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19日 来源: 科技日报 作者: 记者 张强
高风险、低收入、医师缺口大、部分基层医院不重视……我国病理学的现状和发展成为近日专家们讨论的热点。请关注——
如果患者身上长了一个肿块,到底是不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该怎样治疗?回答这些问题就要依靠病理诊断:首先做成病理切片,然后交由病理医生通过显微镜以及各种现代设备,来观测人体是否出现了病变,是炎症还是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外科医生根据病理诊断才能做出治疗决定。
“正因为病理科的工作是直接对患者治疗产生影响的,因此被称为各种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1月15日,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会议暨第四届中国病理年会主席、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病理科主任卞修武教授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已经有100余年历史,在临床诊断中极为重要的学科,在我国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
“高风险、低收入”成为“拦路虎”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临床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都要听病理医生的诊断结果。美国教科书上写道,“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医生是医生的医生”。可以说,病理诊断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和命运,也有人戏称病理医生像法院里的法官,病理科的诊断水平决定了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然而,记者了解到,目前在我国从事病理工作却是一项“高风险、低收入”的职业。
复旦大学肿瘤医院朱雄增教授接受采访时指出,病理医生承担着非常大的责任,从业风险高。一旦病理医生诊断错误,就将对整个治疗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酿成医疗事故。同时,一些基层医院对病理科建设重视不足,有的从医人员不了解病理科的工作性质,将其视为化验室。由于重视不够,缺乏投入,致使病理科工作环境简陋,收入较低。
病理诊断收费低廉,也挫伤了病理人员的积极性。朱雄增举例道,在上海,按照目前收费标准,做一例活检标本的病理诊断收费60元,而医院所付出成本却有140余元。医院投入越多亏的也就越多,因此不愿投入。在上海100多家医院里,只有20多家病理科达到一定规模,其他大多病理科设备简陋,有的从业人员仅有两三人。
我国病理从业人员缺口很大
“一名病理医生要具备各种复杂的学科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培养一个能独当一面的病理医生至少需要10年的严格训练,非常辛苦。”卞修武说,“以前最优秀的医学生首选病理科,而现在随着社会发展,最优秀的医学生则首选临床科室。很多医院病理科面临严重的人才缺口,年轻的病理医生少之又少,对学科发展极为不利。”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最新数据显示,全国只有9841名有资质的病理医生。卞修武说:“这个数字与我国人口比例约为1:14万,与注册医师比例约为1:250。每个病理医生都在干着5—10倍的工作量,很多病理医生都在超负荷地进行日趋复杂的高强度工作。”
他指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病理医师按照每百张病床1—2人配备,但现在每百张病床仅配备0.95人。初步估算,我国病理医生的缺口应该在4—9万名,国内病理医师资源严重短缺。”
特别是,现在平均住院日不断缩短,要求病理诊断时间也必须缩短;病理诊断对免疫组化和分子病理依赖性增加;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病理医生风险增大;部分临床医生缺乏病理培训……一系列问题造成医院和患者对病理科都不甚满意。
走出困境需要各方努力
“振兴病理学科,除了呼吁政府有关部门、学界和社会的关注之外,还要进行大力创新。”卞修武说。为此,这次大会确定的主题为“紧跟国际前沿,发展专科病理,规范分子病理”。
此次年会副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方伟岗教授介绍道,我国医学界一直以来要求的是大病理,要求病理医生从头看到脚。而外科有17个专业分支,没有哪个病理医生可以诊断每个专业。在国外,病理医生专业分的非常细,这就大大提高了诊断的准确度和深度。因此,十分有必要提倡病理医生的亚专科化,即要求病理医生在大病理的基础上对某一个专科非常精通。
传统病理诊断主要依靠显微镜,对病变组织细胞形态的变化作出判断。而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病理学与上述学科相互渗透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分子病理学。由于其在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水平上,应用分子生物学理论、技术及方法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从而给传统病理学注入了生机。
“我国引入分子病理学十几年来,仅有20多家大医院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新技术对医生知识要求高,需要广泛的培训,绝大多数医院即便有分子病理诊断也因为不够规范,和国际上有着很大差距。因此还需要大规模的推广和培训,以规范分子病理诊断。”方伟岗说。
“希望我们的呼吁能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以从根本上解决病理学的困境。同时,我们也将在人才培训基地建设上加大力度,也希望能在很多城市建立中心化的病理服务机构,以满足一些基层医院病理诊断的需要。”卞修武说,“希望通过这些努力,进一步加强大家对专科病理、分子病理和病理研究以及知识更新的重视,吸引青年学子投身病理事业,不断壮大病理学科人才队伍,促进我国病理学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