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的探索
作者:崔柯
2015年03月05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4年1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院领导的鼎力支持下,倡议发起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在国内,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在相关学术领域长期处于边缘化的位置。这种状况的出现,是由内因外因、大气候小环境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新时期以来,学术界对此前过度政治化的文艺研究模式进行了反思,重新调整了文艺与政治的关系,其影响所及,使文艺独立于政治的诉求一度在文艺界占据主流,并以“政治化”的罪名贬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地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的推进和发展。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内部看,新时期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科体系、基础原理、基本范畴等方面,存在着理论与实际脱节、批评实践相对薄弱的状况。近些年来,随着老一代理论家不断退出一线的教学和著述活动,这一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要走出这种困境,既有待于宏观形势的改变,同时也有待于相关学科从业者的努力。这种努力就包括根据现实涌现出来的新的现象、新的经验和新的问题,重新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就是力图同学界同仁一起,搭建一个讨论的平台,就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定期逐个进行认真的研讨,以求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创新。论坛得到了学界老中青学者的积极响应与支持,2014年论坛共举办了6期。
第一期论坛于3月14日举办,主题是“新时期以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成绩和问题”。论坛回顾和总结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的历史,细致盘点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并重点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边缘化”、批评实践相对薄弱、对经典文本把握不足等问题做了探讨。针对这些问题,论坛分析了当前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现实机遇,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如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应将“回归原典”和“切入现实”结合起来,打破学科藩篱,和其他理论资源进行对话,等等。
第二期论坛于5月7日举办,主题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内核”。论坛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史以及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文艺实践,梳理了有关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核心和本质问题的历史争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核和架构及其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根本界限等问题做了探讨。与会学者指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所思考的基本问题,是用文艺来支持和配合无产阶级解放事业,力图为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争得文艺地位和美学权利。在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过程中,要警惕以其他话语进行改造从而抽离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真精神”的做法。
第三期论坛于7月8日举办,主题是“如何理解‘美学和历史’的批评——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批评标准与方法”。论坛探讨了恩格斯所提出的“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中国学界对这一命题的翻译和接受状况以及这一命题在中国产生较大影响的意识形态动力等问题,着重分析了中国学界在具体阐释这一命题时出现的一个典型问题,即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理论诉求,或偏重“美学的”方面,或偏重“历史的”方面,而难以将“美学和历史的”批评标准统一起来。论坛对这一状况出现的原因以及如何将“美学和历史的”标准统一起来的途径做了深入的探讨,论坛进而结合中国当下的文艺状况,重申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方法的有效性,并就如何建构一种面对中国当下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做了展望。
第四期论坛于9月26日举办,主题是“革命与文艺——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论坛结合列宁的革命实践和文艺批评实践,全面归纳了列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发展和创新的几个方面,分析了列宁的批评观和批评方法的特点,并重点探讨了列宁所提出的“党性原则”,廓清了其涵义。与会学者进而梳理了列宁文艺思想体系对中国的影响,总结了中国在接受列宁文艺思想的过程中所取得的历史经验,并对其中出现的一些偏失做了反思,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列宁文艺观对当下中国文艺理论建设的意义及其在当代思想格局中的价值等问题。
第五期论坛于11月13日举办,主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再评价”。论坛立足于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特征与内核,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的发展脉络、总体理论倾向以及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状况做了探讨,并重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经典马克思主义视域的偏离、中国学界围绕“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命名的争论、文艺理论研究“西马化”倾向等问题做了分析,指出了中国接受“西马”文论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方向性的偏失,与会学者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今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其他理论资源。
第六期论坛于12月26日举办,主题是“毛泽东文艺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论坛围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代表——毛泽东文艺思想,结合20世纪以来的世界格局及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理论创新、当代境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论坛围绕党和国家历代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有关论述,结合不同历史阶段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探讨了新时期以来文艺理论界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尝试,分析了其中出现的一些偏失,对“中国化”的内涵和标准做了初步的界定。
2014年举办的6期论坛,立足经典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视野和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历史发展和研究现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系统探讨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架构、重要命题和范畴,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3个重要的阶段进行了专门研讨,并就如何立足中国当下的现实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出了一些富有建设性的构想。
主办方对每期论坛的选题、主题发言人、预期效果及参考材料的选取、论坛成果报道和成果刊发等各环节都进行了认真策划。论坛采用圆桌形式,每次先由一人以简要的主题发言作为引子,然后由参加论坛的全体学人共同讨论,平等交流。论坛汇集了相关研究界在京的老中青专家。为保证讨论的质量,主办方提前将有关参考资料汇总并分发,使大家有备而来。每次论坛的气氛十分活跃,发言讨论持续近4个小时。通过6期论坛的举办,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论坛结束后,主办方将讨论内容整理编印成册,寄发给全国各地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并将讨论内容以不同形式发表在学术期刊、专业报纸等平台,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从2014年第四期起开设“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论坛”专栏,刊登论坛成果。所刊载的部分文章,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全文转载。《中国艺术报》于2014年4月21日、12月1日分别对论坛的第1期和第5期进行了专题报道。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研究会通讯》也刊发了各期论坛的综述。
以定期的制度化的系列论坛形式研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问题,是国内学界的第一次尝试,因此吸引了中国艺术研究院以及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科研机构的学人以及一些外地学者的积极参与。论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界的学术力量团结起来,加强了相关领域学者的思想交流,开阔了理论视野,活跃了学术空气。论坛的举办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以及加强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与其他科研单位、高校以及文化、传媒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目前的框架、范畴和体系,大体形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近20年来,学科建设处于一个发展的平台期或徘徊期。这也可以说是一个量变期,举办者希望,通过论坛这种制度化的研讨机制,在不同思想和观点的交流和碰撞中,形成理论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学科进入一个发展的质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