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难题
作者:庞井君
2013年05月20日 来源:《人民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是科学,这本是一个常识,然而,却远未形成共识。
譬如放风筝,风筝和人之间由一根线牵引着,牵引力太大,风筝便拽回手里,人只能拿着风筝在荒野里跑,风再大,也飞不起来;若是风筝力大挣断了线,没了牵引力,就会脱离人,不知飘落到哪里去了。再如拉弹弓,不用力拉,橡皮没有弹力,弹丸射不出去;用力太大,橡皮拉断,一切也无从谈起。任何事物要想健康发展都必须保持合理的内在张力。对今天中国社会发展而言,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尤为迫切。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文社会科学水平标志着她的思维水平、价值高度和精神深度。然而,与自然科学相比,人文社会科学属于人类的自我意识领域,其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手段、进步机制、评价标准都具有特殊的复杂性,往往是相互对立、相互冲撞、相互矛盾的条件、力量、要素集于一身,如何把握好它们之间的张力成了人文社会科学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关键。
真理和价值之间的张力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社会自身,研究主体和客体复杂地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
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科学,科学研究以探索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客观规律为根本目的,以追求客观真理为最高宗旨,离开了客观真理性,人文社会科学便不再是科学。因而,科学的本性和精神要求研究者必须保持客观性、真实性和普适性,必须遵循科学研究规律,尽力排除金钱、权势、利益、声名等研究以外的因素的干涉和侵染,尽力减少研究的内容、过程和结果与研究主体自身的价值相关性。惟其如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才能经得住学术批判和时间检验,否则就只能混同于社会言论、社会舆论、利益诉求和政治主张,不能叫科学研究。
另一方面,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主体又只能是人和社会自身,主体价值性与生俱来。人是一种价值存在,人的活动是具有强烈主体性的价值活动,要想在科学活动中彻底排除人的主体性,其逻辑和彻底取消它是一个道理。自然科学因其研究对象与研究主体的相对分离,主体价值相关性要弱得多,人文社会科学则因研究主体和研究对象的一体性、缠绕性、互动性,使得研究的主体价值性大大凸显。此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与社会价值主体的政治、经济、生活、交往等复杂活动深度融合,这些外部因素的介入和影响也是放大人文社会科学主体价值性的重要因素。主体价值性和客观真理性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两种力量,保持二者合理的内在张力的关键在于主体的转换,即研究主体努力使自己由个体主体向国家主体提升,由国家主体向人类主体提升,在人类主体那里实现真理和价值的融合统一。
回顾人类历史,那些伟大的人文社会科学家之所以能像明亮的星星一样永远闪耀在历史时空中,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握了这两者之间的张力,实现了主体的不断超越和提升,实现了真理和价值的统一。
思想共识和独立思考之间的张力
人文社会科学是社会思维的神经系统,共同精神、共同价值和思想共识的培育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千百年来人文社会科学追求的重要目标。
一定意义上,思想共识犹如自然科学中的公理和定律,是人文社会科学开展研究的逻辑前提和必要条件。在一定的历史阶段,综合、提炼、概括形成一些普遍法则、普遍价值、普遍意识,并以此促进个体社会化,加强社会整合,维系社会团结,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所在。但是思想共识的源头和基础却来自个体的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人类接近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开展丰富多彩、个性鲜明、自由生动的独立思考及其互动、竞争、融合与升华。人文社会科学离开了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就等于断送她的生命。
不是以学术讨论、思想竞争、科学批判为基础的思想共识不是科学的思想共识,只会形成僵死的教条,不会有任何生命力和发展活力。历史已经千百次地证明了这一点,未来还将继续证明下去。苏联斯大林体制和中国的文化大革命,殷鉴不远。如果有谁背离人类文明进步大道,背离世界历史大潮,背离人性基础和根本价值需求,以上帝或真理主人的名义肆意践踏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蔑视科学价值,人为地制造和宣布一些思想教条和理论体系,并把它强加在历史和人民头上,不但损害了人文社会科学,也损害了社会整体甚至教条的制造者自身,到头来那些所谓的教条和体系也会被历史无情地抛弃。
社会化思考与学术研究之间的张力
大众化、多样化的社会思考、见解和主张,实际工作者的经验、做法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土壤,脱离了这些土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任何人都有权利、有能力进行任何社会问题的思考,都可以形成自己的社会认识、社会观念和社会主张,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没有自然科学那样的门槛,仿佛人人都可以是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由于研究对象的开放性、低门槛以及标准的模糊性,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容易被淹没,科学精神容易被销蚀。这也是当今人文社会科学价值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人人都行,也就等于人人都不行,在一些人眼里,人文社会科学水平最高的是那些掌握权势、掌握话语权的人物,学者不过是做些注释和论证工作罢了。
然而从社会分工的意义上说,现代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社会分工演化的结果,大众化的社会思考和实际工作的经验绝不能等同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恰恰相反,公民精神的塑造、引领和启迪,社会发展、运行和治理必须依赖于人文社会科学注入知识、思想和智慧。人文社会科学是一个严肃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事这项研究是一个追求真理、探索真理的神圣职业,有特定的标准、规范和运行机制,应该与相关领域和行业有所区别。至为重要的是,从事这项职业应在专业的学习、传承和训练基础之上不断创新,不断把人类的思维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衡量一个学者水平和成果价值的根本标准在于创新性。社会科学的本质在于学习传承基础上的批判与创新。就当代中国而言,创新性不足、原创性匮乏是人文社会科学的软肋,专业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没有给全社会树立起思想的高度、精神的水准和令人敬仰的学术形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奋起的条件机遇也是得天独厚的,最主要的是社会需要和时代呼唤,现在人人都能感觉到中国社会发展强烈要求人文社会科学供给思想、智慧和战略。其实,古今中外各种思想、各种知识、各种流派一起汇聚激荡在中华民族现代社会转型这个巨大的历史时空中,十几亿人丰富生动的思想和实践都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继承、学习、吸纳,怀疑、反思、批判,我们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民族、无愧于人类的创新成果。未来中华民族终将以无与伦比的精神高度、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价值魅力赢得世界的尊崇。
解释现象与解决问题之间的张力
从一定概念、理论、框架、体系解释社会历史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转型中涌现的新现象,从而维持社会意识和社会运行的稳定是人文社会科学的重要功能。但是人文社会科学更重要的功能在于解决社会发展中的新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精神,这一点在社会转型期表现得尤为强烈。社会现象背后是深刻的社会问题,解释现象的目的也是为了发现问题。发现这些问题、揭示这些问题的实质就能找到社会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规律,进而找到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和方案。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关键也是直面问题,解决社会问题是人文社会科学进步的动力和契机。
当今时代是一个概念越来越混乱和模糊的时代,也是一个问题越来越强烈和清晰的时代,旧的概念、逻辑、理论和框架已越来越难以解释新的社会现象,旧的理念、思想、做法和策略越来越难以解决新的社会问题。没有新的理论指导,实践也难以迈开新的步伐,我们既要相信实践的力量,也要坚信理论的力量和逻辑的力量。当新的社会现象扩充和冲破了旧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理论框架,导致概念模糊、混乱和理论不自洽、不彻底的时候,当旧的思想范式漏洞百出、顾此失彼的时候,便意味着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即将诞生了。
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内在张力远不止这四个方面,这个单子还可以开列下去。就人文社会科学的现状和现实社会发展需求看,问题的核心是如何看待和维护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如何培育和守望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精神,如何尊重和发掘人文社会科学的真正价值。这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比如政府应思考如何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吸收借鉴发达国家的体制和做法,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环境;全社会应思考如何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形成良好的舆论支持和价值认同;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又如何克服物质主义、消费主义、依附主义的侵蚀,坚守科学价值和科学精神等。面向未来,如果我们不能处理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不同力量、不同要素之间关系,不能使之保持合理的张力,忽左忽右,忽冷忽热,人文社会科学就不可能健康发展,也不可能期望她为我们提供真正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中华民族推进这场史无前例的社会历史转型也会更加艰难和曲折。
这本来也是一个老话题,今天重提却有新的意味,这就是:如果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把人文社会科学当科学看待了,也许中国的很多问题就好解决了。
(作者: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哲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