熟,且为艺术教育事业孜孜勤业,精益求精。
张书旂的绘画,人物山水、走兽虫鱼,花卉翎毛,无一不精,尤以花鸟画技最为精湛,集吕纪、周之冕、八大山人、李复堂、任伯年等诸家之长,特别是对任伯年的笔意有精到的领悟。他从任氏绘画的技法布局上得益匪浅,但不死搬硬摹,而是加以发挥,走取法写生、妙造自然的新路,显示出自己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吕凤子曾评价说:“书旂之画,自有面目。画花似闻香,画鸟若欲语,技法卓绝,当代无与抗衡者。”
张书旂的花鸟画,章法呼应巧妙,布局虚实有致,画面起承转合极具韵律感,风格瑰丽绚烂,明净清新,浓艳中蕴藏静雅,生动处笔笔灵动,雅俗共赏,令人叹服。张书旂中西兼容,别开生面,他的彩墨画巧妙地吸收了水粉和水彩画的技巧,在传统中国水墨画技法中融合了西洋画的用色方法,改变了传统水墨画的面貌。他在技法上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用白粉。他用白粉一如用黑墨之法,有轻有重、有厚有薄、有枯有湿、有生动之妙。纸与粉相映成趣、温和明快,粉因笔风雅宜人,富丽高雅。其用粉之道,可称为绝技。诚如方增先先生在《张书旂百鸽图》一书序文中说的:“张氏(书旂)的写生花鸟画,获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近代花鸟画史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有人说水墨花鸟写生的圣手第一代是任伯年。第二代则无疑应属张书旂。”
1940年,在世界法西斯的侵略压迫下,同时有两件“和平鸽”题材的作品面世。一件是张书旂在重庆完成的《百鸽图》,张书旂以鸽子象征幸福、和平,称为“世界和平的信使”。另一件是毕加索在巴黎受邻居老大爷所托描绘了一只被德军枪杀的白鸽“萧莱士”,毕加索以白鸽象征和平,荣称“世界和平战士”。
当时,张书旂是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在抗战时期“大后方”思潮的影响下,也在文化界多位朋友的促请下,他创作了这幅作品,并赠送第三次当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以示祝贺。《百鸽图》被称为第一幅进入白宫的中国画,是中国艺术家以艺术的方式维护正义与和平,反对邪恶与战争的体现。徐悲鸿曾评价张书旂“画鸽应属古今第一”。《百鸽图》是张书旂擅长用粉、精于花卉翎毛的经典之作,他也因为《百鸽图》赴美成就其传奇而辉煌的艺术人生。
1941年,张书旂应邀访美。之后,他不断地在美国主要的博物馆举办展览。当时,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对中国传统艺术是非常陌生的,他们看不懂中国画写意精神的实质。在他们看来,张书旂的作品是属于传统中国画的范畴,由于他的绘画融汇了西方人的审美情趣,使之得到了普遍的接受。美国的许多人认为“正是张书旂把中国画带到了美国”。
张书旂在展览、讲学期间,时常现场作画示范,既突破了中国画的传统创作习惯,又拉近了与观众交流的距离,在现场观赏神奇的毛笔创造出神奇的画卷,令人如痴如醉,叹为观止。有人赞赏他是“世界上最快速的水彩画艺术家之一”“中国杰出的美术大师”。
犹如他的花鸟画,张书旂丰神俊朗,风度翩翩,加之他成名甚早,用现在的话说,完全是中国美术界的“偶像人物”。可惜天妒英才,他57岁因患病逝世,令人痛惜。张书旂以文化艺术使者的身份,推进了中美两国的了解和友谊;积极推动中国画在美国的艺术普及,是真正把中国画带到美国的第一人;毕生致力于报效祖国,为民族艺术的国际化鞠躬尽瘁。张书旂的艺术人生极富传奇色彩,他的艺术活动对近现代中国的美术发展和对外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