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理解文化生产力的六个维度
作者:陈虎
时间:2011年08月29日 来源:学习时报
文化生产力的核心是“力”,具备两种属性。一是直接的物质属性,即通过文化企业直接增加的物质财富,也即 GDP,可称作直接生产力;一是通过文艺作品的宣传,塑造人们的灵魂,激励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斗志,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生产更多的财富,这可以叫做间接生产力。塑造人的灵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激励人们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才是真正的文化生产力。在这个前提下多出好书、好电影等文艺作品产生的GDP则是文化的直接生产力。这样理解文化生产力才更全面、更准确。
正确处理文化之化人和化钱的关系,把化人放在第一位
文化作为产业要做大做强,自然要去化钱。尤其是文化企业,不赚钱就不能生存。因此,如何摆正化人和化钱的关系就成了文化领域面临的一个严峻课题。
为了正确处理化人和化钱的关系,就必须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电影院不仅要追求票房价值,更要注重选择放映能鼓舞、激励人们工作热情的好电影。出版社不仅要多出书、多赚钱,更要出好书、出精品。新时期许多电视剧如《亮剑》、《闯关东》、《人间正道是沧桑》等就继承了过去的优良传统,这些作品既化人又化钱,做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在如何处理文化之化人和化钱的关系上,犹太人做得较为成功。犹太人是个非常重视文化的民族。以犹太人为主的以色列强调“教育立国,科技立国”。为了实现这一理念,他们从娃娃抓起,树立强烈的求知精神。他们坚信“有学童而不教育的家庭,必将是一个贫穷的家庭。”勤奋好学成为犹太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只要有犹太人的地方,其受教育程度总是最高的。以色列每年把国民生产总值的8%用于教育,并拥有7所世界一流大学:希伯来大学、特拉维夫大学、海法大学、以色列工程技术学院、魏茨曼科学研究院、巴伊兰大学、本—古里安大学。学校犹如一眼保持犹太民族之水的源泉,他们讲只要学校在,犹太民族就在。以色列平均每4000人就有一个图书馆,人均图书馆、出版社超过任何国家,14岁以上的以色列人平均每月读一本书。正是由于重视教育,所以以色列是大师级人物最多的国家,如精神分析学开创者弗洛伊德、诗人海涅、画家毕加索等。华尔街金融家近一半是犹太人,如摩根、索罗斯、福特、洛克菲勒等等。他们讲:“没有犹太文化,就没有犹太商人,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没有惊人的财富”,“没有知识就不是真正的商人,既然不是真正的商人,就没有和你做生意的必要。”犹太人的文化既化人也化钱,化钱先化人,化钱通过化人而获得。
在作品的创作上要坚持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
只讲政治标准不讲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搞成干巴巴的说教,使人望而生厌,既化不了人也化不了钱。只讲艺术标准,不讲政治标准,甚至使作品低俗、媚俗、庸俗化,同样起不到化人化钱的目的。曾经有一段历史时期强调突出政治,把政治提到了不适当的位置形成了空头政治。什么是政治?孔子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孙中山讲:“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毛泽东同志讲:“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可见历代伟人所讲的政治都是要教育人们行得正,站得直,要讲道德,要为人民服务,管好群众的事,团结大多数。把这样的好人好事进行艺术加工,形成文艺作品既能化人又能化钱,达到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的统一。
正确处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关系
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只讲“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讲核心价值体系就会形成百花乱放,把人心搞散,把社会搞乱。百花齐放要以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讲核心价值体系也不能不许争论,不许批评,不许百家争鸣,形成一家之言。这样才能使我们文艺形成一个百花争奇斗艳,色彩缤纷,姹紫嫣红的社会主义大花园。
有人讲文艺就应该适应人们的兴趣,人们喜欢看什么就搞什么,不应该有什么导向。这也不对。好作品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坏作品也可以把人们引到邪路上去。尤其是青年人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引导正确能走上正路,引导出了偏差,也会思想堕落甚至走上歧途。杜勒斯曾提出对社会主义国家和平演变的理论,他把希望寄托在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代人的身上。如果我们不讲正确的导向,就会使敌对势力乘虚而入,把青年一代引导到为敌对势力去服务。
正确处理宣传人的本性和人性的关系,把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
所谓人的本性就是不学而能与生俱来的天性,如性爱、享乐、自私等等。所谓人性即人的社会性,也即公民性。马克思讲“人并不是抽象的栖息在世界以外的东西。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都讲的是人的社会性。由于人的社会性就要同他人发生关系,就要讲公德,讲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把人的需求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物质性,追求享乐,追求爱情,追求钱财。第二个层次是人的精神性。即崇尚集体,助人为乐,热爱国家,不能见利忘义等等,也就是八荣八耻所要求的良好品德。
要使社会得到发展和进步,必须把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放在第一位。这就要塑造人的灵魂,提升人的品质,这正是社会主义文化应该起到的作用。如果迎合某些人的低俗心理,只宣传人的天性,道德将越来越沉沦,社会将会越来越退化。
正确处理文艺创作源与流的关系
生活是文艺创作的源泉,历代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则是“流”。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之作都源于当代的生活,离开源也就无所谓流。流是源的产物。近来不少人提出为什么我们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产生不出反映这个伟大时代的经典之作,为什么每年创作的歌曲有上万首,很少有在民间传唱开的?究其根源就是有些作家、艺术家远离了生活的源泉,游离于伟大时代火热生活之外,脱离了群众,很难产生好作品。
古代的开明皇帝把自己比作舟,人民比作水,说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以此激励自己要善待群众。但是尽管船和水贴得很紧,但船还是船,水还是水。而我们共产党从不把自己比作船,而是以鱼水关系自比,把自己比作鱼,把人民比作水,认为鱼永远不能离开水,干部永远不能离开群众,要和群众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结合起来。同样,作家、艺术家也不能离开群众,一旦离开群众就很难产出好作品。正像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的无条件的全心全意的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然后才有可能进入创作过程,否则你的劳动就没有对象,你就只能做鲁迅在他的遗嘱里所谆谆嘱咐他的儿子万不可做那种空头文学家或空头艺术家。”
正确处理经济政策、社会政策、文化政策的关系,制定和完善符合文化特点的文化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一切社会现象的发生,追究起来都源于党的政策和社会制度。发展经济要靠市场,但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社会,市场经济也不等于市场文化。经济政策讲效益,社会政策讲公平,文化政策既要讲 GDP,更要讲精神激励。近来报纸杂志上一再讲要发展文化生产力,调整文化生产关系,转变文化生产方式,要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经济文化一体化。把经济领域的词汇都搬到文化领域。如果说,我国过去文化体制僵化,影响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对某些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市场化改革,以便产生更多的精品力作,促进文化繁荣是必要的。如果只看到我们同西方国家相比文化GDP占国家生产总值的比重过低了,单纯从提高文化GDP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出发去极力追求票房价值,那又将继经济唯GDP后又刮起一场文化GDP的旋风。在这个旋风面前,一切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的宣传,人性的宣传,八荣八耻的教育都会显得苍白无力,而败下阵来。如何不断探讨、摸索,研究和完善符合文化领域特色的政策应当引起重视。
(作者系河北省政协提案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