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工作者的担当
作者:陆春鸣
2013年01月26日 来源:光明日报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强国,意味着我们要在现有的文化基础上,创造一个与时俱进,有传统又有现代文明,有强盛生命力、感染力、凝聚力、极其丰富的文化世界,这将给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社科工作者赋予时代命题。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顶峰,就一刻也离不开理论思维”,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程度。因此,社科理论工作必须与建设文化强国的理念及指导思想紧密结合,这样社科工作者才会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与坚定的理论自信,从而在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中担当重要使命。
社科工作者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的坚守者。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指导文化建设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分认识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的唯一正确道路,是我们社科工作者始终坚守的信念与理念。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灵魂,没有正确的道路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就会偏离正确的轨道,不仅不能发挥积极的社会作用,反而会产生极大的消极作用,甚至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社科工作者作为哲学社科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石,更应该自觉地坚持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应该有明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很强的政治敏锐性、政治鉴别力和政治责任感,更应该坚守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感。这既是我们所从事的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党和人民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严格要求和殷切希望。
社科工作者应是创新文化理论的先行者。理论上的每一次创新,都会带来实践的飞跃和升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发展中,我们先后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概念:“文化市场”“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民文化权益”“文化生产力”“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这些重要概念的提出,都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发展,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伴随着中国文化建设的实践创新而提出来的。这些文化理论的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觉地把学术研究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去,以高度的理论自信,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懈努力的结果。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要求哲学社科工作者用先进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引领文化建设,用优秀的研究成果引领理论创新,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文化创造,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任。社科工作者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善于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开拓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先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
社科工作者应是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服务者。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文化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社科工作者与文化同样也源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当代哲学社科工作者不是纸上谈兵的说教者,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就是社科工作者要做的服务工作。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是社科工作者推动文化强国建设的基本前提,人民是培育、拥有、享受文化的主体,我们必须把从人民中获取的文化提炼出来,变成一个个精美的艺术品,回报给人民。我们深信,文化强国会给人民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在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中我们每一位社科工作者都应发挥服务作用。
社科工作者应是传承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尽管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只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其在文化研究、文化理论等方面,已充分发挥了传承文化的功能。社会科学通过大量的田野作业、追踪研究、人类学的资料采集以及借鉴历史考古等方面的实证成果,对东西方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大众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等众多的文化门类和现象,开展独特精要的研究。社科工作者已进入以往主要由艺术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构成的优秀文化传承行列。一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的作用无可替代,而优秀文化的传承则是当代社科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与社会使命。优秀文化源于历史,源于人民生活。学习是我们能够延续文化,创造新文化以及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我们社科工作者传承优秀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重塑自我、认识提升的过程。社科工作者只有高度关注世界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前沿,立足中国、面向未来,借鉴外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才能不断创造出无愧于时代要求、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成果,才能担当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责任。
(作者:兰州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