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安全危机 作者:姜凤艳 武树霞 时间:2011年06月17日 来源:人民论坛
【摘要】全球化时代,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发重要。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我国目前的文化安全同时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外部挑战和国民信仰缺失、思想多元的内部困扰,要从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当今时代,文化在国家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文化安全成为国家综合安全体系中的深层主题。所谓国家文化安全,“是相对于‘文化威胁’或‘文化霸权’而提出来的”,其实质就“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其核心内容就是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安全。①而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全球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相互碰撞、冲突、渗透、融合,外部挑战与内部困扰使得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及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外部挑战威胁我国文化安全
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张威胁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社会凝聚功能,是政权合法性的文化基础。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核心内容,我国文化安全集中地表现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其核心问题就是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之日起,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及两种社会制度的冲突就从未间断过。继“武装侵略”、“军事遏制”、“经济封锁”等手段之后,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把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政治、经济、贸易相结合,通过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交往,逐渐影响和改变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这一战略在苏联东欧初见成效。冷战结束后,“软实力”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文化霸权主义成为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形式。美国把促进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世界的传播作为其称霸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与自己有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价值观念的国家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借助全球性传媒、文化产品交流、跨国公司活动及人员的交流往来等载体,西方社会思潮与西方民主、自由、人权观等意识形态在中国大肆传播。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文化霸权的威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遭到严峻挑战。 西方腐朽思想侵蚀我国国民价值观念。价值观念的安全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文化安全的基础,是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煽动等相关”。②全球化所带来的多元文化的交融,决不是浪漫主义的东西方携手共进,它一定程度上是西方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腐朽思想,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入侵和渗透,对中国国民的价值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成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蔓延,中国传统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等遭遇空前挑战。 美国大众文化挑战中国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认同感的源泉,也是民族国家的“合法性”来源和国民凝聚力之所在。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和国家过去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蕴含着它走向未来的文化基因。中国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国脉传承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和平崛起的精神动力。但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所导致的不同文化的整合却对中国民族文化造成了极大挑战。前美国商务部高级官员戴维·罗特科普夫在谈到全球化促进不同文化整合时说:“如果世界趋向一种共同的语言,它应该是英语;如果世界趋向共同的电信、安全和质量标准,那么它们应该是美国的标准;如果世界正在由电视、广播和音乐联系在一起,节目应该是美国的;如果共同的价值观正在形成,它们应该是符合美国人民意愿的价值观。”③美国大众文化通过好莱坞电影、跨国公司、互联网与国际贸易的作用得到了增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受到世人的追捧和青睐。这种以消费主义为核心、以经济性和娱乐性为特征的大众文化的全球扩张在无形之中改变着世界,尤其是占据了年轻一代的头脑和心灵,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造成很大冲击,正在积极融入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也未能幸免。一方面,我们的文化正在表面化、娱乐化、庸俗化,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又在快餐化、西方化、全球化。
内部问题使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堪忧
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遭遇国民信仰危机以及意识形态淡漠的现实。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政治和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尽管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仍然是主流信仰,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对公有制主体地位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会受到动摇的担心在与日俱增;党员干部中层出不穷的社会腐败现象以及社会不公、就业难等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也影响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信任;西方国家的文化入侵和意识形态渗透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上的误区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度在当代中国呈现出代际递减和时间递减趋势,部分意志薄弱者甚至产生了信仰危机,尤其是很多年轻人越来越趋向于远离政治,意识形态淡漠,讲求实际。他们热衷于追求财富、追逐梦想、渴望成功,却丢失了传统与信仰;他们泡吧,摇滚,追逐时尚,却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对本国政治与意识形态不以为然,却追捧西方的观念和文化。长此以往,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必将消弱,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也会日趋消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面临思想多元化的挑战。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和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的理论诠释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④因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获得了空前的解放,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伦理所强调的公平竞争、效率优先、趋利倾向与社会伦理强调的奉献精神、利他主义、大公无私发生了一定的冲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等社会引导和整合等功能在市场经济以及自由观念等侵蚀和消解下不断弱化”,⑤社会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趋于功利化、世俗化和多元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成了极大挑战。 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难以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思想影响力和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国家文化安全的维护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除了要发挥意识形态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外,还要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思想影响力,充分发挥大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但改革开放以来,相对于经济实力的迅速发展,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明显滞后。主要表现在:第一,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民族文化保护不够。比如,有些领域对传统文化不分高低、不辨良莠,一概冠以文化之名去牟取利益,甚至把高尚的内容庸俗化,扭曲社会现实,违背历史本质,使国家形象受到玷污、国家文化软实力受到损害。第二,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鲜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学术前沿也是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学习和传播。第三,大众文化缺乏社会凝聚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离不开大众的、流行的文化产品。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文化在中国极速膨胀,给人们带来文化消费上的巨大享受。但大众文化的娱乐性、消费性和多变性特征使得大众文化的生产主要不是为了教化大众而是迎合大众的消费偏好,满足当下的感官需求。这种急功近利的目标追求对文化的审美性和深度意义产生消解,导致意义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等文化失范现象,从而使大众文化难以发挥出应有的社会凝聚力。
结 语
总之,我国的文化安全形势和文化软实力发展现状不容乐观。我们要从文化安全战略的高度来看待文化软实力发展及当今世界的文化软实力竞争问题,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确保国家文化安全。 注释 ①陈宇宙:“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天府新论》,2008年第6期,第113页。 ②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第90页。 ③王晓德:《美国文化与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54页。 ④张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6期,第55页。 ⑤吴怀友:《全球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第154~155页。 (作者单位分别为河北体育学院学校体育系、社科部;本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06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