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应该让他们多看看
作者:汪瑞林
2015年04月22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近日,郑州一位中学老师的辞职信在网上疯传,被网友誉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没有之一”,并由此引发了以“世界那么大”为题的各种戏谑和引申。
这封信之所以引发那么多人的共鸣,是因为它替很多人说出了想说而没有勇气说的话、想做而没有胆量去做的事。人们欣赏的是那种率性、洒脱的生活态度。现实生活中,工作的压力、世俗的观念、现实的各种羁绊,让人们在忙乱和各种利弊的权衡选择中迷失了自我,“听从内心的召唤”,只是半夜醒来脑子里闪掠而过的一丝光亮而已。
撇开辞职这件事,笔者想从另一个角度谈点感想。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也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的心里话。但他们心里渴盼的那个“世界”,不是名胜古迹、风景胜地,他们所说的“看看”,也不是旅游观光。他们所期盼的,只是去看一看专业教学领域里,山外的山,天外的天。
中国目前正处于基础教育课改的半路上,改革的方向是明晰的,但是现实的探索却是艰难的、迷茫的。如何实现从“教与学”到“学与教”的转变?如何实现从灌输式学习到探究性学习的跨越?如何把课改理念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对绝大多数教师来说,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大的挑战。很多教师直言“压力很大”、“不会上课了”、“很想看看别的老师是怎么上的”。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地的教育发展水平及课改的进程参差不齐。课程改革没有统一的推进模式,各地的探索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范例。无论从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还是推进课程改革的现实需要来说,拓展眼界、互相交流借鉴是非常重要的。而课堂模式、教学设计、师生互动等方面的创新,是立体的、系统的,看名师几篇论文不如实地听一堂课来得深刻。“纸上得来终觉浅”,如今有种观点,认为“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更重要,就是强调实践性学习的价值。因此,中小学教师应该多走出校门,多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有条件的出国考察学习也无妨,毕竟,在探究性学习、深度学习、翻转课堂等方面,欧美发达国家是我们的老师;没有条件的,在国内多参加一些研讨、培训活动,到其他做得好的学校去听听课,接触自己平时不能接触到的人和思想,定会有所裨益。只有走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才能看到更广阔的田野。
刚入职的青年教师,他们更需要开阔眼界,在交流碰撞中吸收新思想、新理念,成为推进课改的生力军。但是现实中,受论资排辈等传统观念影响,青年教师外出参加研讨会和培训学习的机会更少。笔者曾对部分特岗教师进行过一次采访调查,他们最不能接受的,不是收入低微、交通不便、生活单调寂寞,而是外出学习培训机会少。这对刚出校门就站上讲台的他们来说,绝对不是好事。青年教师得不到成长,课改的接力棒交给谁?
世界那么大,想出去看看,并不那么容易实现。领导不批准,也有其苦衷:一是人手紧。一个萝卜一个坑,你外出学习取经了,课怎么办?二是经费紧。“钱包那么小,谁都走不了。”不可否认,对很多学校而言,这两条确实是“拦路虎”。但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还是领导的观念问题,说穿了,就是有没有长远眼光,有没有开放意识,有没有认识到外出学习交流对于教师成长、对于推进课改的重要性,将它摆在什么位置。是涸泽而渔还是考虑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倘若能认识“到外面世界看看”的重要性,那么,人手紧、资金缺等等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因为办法总比困难多。而它带来的结果,一定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世界那么大,校长们、教育局长们,该创造条件,让教师们多出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