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宝柱健康坊:灵芝史记
作者:戴宝柱
来源:知识产品网
据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史稿》中记述,我们的祖先早在6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便采食蘑菇了。1973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河姆渡遗址中发掘出菌类化石,这是人类利用使用真菌最早之物证。
先人服食灵芝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礼记》和《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在古代的医学文献中,除提及灵芝的药用功效外,更多提及灵芝则是作为一种食品服食。弘景指出:“凡得芝草,便正尔食之,无余节度,故皆不云服法也。”李时珍亦指出:“昔四酷采芝,群仙服食,则芝亦菌属可食者,故移入菜部。”东汉王充在《论衡•初禀篇》中说:“芝草一年三华,食之令人眉寿庆世,盖仙人之所食。”先人在认识和服食灵芝的过程,验证了灵芝的功效。
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列子》中,就有关于灵芝的记载:“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对灵芝的记载最为详细。《神农本草经》将芝菌分类为青芝(龙芝)、赤芝(丹芝)、白芝(玉芝)、黄芝(金芝)、黑芝(玄芝)、紫芝(木芝)六类,还论及各芝的区域分布。葛洪又根据芝菌的质地将灵芝划分为石芝、木芝、肉芝、菌芝、草芝五类。晋朝《抱朴子》一书描述的芝类多达上百种。虽然他们的分类注重外部形态,但对灵芝已经开始有系统研究。
人工栽培灵芝的历史也始源于中国,《隋书•经籍志》上有《种神芝书》一卷,专述种植灵芝的方法、季节和采收。《本草纲目》也有灵芝种植的记载:“方土以木积湿处,用药敷之,即生五色芝。”陈溟子《花镜》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根据世界各国灵芝分类专家的学术报告,世界共有灵芝184种。我国是世界灵芝科真菌物种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中国灵芝分类研究的权威赵继鼎先生的《中国灵芝新编(1989)》记述中国灵芝科有104种,占世界种数的56%以上。我国地域辽阔,森林广阔,地形和气候复杂,尚待调查的地域还很多,我们相信,随着调查的深入,新的灵芝种类还会不断被人们发现和认识。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共收载365种药物,所载药品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药皆为有效者,灵芝即位列上品。《神农本草经》谓之:“上品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该书中对灵芝有详细的论述,认为灵芝有“益心气”、“安惊魂”、“补肝益气”、“坚筋骨”、“好颜色”等功效,久服可“不老延年”。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宋朝唐慎微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都有关于灵芝的论述。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证本经以后历代有关灵芝的记载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灵芝性味苦、平,无毒,具有益心气,入心充血,助心充脉,安神,益肺气,补中,增智慧,好颜色,利关节,坚筋骨,袪痰,健胃,活血等功效,成为后世研究灵芝的极为重要的资料。
灵芝是所有补虚中药中惟一归肾、肝、心、肺、脾五经的食药,既可补益肝、肺、肾,又可养心安神,健脾助消化,用途广泛。历代医家用它滋补强壮,扶正固本,中医临床用于防治多种疾病和延缓衰老。
灵芝可大补五脏虚损、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自然使它成为“轻身不老,延年神仙”的珍品,享有“诸药为各病之药,灵芝为百病之药”之誉名符其实。
灵芝“保神,益精气”,可以防治由于脏腑虚损、元气不足引起的精亏神伤,以其甘、平、无毒,大补五脏精气,收滋补强壮之功。
灵芝“补肾气”、“好颜色”、“治耳聋”,表明灵芝具有补益肝肾、延缓衰老的功能。因为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如果肾阴肾阳亏损,则腰膝酸软,齿牙动摇。肾气通于耳,肾精不足不能上充子清窍,以致耳鸣或耳聋。肝藏血,发为血之余,故发为肝血所主,若肝血不足,则上荣于头面的血液不足,乃至须发早白,易脱落。
灵芝“益肺气”,可补益肺肾,治疗肺肾虚损引起的咳喘、气短乏力等症。
灵芝“益脾气”,可健脾胃,助消化,用于脾胃虚损引起的食欲减退、腹胀、大便稀薄等症。
灵芝“益心气”,入心生血,助心充脉,可养心安神,用于心气虚和心血虚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
灵芝“利关节”,若风寒湿痹久延不愈,邪入肝肾,肝肾不足则症见腰膝酸痛,四肢屈伸不利,兼见头晕耳鸣,心悸不宁。灵芝滋补肝肾,生精化血,血行风自灭,乃收“利关节”之功。
(作者:延边州老科协副会长、健康咨询分会会长、延边州科普卫生健康专家组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