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开生命之码
作者:记者 杨新美
时间:2011年08月04日 来源:科学时报
《生命存在的理由》,张田勘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既然人是从猴子进化而来,为什么如今的猴子不能进化成人?为什么人类可以一手拿着苹果啃的同时,另一只手拿着手机自如地发短信,而猴子却不能?头发这种纤纤细丝为何是记录人体状况的“黑匣子”,它是如何记录下体内新陈代谢的盛衰、微量元素的变化?近日,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生命存在的理由》,将为读者——
科普作家张田勘的科普新作——《生命存在的理由》,采用随笔小专题的写作形式,以人的生命为主线,并结合其他生命如动植物和微生物对照,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与民众息息相关却又时常被忽略的生命现象,如男人的恋母情结、多情伤离别的原因,以此来描绘出生命的本源,阐释生命的本质。
该书不只是局限于生物学、医学和生命,还渗透了心理学、文化、社会学、历史学、语言学,甚至婚姻和成功等内容,使多学科的内容交叉渗透,互为印证。
综述,新的研究过程
有关生命医学的科普著作屡见不鲜。在创作这本有关生命医学的科普作品时,为写出新意,张田勘首先在写作形式上铆足了劲革新。书中,通俗易懂地解说代替了DNA螺旋图、遗传示意图;诗情画意的话语代替了学术著作中生硬晦涩的术语。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他更是起了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小标题,如“男性,中性一些更性感”、“有鼻子有眼”、“闻香择伴侣”等。
此外,在内容上,也是下足了功夫。他梳理了20世纪末至21世纪前10年(即1990年启动人类基因组计划后)的世界生物医学前沿研究成果,以及近100年来已经被实践检验了的科学理论和假说;对其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结论,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消化、理解后,将其置入不同主题下融为一体。
张田勘:写这本书,不仅是一个对庞杂的、汗牛充栋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研究过程。
虽然我所作的研究,不像实验室的生物学家通过手术解剖刀从表皮、真皮深入到肌肉,去探索神经组织。但比起解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我却拥有更宽广的视野。因此写这本书时,我将各个学科的前沿信息综合起来,粗中选细、泛中选精,并去伪存真,并判断了其在社会中的应用价值及利弊。
为保证内容新、结论权威,书中所引用的皆来自权威的科学期刊,如《自然》、《科学》等;同时还吸纳其他SCI期刊发表的研究结果,如《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美国科学院院报》等。
该书所给出的不只有得以验证的定论,还有各方科学家截然不同的观点,以及我的质疑和观点。这之中有百家争鸣,希望读者们在阅读中不仅读,还能思考,去消化吸收其中“营养”。
存在的是合理的
人直立行走,使得其心脏距离头顶约0.5米,但距离脚底1米有余,每秒钟它要奋力克服重力把动脉血挤压到大脑,同时把静脉血从脚底吸上来。如果人像其他动物一样四脚着地,则大脑、身体其他主要脏器和心脏近乎一个水平面,心脏本无须如此辛劳。
正因为如此人比动物更容易患心血管疾病,如脑缺血、下肢静脉曲张、心脏肥大、心律不齐、心肌劳损、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以及脑溢血等。
当所有的人都为自己有一个脑袋、五官和四肢的形态而感到正常,甚至自豪,是否有人深入地想过,人为何非要进化成现在的样子?为何人要进化成为直力行走,而猩猩却不是?
张田勘将这些我们曾经不以为然、不以为奇的事情,列入《生命存在的理由》之中,并给出了新视角,让我们对人类生命惊叹不已。
张田勘: 5个章节内容加上序言,其中,无论我是赞同科学研究成果也好,质疑也罢,都意在让读者感受到人类生命存在有其独特的理由。人没有进化成别的动物或生物那样,这是进化的选择。既然可以从广义的角度来讲,人是大自然的产物,那么,人的样子也应当是大自然的产物。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尽管今天人类还不能充分解释人为何拥有现在的样子。
在《生命存在的理由》中,前4章节,自然科学一直占据主要篇幅,张田勘以大量的数据、翔实的科学文献来解说人的生命,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只是偶尔出来跑龙套;而在最后一个章节,分子生物学、生命医学所占分量已经极少,社会学、人类学成为主角。
张田勘:如此安排章节的内容,就是希望人们意识到:科学并不是我们人类认识世界的唯一渠道,而只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如从遗传学角度来看,犹太人和阿拉伯人是“亲兄弟”,可众所周之,在社会意义上,两者却刀刃相见,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科学能解释他们是“亲兄弟”的关系,却无法让他们和解。
由此可以看出,科学的确是人类改造社会的利器,但如果认为只有科学能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话,恐怕是不全面的、欠缺的。
科学是万能的吗?虽然我们人类离不开科学,但科学不是万能的;虽然科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但科学主义是不好的。
如果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广,就可能比一个纯粹的埋头在实验室的科学家所得出的结论更符合实际,大概就不会出现当下争议巨大的转基因事件、人兽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