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不必“想太多”
作者:张保振
2015年06月26日 来源:人民日报
据说,鲁国大夫季孙行父办起事来,十二分的谨慎。有人将此事告诉孔子,说季文子办事是“三思而后行”。孔子听后不以为然,认为办事无须多思,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办事三思而行,以免颟顸莽撞,很有必要。不过,有时候思得太多,反而容易进入“多思陷阱”。在诸如救火拯溺的危急时刻,不仅会失去救人的黄金时间,也会失去血性甚至德性。即便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大事、难事,想想此事该不该做、如何去做即可。倘若硬要“三思”之,很可能便“思”出了事外之事,如“获胜感言”怎么讲、“获胜形象”如何展示等。这,不仅有画蛇添足之嫌,而且有自作多情之疑。
思,是为做事。思之过多,难免患得患失。世上事,有百利而无一弊者,哪里有?做事,只可权大小,不可求全功。想让事之所及,滴水不漏;情之所涉,面面荣光,便什么事都不能做、也不可做了。
思,更是为成事。思之过多,难免虑多迟断。而时来则匆,时走则促。当时机匆匆降临,一而再、再而三地思之不断,难免会让胜券飘逝。毕竟,时者难得而易失。古人云“事之难易,不在大小,务在知时”“识时务者,在乎俊杰”,皆极言“知时”之贵。可以说,只要事适于时,其功不言自立,其名无语自飞。
思做事,贵立行。俗言,醒得早,不如起得早。只有起得早,才会让脚走起来,让手动起来,让事立起来。尤其在新一轮改革全面推进之时,事情多、头绪繁,更须有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精神。不能“慢作为”,更不能“乱作为”“不作为”。对看准的事儿,就要有股气、有股劲,不走出条新路不歇脚,不干出点新意不撒手。“与其说明年喝酒,不如立刻喝水”,做事就该要做就做,立行力行;“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一事面前当干在先,万事面前不避难。
思成事,贵立断。经验告诉我们:遇事迟迟不断,不会成事,只会败事。有人说,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才敢断、才能断。邓小平说,办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万无一失,谁敢说这样的话?一开始就自以为是,认为百分之百正确,没那么回事,我就从来没有那么认为。事实上,胜利的天平总是向着那些会思辨、敢立断的一方倾斜。十月革命前夕,党内对起义的时间总达不成一致意见。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列宁写了《给中央委员的信》。他说:“我写这几行字是在24日晚上,情况已经万分危急,非常清楚,现在拖延起义真的等于死亡。”并强调:“等待就会丧失一切!!”“历史不会饶恕那些拖延时刻的革命者,他们本来在今天可以获得胜利(而且一定能在今天胜利);却要拖到明天去,冒着丧失许多,丧失一切的危险。”正是列宁的当机立断,使当晚起义得以实现,使胜利旗帜得以飘扬。
事有大小之分,又有先后之别。思清大与小,想明先与后,从而舍暂小、成久大,让先荣、助后发,最终让春色满园关不住,红绿扶春上远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