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固在影像中的抗战记忆
作者:赵凤兰
2015年06月30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
为了向全世界说出真相,用影像见证历史,一批铭记历史、正视国殇的纪录片将在今年夏秋推出,这些真实的影像将穿越历史的迷雾,深刻揭示那些被扭曲的场景,将历史的真相带到世人面前。
用当代视角理性思考、讲述中国抗战
“2015年是一个重要年份,我一直在思考纪录片人要以什么样的作品和态度来面对这个时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重大题材项目负责人闫东对记者说。几天前,闫东带着他的抗战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参加了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牵头在湖北武汉举办的“中俄电视周”。电视周集中围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抗日战争与前苏联卫国战争的主题展开,中俄双方各自提供10部真实记录反法西斯战争的优秀纪录片进行集中展映,力图以“真实的影像力量”铭记本国人民在战争中所受的深重灾难,唤醒世人对历史的认知和对和平的祈愿。
“对于在二战中牺牲较大的两个国家,中俄两国集中进行战争题材优秀纪录片成果展意义重大,为了向俄罗斯的纪录片同仁学习交流,我第一时间赶往武汉,主要是想亲耳听听俄罗斯纪录片同行对我们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们是如何用纪录片来反映这段战争历史的。” 闫东说。这部由中央电视台、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出品,闫东执导的《1937南京记忆》在“中俄电视周”上获得最佳纪录片荣誉。
“我们共搜集了3000多分钟的视频资料、2000多张图片资料,最终将所拍摄的1.7万分钟影像资料剪辑为250分钟的成片,许多影像资料和图片、文字资料都是首次与观众见面。” 闫东说。
《1937南京记忆》以全球化视野和人类思考的角度来客观审视发生在上世纪南京的这场历史劫难。影片构图精致平稳又不乏艺术质感,片中缓慢而沉重的画外音,配以哀伤而悲怆的交响乐,为整部纪录片奠定了低沉、哀婉的基调。在看完这一幕幕感人的影像后,担任此次中方纪录片评委的今日俄罗斯电视台纪录片部副主任亚历山大·科佩索夫表示,中国纪录片在拍摄视角、影像创意、叙事角度的探索上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1937南京记忆》以1937年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为载体,向观众全面展现了当今世界对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浩劫的历史认识,切入点非常精准、巧妙。”他说。
“俄罗斯目前的纪录片对战争的反思具有相当的水准。”担任此次俄方纪录片评委的闫东同样表达了对俄罗斯纪录片的赞赏,他说:“俄罗斯的纪录片人脑子里没有条条框框的限制,他们很善于讲故事,片子里满是细节,无论是表现当事人、幸存者还是后来的研究者,每个人物的形象都非常饱满,没有空洞的内容,也不强加给人任何说教,所要表达的观点都深藏在故事里。”他举例说,《进攻柏林——深入虎穴》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该片以苏军进攻柏林的最后15天为切口,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历史和文化思考,特别是苏联政府于1955年将1240幅油画归还给德国这一细节,展现了战后各国对文化的珍视。
同时,为了凸显抗战历史的当下视角,一些纪录片巧妙地运用了历史与现实对话的创作手法,强调了历史纪录片的现实意义。像《青春致敬青春》便是运用现代演绎手法诠释历史青春的纪录片,表现了今天的热血青年通过追寻抗战老兵的足迹而向70年前家园沦落的残酷青春致敬的故事。“通过当下人的青春与过去先烈的青春进行对望的方式回溯历史,让两代人的青春在历史的交错中奇妙对接,从而诠释青春的价值和意义,这是把当代年轻人的生活与抗战历史结合起来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国电视》杂志资深编辑邢戈说。
“纪录片的使命就是用真实的力量感染观众,用真实的历史事实、鲜活的人与事,表达当代人的思想发现、精神探寻,展现电视艺术的文化使命与责任担当。特别是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样一个重要节点上,纪录片用真实的影像传播了历史正能量。”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兼中国电视艺委会副主任王丹彦说。
应对谎言最好的方式是说出真相
在完成《1937南京记忆》后,闫东与他的团队正在对今年的大型献礼纪录片《东方主战场》进行紧张的拍摄。目前,摄制组正辗转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拍摄。“在《东方主战场》中,电报、手稿、录音等文献资料占60%至70%的比例,但绝非简单的资料堆砌,我们力求站在全人类的视角,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背景,全景化地呈现二战中的东方主战场。”闫东说。
日前,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简称新影厂)拍摄的《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证言——南京大屠杀真相再揭秘》、《七三一》、《代号保尔》、《潍县集中营》等多部纪录片和电影正在紧张的后期制作中。“战争使人变成了魔鬼,那些魔鬼在战后又回归为人,我们的纪录片将深刻剖析这些战犯和刽子手从人到鬼再到人的心路历程。”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集团)副总裁、总编辑郭本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郭本敏回忆,新影厂馆藏了一批从未披露过的珍贵史料,其中有1956年对关押在中国的1000多名日本战犯中的45名进行公开审判的资料。当年,新影厂的老编导王永宏对这次审判和释放工作进行了记录,目前存留在厂内的资料包括成片4部29本、资料素材53本。这些资料真实地记录了当时战犯的生活、改造以及审判状况,尤为难得的是保留有大量审判时证人作证、战犯认罪、辩护人陈述等同期声录音。这些同期声包括末代皇帝溥仪及杀害抗日英雄赵一曼的凶手大野泰治、日本特务富永顺太郎等诸多人物。“如今,王永宏已经故去,他生前的助手樊志远正在对这批珍贵的影像进行整理编辑,并多次赴日本对当年的战犯进行追访,拟推出一部名为《日本战犯忏悔备忘录》的5集纪录片和一部电影。”通过编辑这些影像资料,导演樊志远目睹了日本战犯从最初咬掉舌头拒不认罪到后来认罪服法、在法庭上痛哭流涕的全过程。
针对日本右翼势力多年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为明确中方立场,发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声音,新影厂从新影历史资料库中挖掘出1938年日本随军摄影团队在南京期间拍摄的50分钟纪录片《南京》,影片中日本人与南京人相处和平,一片祥和,没有任何战争的场面,甚至还出现有对南京难民友好、给小朋友糖吃、喂小孩吃饭、难民微笑等镜头。与日本人所拍摄的影像相比,美国人约翰·马吉同时期在南京拍摄的悲惨影像却形成极大反差,画面中处处横尸遍野、炮火连天、民不聊生。为了真实揭露日军的谎言,新影厂制作了一部57分钟的纪录片电影《证言——南京大屠杀真相再揭秘》,通过两组影像所呈现出的截然不同的南京生活,印证日本纪录片是日本军方编造出来的,真实揭露出日军为掩盖南京大屠杀暴行所做的种种龌龊行为。“两组影像的强烈对比使得日本右翼多年对南京大屠杀的否认变得荒唐可笑。”《证言》的导演詹先玲告诉记者,“我们只是将事实摆在那里,以客观平实的视角还原历史真相。”
中国电影资料馆也利用馆藏优势,正在整理编辑文献纪录片《燃烧的影像》。据中国电影资料馆副研究员李镇透露,中国电影资料馆保存有1000多部抗战题材的胶片纪录片,早期的胶片一过40度就容易发生自燃,随着低温保护、通风等保存条件的改善,如今这些胶片已逐渐转为数字影像,为了方便检索,他们以镜头为单元对影片进行了编目和储存,目前正在对其中一些鲜为人知或从未面世的影像资料进行纪录片的创编。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是不容篡改和美化的,铁证如山,案不容翻。”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说。
让全世界了解中国抗战史
说起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绝大多数西方民众对二战中的苏德战场和德国法西斯大规模屠杀犹太人事件耳熟能详,但对四大战场之一的中国战场和南京大屠杀却鲜有耳闻。目前,把中国的抗战历史带入国际视野的有付出生命代价的美籍华人张纯如和她的英文著作《南京大屠杀》,美国纪录片《南京》出品人泰德·莱昂西斯,《拉贝日记》的撰写者德国人约翰·拉贝等少数人,而大多数西方人并不熟知这场位于太平洋的战争和日本的罪责。正如牛津大学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二战中被遗忘的盟友》作者拉纳·米特所言,即使到现在,世界上的大部分人还不知道中国在二战中所发生的事情,人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一些印象,但尽管如此,他们的所知也是极其有限的,纪录片可以更好地让大众了解这个重要的历史事件,确保世界上有更多的人知道。
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讲席教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研究中心主任吕彤邻表示,长期以来,西方学术界对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不够重视,很少提及中国抗战,这与中国人民在二战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的历史事实不相符合。
在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主任张连红看来,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日战争这一东方战场存有偏见,并没有认识二战的完整历史。一直以来,他们按主次划分,将欧洲视为世界反法西斯的第一战场,将亚洲视为第二战场,这对中国很不公平。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实都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纪录片作为一种再现历史、唤醒当代人对历史认知的重要手段,在当下及未来反映二战史实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纪录片人理应向世界宣传和传播作为东方主战场的中国在抗日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谈及中国抗战史缘何不为世界所知,张连红认为,一方面受国共两党长期以来两党对垒、记忆分割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界对抗日战争的研究起步较晚,对核心史料的挖掘不够深入,且很多研究是封闭的,对外推介的力度相对薄弱;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没有能力购买相机等现代化设备,导致战争影像资料缺乏,给日后的研究工作带来困难,而美国的现代化水平较高,他们能在战争中留下大量原始的影像资料,为日后的史料收集创造了条件。
为了扩大中国抗日战争在整个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影响力,我国一方面在不断致力于优秀纪录片和影视作品的拍摄;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渠道将优秀的抗战影视作品向全世界发行。作为中央电视台节目版权营销代理的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正致力于优秀抗战纪录片的国际发行工作,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和独立的纪录片创作机构也纷纷将自己的纪录片推向海外。在去年法国拉罗谢尔举行的第25届法国阳光纪录片大会上,来自中国的纪录片《1937南京记忆》获得了唯一提案预售大奖,并在制作完成后在比利时法语区播放。目前,该片已销售到美国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地区,时下正在与日本最大的网络视频公司对接准备发行到日本。闫东表示,这说明我们的故事创意、叙事视角在如何赢得欧洲乃至世界观众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要打动世界观众,纪录片的创作视角很重要,要以战争文化的视角提升抗战纪录片的文化内涵和人性思考。” 在张连红看来,当前我国的许多纪录片往往只关注战争本身,认为战争就是打仗,就是血洒疆场,忽略了战争背后的人道精神和人文内涵。而国外的很多影视作品善于表现战争背后的内容,比如为立功士兵授勋、举行葬礼铭刻墓碑、进行战后心理治疗等,他们的影视作品更多地体现出战争对每个生命个体的尊重,这种创作思路值得我国影视工作者和纪录片人借鉴。
“战争牵扯的内容和深层次思考是复杂的,不仅是对数以千万计被屠杀同胞的追思与缅怀,更是对人道主义和反人类暴行的多元文化思考。纪录片不应停留在简单的控诉层面,应当系统清晰地梳理这场战争的根源、后果,真正用国际化的语言、胸怀、视野去客观、准确表达一段真实的历史,完成我们‘呼唤和平’的主题。”闫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