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艺更需要理论建设
作者:任世芳
2015年04月07日 来源:人民日报
在互联网技术的强力推动下,网络文艺发展速度惊人,表现为海量的文艺作品、众多的文艺形态、惊人的受众数量、蓬勃的文艺产业,已经成为当下文化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趣味和价值观念。对这种新兴艺术形态,信心满满者有之,忧心忡忡者有之。目前的网络文艺研究已大大落后于网络文艺创作实践,体现为个体性研究多、整体性研究少,现象研究多、本体研究少,意气性的批评指责多、学理化深入研究少。《网络文艺论纲》(以下简称《论纲》)正是一本对网络文艺进行系统性研究的著作,它的出版一定程度上推进了网络文艺的学术研究,为相关理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论纲》在推进网络文艺研究上所做的努力集中在研究的系统性上。以往的网络文艺研究多是对某一部网络文艺作品、某一位网络文艺创作者、某一个网络文艺类型、某一种网络文艺现象进行研究。这些论著为网络文艺研究发展积累了一定的成果,但因未立足于系统性的互联网思维来研究网络文艺,极易出现偏差。比如,理论界分析网络文艺存在诸种问题的缘由时,往往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科技化消解了其人文性,市场化腐蚀了其超越性,大众化拉低了其艺术品位。这些观点有其道理,但也不失偏颇。对于网络文艺的科技化、市场化、大众化,不应一味地批判,而是要处理好文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炫目而又空洞的技术展示平台;要处理好文艺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唯市场而动、哗一时之宠的文艺“商品”;处理好文艺与大众化之间的关系,不要让网络文艺成为唯点击率之马首是瞻的廉价玩物。在这些重要问题上出现的偏颇,恰恰是因为在研究时脱离了系统性的语境。
《论纲》对网络文艺研究的系统性首先体现在将网络文艺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立足于某一种或几种网络文艺类型,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美术、网络影视等的分论,这也正是基于互联网对各类文艺类型的有机融合。《论纲》的作者注意到,在网络文艺的诸种形态中,文字、线条、声音等单一的传统文艺媒介转向了综合的多媒体,传统文艺门类的界限变得模糊,普遍呈现多媒体特征,吸纳图、文、声、像等媒介要素于一身,诗歌配上了音画,绘画配上了音乐,音乐带上了动画,漫画形成了活动的影像……以网络文学为例,依靠数字技术,网络文学改变了仅仅依靠抽象文字进行文本呈现的方法,把图像、音乐等要素融入其中,使得平面的文学文本变得立体化,丰富了文学的表现形式,降低了进入门槛,同时极大提升了文学的表现力。典型者如超文本写作,将文字、图片、影音片断及多路径进入的结构组成电子文本。同传统的印刷小说文本概念相比,超文本文学事实上已超出了文学范畴,是一种集文学、视觉艺术、音乐、电子媒体和互联网络于一体的新媒体艺术。因此,将各类网络文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在互联网思维下加以审视,才有可能对网络文艺有恰当和深入的理解。
从章节的安排看,作者是以网络文艺的活动为纵线,将全书分为网络文艺制作与传播、网络形态、网络文艺的接受与批评三编,涉及网络文艺的创造、文本、接受三个系统。同时,《论纲》把对各种网络文艺类型的具象的分析,包括其发展历程、类型、特点,与抽象的艺术哲学层面的探讨,包括网络文艺的本体研究、创作研究、接受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就把网络文艺研究诸多问题都纳入到了研究的“网络”之中,使这一“网络”从现象层面上讲,覆盖到网络文艺的诸个环节的问题,从逻辑层面讲,构成了从具象到抽象的体系性进展。
《论纲》这一系统体系的建构,为解决以往网络文艺研究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提供了建设性思路。《论纲》的研究者对网络文艺媒介即互联网的特征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总结出其五大特征,即:数字化虚拟特征,超文本与全媒体特征,非线性和碎片化特征,自媒体和交互性特征,即时性与全球化特征。在第二编网络文艺形态研究中,则将研究推进到探讨这些媒介特征加诸具体网络文艺形态的影响,如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等具有的与传统形态的文学、音乐不同的特点。在这种系统性推进之下,网络文学大众性、类型化、产业化特点便被突显出来。
网络文艺从创作观念到表现形式上,都更加贴近时代的审美要求和特征,更能准确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艺术审美的要求。网络文艺依然在生长之中,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和力量。在对网络文艺的系统性研究中,《论纲》的作者表现出对网络文艺发展的自信和积极面对文艺发展实践的理论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