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能让思想缺席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斯 鸣
正如有的评论者指出,目前中国电影存在突出的“三缺席”现象:一为生活缺席。不少编剧创作姿态是闭门造车,只是凭主观臆想去仿造生活;二是艺术缺席。不少编剧艺术功底不扎实,缺乏艺术想象力和艺术概括力;三是思想缺席。近年来不少国产电影作品思想贫血,满足于对已知的重复,而缺乏对未知的发现;孤诣于刺激元素的堆积,藐视了灵魂重量的经营;苦心于票房的青睐,远离了内心的感动。其实,好的电影不仅是观众眼球的聚合器,更应是思想发现的开掘机。
扫瞄当下中国电影市场,大片怪异难懂,刀光剑影充斥,魔幻武侠乱舞,子弹绣枕齐飞!
看似红红火火、热闹异常,但“豪华”、“阔绰”之锦袍,难掩其“虚无、荒诞”之内瓤。有一个误识,迄今蛊惑着一些中国电影人,即“娱乐至上”。他们自信,“笑果”是吸引观众眼球的决胜宝典、“放松”是艺术的尚方宝剑,“噱头”是抵达市场的最佳通道,“刺激”是提升票房的不二法宝。而对于具有一定表现难度的文学精神、思想力量、灵魂向度,则有意无意地被置后乃至丢弃。当然,也有不少国产主流大片,由于倚重文学力量和思想力量,受到市场和群众的欢迎,比如《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十月围城》等,因其找到了社会主流价值的戏核,张扬了美好人性,而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实际上,人文思想元素是这些影片切入的角度,这些影片将类型样式与艺术品质、主流价值观做了富有生命感的有机组合,因而给国产影片创作提供了成功的书写范式。
一部成功的电影背后,一定有文学的支撑。文学精神、思想力量是电影永远的灵魂。回顾中国电影百年历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于一体的好电影不少,浓郁的现实主义精神是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始终的一条主线。《春蚕》、《渔光曲》、《风云儿女》、《塞上风云》、《八千里路云和月》、《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李双双》、《英雄儿女》、《创业》、《芙蓉镇》、《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喜盈门》、《人到中年》、《天云山传奇》、《鸦片战争》、《红高粱》、《秋菊打官司》、《大决战》、《凤凰琴》、《生死抉择》、《惊涛骇浪》……这些国产影片,或凄美悲壮,或曲折幽婉,或慷慨激昂,或粗犷张扬,或柔情似水,或意味深长…… 它们千姿百态,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点,即对电影艺术的精益求精,对人性刻划的鞭辟入里,对人心体察的细致深入,对世相刻画的生动传神,进而凸显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人性的透视,对精神的追索,对灵魂的展示。一部中国电影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社会变迁史、中国百年思想史。当然,电影中的思想,既非抽象概念的逻辑演绎,亦非外在于作品表层的口号和标签,而是创作者通过电影艺术形象展示给世人的一种文化理念。它不仅是电影充满蓬勃生机的内在动力,是艺术穿越时空阻隔传递人类文化薪火的资源保障,而且是判断一部电影作品优劣高下的重要尺度。可以说,没有深厚思想含量的电影,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感人的力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看看2011年奥斯卡奖提名影片,亦可得到一些启迪。《社会网络》是少年富豪的庶民之奋斗,《王的演讲》是非常年代里一个非常国王的非常经历。这两部电影,平民和国王短兵相接,其实是两种价值观的狭路相逢,蕴涵着激烈的思想交锋和精神博弈。《社会网络》貌似一部传统的老派的道德剧,它所陈述的是关于背叛、关于孤独、关于伤人和自伤、关于失败的成功者,是一个“美国梦碎”的黑色故事,但它让人想起《公民凯恩》,骨子里流露的是一种对世界、对人生、对人性的深度质疑态度,是艺术外壳下包裹着的思想之蛹,最终蝶变成一个无限伤感的作品。《王的演讲》讲述英王乔治六世和他的语言治疗师的故事。影片还原阿尔伯特王子作为“人”的一面,是个体在艰难环境里的自我克服、自我战胜。山雨欲来的时局,危急存亡时刻的国家,自上而下的坚守、团结、信心、勇气,千万种的思想情结都凝结在那一次煽情无比的演讲之中,凸显着“不抛弃、不放弃”的人生信念,它同样蕴含着强悍丰厚的精神力量。这两部奥斯卡提名影片乃是正宗得无可争议的“主旋律”,是配方最为传统、却可能依然管用的“心灵鸡汤”。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以来,相当多的中国电影人为票房所驱使,变得功利市侩起来。利益驱动之下的那些差强人意的作品,多数有规模无故事,有故事无人物,有人物无思想,患的是灵魂不在、精神贫血、思想缺席的通病。它们不再致力于人物的塑造,思想的开掘,灵魂的塑造,也不再重视真实地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也不屑于表现存在的质感和人性的丰富复杂,不少影片在表现人物的生活时,以展示人性的琐鄙、血腥的恐怖、床第的狂欢为刺激观众的要素,对凸现人性的光辉、思想的力量和灵魂的高尚的深度开掘没有兴趣。为了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中国电影人应该在生活、艺术、思想三个层面上恪守对真的坚持,对善的追求,对美的发现。鲁迅先生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有志气、有抱负的中国电影人应该成为时代社会的良知和代言人。电影存在的价值不能只是满足于逗人一乐,麻痹人们的神经,它应该具有批判与建构的双重功能。期待中国电影人不断推出一批又一批烙印着“中国经验”、“世界意义”的生动感人、光彩夺目的优秀作品,以不负我们伟大时代和伟大人民的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