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第五产业 >> 论文论著 >> 绿色建筑,低碳生活之选

绿色建筑,低碳生活之选

2013.11.27 来源: 中国环境报   

 

  最近十几年来,城市建设,尤其是民居建设,在长时间大规模的停滞后,如同久旱逢雨,省去了渐进、演变、更替以及转换等自我完善的时间过程,以一种大规模、全方位的姿态进行着转换。在这种住宅刚性需求还尚未解决的当下,来谈什么绿色建筑、生态景观、文化记忆,听上去多么奢侈!

  然而,我们不得不关注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据统计,全球范围内,建筑能耗约占世界总能耗的30%。在我国,近年来,中国建筑行业每年近20亿平方米的竣工量,其中80%以上为高耗能建筑。既有建筑已经达到500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绿色建筑面积仅有0.758亿平方米,95%以上都属于高能耗建筑,能源利用率仅为33%,落后发达国家20年。

  严峻的形势已经迫在眉睫。作为能源排放最大的行业之一——建筑行业如果再不行动,人类和地球的未来将难以想象。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日之可追。”21世纪初,绿色建筑的概念借助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等建筑行业相关领域进入我国,逐渐引起建筑设计界的重视。十几年来,绿色建筑从建筑单体节能走向社区和基础设施的整体节能,从追求绿色居住场所走向推进生态城市建设,从绿色技术硬件的推广应用走向绿色社会风尚的倡导形成。但是,目前绿色建筑仍然存在内涵不清晰、认识存在误区、商业化概念炒作等问题。

  为此,有必要厘清绿色建筑的内涵是什么,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案例有哪些?既有建筑物如何实现节能改造?本期科普为您解读。

  何为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概念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的。国内外有关绿色建筑定义的版本很多,涵义相近,但侧重各异。根据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绿色建筑技术导则》,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因地制宜是绿色建筑的灵魂。绿色建筑注重地域性,气候、资源、自然环境、经济文化在各个地区都存在一定差异,比如说严寒地区采用一个节能标准,而在夏热冬暖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等采用的又是另一个标准,这些标准对于能源的使用以及节能措施都有不同的要求和规定,同理,对于节水、节地、节材和环境也都有类似的差异,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尤为重要。

  绿色建筑在设计理念上,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同时在设计上精打细算,而不是一味只靠新技术来实现节能。没有正确的设计理念,粗放设计,忽略细节,实际上是屏蔽大自然的能力,用节能技术来人工硬造一个环境,这个成本自然是昂贵的,无法在建筑的寿命期内偿还的。

  对绿色建筑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误区一:绿色建筑只是销售噱头?

  诚然,我国当下建筑界对于绿色建筑还并未走向成熟阶段,早期出现在视野中的多是一些实验性建筑。同时,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人们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含混不清,随意为自己开发的建筑戴上绿色的头衔,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

  但是,绿色建筑并非是销售的噱头,而是有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及《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绿色建筑等级由低至高分为1~3个星级。审定项目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并颁发证书和标识。其中,一星级和二星级项目由地方政府审定,三星级则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审定。

  误区二:绿色建筑一定是高成本?

  绿色建筑近几年才逐步被公众所了解和认识,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画上了等号。这种认识是片面的。相对于普通建筑,绿色建筑的增量成本的确较高,但从全生命周期成本核算来看,其成本并不一定会比普通建筑高,甚至还会有所降低。而从综合生态效益、居住舒适度考量,绿色建筑更具高性价比。

  误区三:绿色建筑必须和国际接轨?

  推广绿色建筑不必强调与国际接轨,每个国家、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及文化诸方面均有不同。必须紧紧结合这些因素,因地制宜思考和行动,采取不同的节能标准、节能措施和节能技术,因此因地制宜的原则尤为重要,不必强求统一。

  误区四:绿色建筑一定是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例如就日常生活中的水、电、气等生活要素来说,在现有住宅建筑物的节能改造中,可以从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对供暖计量实施改造等方面开始执行。

  误区五:绿色建筑一定要高新尖技术?

  有人认为,做绿色建筑必须引进高新技术和产品,才能做到更节能。其实,绿色建筑的本质是建筑适应气候、建筑适应功能。高技术只是实现绿色建筑目标的手段之一,不是唯一途径。它利用一些节能技术或者设备,但不是高新尖技术的实验室,最终目标是用最简单的方式、最小的环境代价,建造最适宜的生活环境。

  绝大多数情况下,通过采用传统技术策略或适宜技术策略(如采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以及被动式的保温、隔热和缓冲层设计措施等),完全可以实现与高新技术策略相同的效果。例如,对于住宅夏季节能而言,不是只有安装可调节遮阳才能实现的。多数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安装固定遮阳(如南向)达到相同的节能效果。此外,很多时候通过控制建筑的窗墙比、合理设计保温遮阳措施等,完全可以达到比全玻璃幕墙条件下采用双层皮玻璃幕墙更节能的效果。

  绿色建筑案例

  案例一:新建住宅的典范——中新天津生态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生态城绿色建筑示范工程,集成了众多的环保技术,为生态城实践提供了经验。生态城推行的绿色建筑理念是,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注重建筑节能、节水的实际效果,鼓励采用被动式节能技术和可再生能源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在技术措施的选取上考虑成本增量的回收期,努力探索能实行、能复制、能推广的绿色建筑发展模式。

  1、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

  绿色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若独立建设各类能源供应、污物处理设施,必然造成浪费。因此天津生态城的建筑,依托城市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基础设施和配套管网,而不鼓励独立建设相关系统。同时,生态城建设了大规模区域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设施,为建筑提供可再生能源供应。

  2、以降低建筑能耗为核心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大多是通过对建筑所采用的技术措施进行打分,来评价绿色建筑的等级,并不含有对建筑能耗指标的量化要求。这种方式,很容易提高绿色建筑的建设成本,而忽略了降低建筑能耗这一重要原则。

  生态城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针对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建筑,分别制定了能耗、水耗等量化指标。通过对生态城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不大于150吨这一指标进行分解以及控制,保证生态城绿色建筑要求与生态城总体发展目标的一致。

  3、充分考虑技术的经济可行性

  在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时,始终围绕如何降低建筑用能负荷这一问题去制定解决方案。在规划设计阶段,引入被动式设计理念,通过日照、通风、采光、噪声等环境模拟,确定建筑布局、朝向、体形系数,降低建筑能耗,并能够提高建筑室内舒适性。

  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注重提高维护结构性能和建筑气密性,合理选用外遮阳措施,通过建筑平面设计优化室内采光、通风效果,尽可能为地下室创造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条件。在此基础上,再辅以太阳能热水、地源热泵等技术成熟、回收期短的主动式措施,进一步降低建筑能耗。

  4、可再生能源——建筑一体化应用

  为实现可再生能源占20%的指标,除了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区域型设施外,还需要在建筑单体上采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热水、光伏发电等。在应用比例上,产业园区的可再生能源比例要求达到20%,住宅和公建项目要求达到5%。单体建筑中采用的可再生能源设施,则进行一体化设计,既保证与项目同步实施,又保证设施的运行效率和建筑的美观。

  案例二:既有建筑的改造——华沙·波林之家小区

  绝大部分的非绿色既有住宅建筑,都存在资源消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偏大、工作生活环境亟需改善、使用功能有待提升等方面的不足。庞大的体量加之诸多的缺陷,是建筑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推进的难点。具体来说,障碍主要有两点:一是改造的基础,即什么样的既有建筑具备绿色改造的潜质;二是改造的效果,即达到怎样的标准和程度,才可以成为绿色建筑。

  波兰在既有住宅建筑节能改造方面走在世界前列。波兰的冬季寒冷而漫长,每年的供暖季长达半年之久。20世纪90年代经济转型后,为了更有效地利用能源,波兰决心大面积减少采暖热耗。

  波兰对既有建筑物节能改造的过程中,对建筑外墙围护结构,及供热系统的热源、热网和热用户同时进行技术改造。其中热源改造,包括采用高效锅炉、换热器及现代化控制设备;热网改造,包括应用高效保温管道、水力平衡设备及温度补偿器;热用户改造,包括采用室内采暖系统的计量及调节控制设备仪表等。

  华沙·波林之家小区位于波兰西北部城市什切青,共有1300套单元房,居民约4500人,总居住面积约60万平方米。这一小区始建于1958年,93%的楼房老旧,平均楼龄24年,大部分楼体按照老建筑标准设计,没有节能设施。

  随着国际能源价格的大幅上升,小区按照国家政策进行了节能改造,安装了散热器恒温控制阀、热分配计及热量表等。小区居民全额上缴供热费,政府则以另外的补贴方式支持住宅区进行节能温控改造。

  华沙·波林之家小区的供暖改造工程,持续9年之久。先后对约33.2万平方米建筑墙面进行了隔热改造;50%的楼房进行了楼顶隔热处理;加装了3.7万套散热器恒温控制阀以及9300套自动平衡阀;为98%的住户安装了分户热分配计及热量表;在128个换热站安装了气候补偿器;用15座小型高效换热站替代了3个大型换热站,并为小区住户更换了1.07万个保温门窗。

  经过改造,整个住宅小区的能耗降低了50%1998~2004年,尽管波兰的能源价格上涨了5.1%,但小区居民的能源费用却降低了17%

  绿色建筑的起源

  1969年,美国建筑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生态建筑学的概念。同年,美国风景建筑师麦克哈格出版了《设计结合自然》,提出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应协调发展,并探索生态建筑的建造与设计方法,生态建筑理论初步形成。

  1976年,安东·施耐德博士在西德成立了建筑生物与生态学会,探索采用天然的建筑材料,利用自然通风、天然采光和太阳能供暖的生态建筑,倡导有利于人类健康和生态的温和建筑艺术。

  1990年,英国建筑研究院绿色建筑评估体系——BREEAM发布,世界上首次建立科学的绿色建筑设计和评价体系。BREEAM体系对建筑与环境的矛盾作出比较全面和科学的响应,即建筑应该为人类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工作、居住、活动空间,节约能源和资源,减少对自然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此后,很多国家和地区参考BREEAM体系,编制本地的绿色建筑标准,如德国的DGNB、法国的ESCALE、澳大利亚的NABERS、加拿大的BEPAC等。

  1991年,布兰达·威尔和罗伯特·威尔夫妇出版《绿色建筑:为可持续发展而设计》,提出绿色建筑系统和整体的设计方法,如节能设计、结合气候条件的设计、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使绿色建筑设计变得系统和容易操作,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理念和技术层面。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概念。

  1996年,美国绿色建筑协会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ED公告执行,1998年颁布正式的LEED V1.0版本。美国绿色建筑协会以商业化的操作模式,将LEED推广到全球,成为如今最为人们熟知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LEED的宣传和推广为绿色建筑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内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2004~2008年属于萌芽期和探索期,2008~2011年为深入实践期;2011年起进入广泛发展期。

  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以试点建筑为主,如清华超低能耗楼、上海建科院办公楼等,注重探索绿色技术的效果。在技术上有堆砌现象,产生外表绿色但实际能耗高的外绿内红的西瓜式建筑。此外,由于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的绿色建筑数量较多。到2008年末,中国仅有的10个绿色建筑分布在江苏、上海、浙江、广东、湖北以及北京。在评价体系上,国内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尚未普及,绿色建筑评价较多使用美国LEED评价体系。

  实践阶段

  自2008年开始,一些充分体现因地制宜思想的绿色建筑逐渐涌现,绿色理念开始深入到策划、设计、建设、运行、产品等各环节,并在今后数年内进一步深化。

  一是注重因地制宜原则,对技术的本地适用性进行了分析,并引入传统的建筑节能理念。如重庆市节能示范中心就结合了这一地区吊脚楼建筑风格。二是绿色改造项目有所突破,根据当地气候特征,选择适用技术,使建筑焕发新生。三是在普通建筑中构建生态技术体系。如世博沪上·生态家,此项目整合里弄、山墙、老虎墙、石库门等上海地域传统元素,并针对江南气候特征,为高密度城市住宅提供生态示范。四是获得绿色建筑设计标识的项目较多,而获得绿色运行标识的项目较少。

  发展阶段

  生态(低碳)城市创建推动了绿色建筑发展。到目前为止,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目标的城市已超过200个,国内生态城市强制推动了绿色建筑的发展。同时,绿色标准体系得到进一步细化,对不同类型的功能建筑,评价准则将进行针对性的变更,如绿色工业建筑评价导则(2011年执行);绿色学校建筑评价标准(在编);绿色医院建筑评价标准(启动);绿色商场建筑评价标准(启动);绿色办公建筑评价标准(在编);绿色社区(园区)评价标准(计划);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修订(启动)等。

  此外,房地产行业定下目标,全面启动绿色建筑建设。如万科拟完成220万平方米绿色建筑三星级项目,2020年全面达到绿色建筑三星级等。

  民居中的生态智慧

  中国古人在建筑上历来讲求天人合一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在人文地理研究中,常把理解为自然、社会、经济条件的统一,或天时、地利、人和三位一体。那么,我国民居中都有哪些典型的生态建筑?

  陕西窑洞

  黄土窑洞是生态建筑的典范,材料不需要焙烧,耗能少;耗煤只有砖混结构的17%。它虽然是古代穴居的一种发展类型,但取之自然,融于自然,是最符合现代建筑原则的建筑类型之一,对本地、本土资源的利用,适应气候,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彝族民居

  具有生态建筑特色的云南红河州一带的彝族民居被称为土掌房,层层叠叠建于山谷山巅之上,民居墙体为夯实土坯,四角木柱,屋顶木棂上夯土层。就地取材所形成的居住空间,夏季凉爽。

  广州骑楼

  岭南地区建筑风格多样,是典型的地域乡土民居。其中,广州骑楼最具代表性。它从20世纪初开始出现,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而建,民居一般为小天井大进深、布局紧凑的平面形式,其特点为隔热、遮阳、通风散热,比现代建筑节能30%

  傣族竹楼

  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聚居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常年无雪,雨量充沛,年平均温度达21摄氏度,干栏式民居是顺应这种气候特征而形成的。底层架起,防止虫兽和洪水灾害,同时增强通风效果。民居多用竹木为原料,冬暖夏凉,是有效利用自然的杰作。

更新时间:2013-11-29 10:39:58
评论列表
评论/留言区
您好,请在下面输入您想发表的评论内容。
 
论文论著 推广阅读好论著
首页 < (2/21 共 902 篇) > 末页
技术转移 一般管理 建筑保温材料 农林 茶叶 太阳能 仪器仪表 农业 育苗 建筑施工机具 家居日用品 安全 标识 安全防盗装置 安全座椅 工业新工艺 节能照明 医药新品种 组方新药 半导体照明 体育器械 高性能分离膜材料 生活旅游用品 安全报警器 动力能源传输开关控制技术 风力海洋生物能源技术 安全保险装置 安全用电保护 工业 净水器 冶炼与铸造技术 医疗器械 材料 亲水性材料 装饰材料 工业安全控制 可控温节能技术 发电装置 生物基材料技术 农业机械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家居洁具 保健 低碳设计新型 建筑材料地板 建筑陶瓷 环境净化 信息安全技术 空气净化 林业器具 传感器及其应用 家居环境水电卫生装置 家居饮水机 清洁能源技术 电池 先进复合材料 服装面料 材料 导电纤维 服装功能性材料 建筑阻燃材料 新医术 银行管理 诊断方法 人身安全技术 材料管材 工业机械锅炉 工业摸具 生活用品 农业 机械 安全防滑带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艺术工具 工业机械挖掘机 家用电器 商品包装和贮藏技术 工业自动机床 工业配件 供热能源 建筑框架材料 动物养殖技术 新型或微观马达和发动机 公共安全技术 发电技术 食材制作与存储 特殊环境建筑设计新型 低碳排放技术 农牧兽医配方制剂及服务技术 信息技术信号与编码 启动开关控制 环保设备 工业交换器 家居文化艺术 家居新技术 城市服务网络 娱乐及玩具器具 工业汽轮机 工艺设备机具 诊疗改进技术 科技种植 人体健康功能恢复医术 监测传感器 非金属建筑材料 传统革新技艺 安全保护品 糖果及酒类制品加工技术工艺 建筑施工技术 建筑设计新型 文化体裁制作技术 野外勘探技术 新技术车辆及配件 品种产业化技术 为保护财产和人身安全的服务方案 工业库存与调度 医疗技术和硬件新技术 系统装配技术 服装设计 计算机硬件技术 文化艺术传播技术 安全刹车装置 安全公共管理 面包糕点复合食品 纺织用纱线罩布皮革及填充物 农活技艺 传统艺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工业磁仪器 离合装置 环境工程技术 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有关人身健康和提高智力效率的技术 水资源利用技术 包装器械工具 再生资源生产技术 工业汽轮机内燃机 清洁能源技术 保健品 工业新型设备技术 医疗鉴定改进技术 电器终端 教育管理设备器具 运输装备 建筑设计新型 原创制作技术 绿色农林规划 观测观察 化工制剂配方 烹饪设备 天然材料节约技术 工业新工艺 纳米材料 环境工程技术 仓储平台器械工具 安全汽车防盗 自行车自动器个人活动辅助器具 工业磁仪器磁选设备 旅行及户外保护 水电网络 节水农业 水土保墒技艺 家具木、竹、环保制品材料 科技管理技术 技术性医疗方案 体育运动用品设计 医药药材加工储存 保健用品 光电信号技术 脱脂净化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健身用品 安全标志 安全与抗灾救护 防病思想 服装设计 家务燃灶新技术 自动检测技术 环保家电 防疫技术 环保产品 服装工艺 城市服务设施 家用电器新技术 农业 机具 信号控制传送检测控制技术 家居洁净技术机具 食品标准控制技术 养殖技术 环境 净化 家居 生活用品 安全 保险装置 建筑 设计 管理 食材及添加材料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清洁能源技术 电器终端 建筑设计新型 工业新工艺 环境工程技术 运输设备运筹管理 安全与抗灾救护 服装设计 清洁能源技术 安全与抗灾救护 食品安全加工技术 环境工程技术 量子通讯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