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核心价值观及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
作者:蔡国英
2015年04月15日 来源:《求是》2015/08
核心要点: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 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孕育了丰厚的土壤。
■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必须坚持继承弘扬,重拾文化的碎片,唤醒心中的记忆,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流淌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大智、大真、大善、大美世世代代传下去。
■ 始终坚持“为我所用”,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融会贯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许多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地位、根本作用。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切实增强延续文化血脉、传承文化基因、筑牢文化根基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实现中国梦筑起不倒的精神长城。
重新审视筑牢文化根基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纵观中国近现代史,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家国天下的爱国情怀、振兴中华的远大抱负等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涵养着国人团结奋进的美好愿景,始终点燃着负重前行的思想火把,是中国梦萌发壮大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撑。如今,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更需要光大繁荣优秀传统文化,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精气神,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传统文化因博大精深而源远流长,因兼容并蓄而丰富多彩,因推陈出新而永葆活力,因特色鲜明而远播八方,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正如美国汉学家孟德卫所讲“1500—1800年的3个世纪,是中国对欧洲乃至整个世界产生较强影响的时期”,“至少到18世纪末,欧洲接受来自中国的影响是因为他们视中国文化为更优越的文化,且乐意向中国借鉴”。多年前,多国的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国际感召力、亲和力、影响力的最有效途径,是让世界更好地了解、认识、理解中国的一扇窗,是打开世界大同之门的一把金钥匙。当前,我国要得到世界的理解和尊重,就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这充分说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比如,中华文化强调“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强调“民惟邦本”、“民贵君轻”;强调“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强调“天下为公”、“为政以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等。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液里,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孕育了丰厚的土壤。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全盘拷贝,而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根据时代发展和现实需求,广泛吸纳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经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
牢牢把握“四个坚持”切实筑牢文化根基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论述,为如何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提供了基本遵循。
坚持继承弘扬,让优秀传统文化传下去。“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必须坚持继承弘扬,重拾文化的碎片,唤醒心中的记忆,播下希望的种子,让流淌在传统文化之中的大智、大真、大善、大美世世代代传下去。坚持继承弘扬,就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吸纳精华和积极因素,并心怀感恩倍加珍惜,心存敬畏倍加呵护。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普及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渗透在公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人们心灵的罗盘和情感的寄托。
坚持创新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运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诠释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大众需求相贴近的时代内涵。有计划、经常性举办道德论坛、文化讲坛、经典诵读、传统艺术展演等活动,使公民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借助重要节庆日、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让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传统文化传播模式,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用小故事阐发大道理,借古人事育身边人,以形象生动、易于接受的表达,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
坚持知行统一,让优秀传统文化用起来。从细处着手,健全各项制度法规,完善市民公约、乡规民约、学生守则、礼仪制度等行为准则,用制度管人束行;推出更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美人物、先进典型和时代楷模,形成礼敬有德之人、重用有德之才的正向机制,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从小处着眼,从小事抓起,从娃娃抓起,从各类学校、各个单位抓起,从每个家庭抓起,开展官德、师德、商德、医德教育,开展村风民风校风家风建设,开展文明着装、文明用餐、文明居住、文明出行、文明旅游活动,持续开展净网清屏洁书行动,让淫秽色情暴力穿越无处遁形,让恶搞文化经典、解构文化名著、戏说曲解历史、抹黑传统名人的文化产品没有市场。从实处着力,根据不同群体的特点,精心设计一些实践载体,分类施策、精确制导,使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价值观念,外化为民众的日常行为。
坚持交流互鉴,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始终坚持文化自信,保持战略定力,决不能在国际比较和国际传播中数典忘祖、照抄照搬、削足适履。始终坚持“为我所用”,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融会贯通,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品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始终坚持发声有力,着力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新对外传播方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增强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积极搭建展示平台,拓宽交流互鉴渠道,推介中华文化,扩大对外贸易,提升国际竞争力影响力,让各国人民感知实现中国梦的脉动,见证大国崛起的脚步,共同推动地球村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舞台,让中华民族以更加自信、自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作者: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