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是人类的宝贵财富
作者:雷学军
2016年01月27日 来源:求是网
工业化以来,人类应用化石燃料和土地利用变化,向大气中释放了大量的CO2等温室气体,2015年3月,大气中CO2浓度已达400.83ppm,是60万年以来的最高峰值,导致严重的温室效应和极端气候。大气“碳”驱动“冰”的消融,打破了水-气-冰共存的气候平衡状态,乃至改变地球大尺度的冷暖循环;造成大气、水体、土壤等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引起海平面上升,海洋风暴增多;土地干旱,农作物减产;沙漠化面积迅速扩大;雾霾肆虐;病虫害、热射病与传染性疾病频发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
笔者从刈割韭菜得到启示,发现并界定了一类生长发育迅速,可以反复萌发,捕碳效率高,一年能刈割多次的速生草本植物,其叶面总面积50年累计值是相同面积乔木50年累计值的260~370倍,叶绿体总数量50年累计值是相同面积乔木50年累计值的250~350倍;适宜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温带地域。
选育的速生碳汇草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核算(参考IPCC标准),试验田选育种植的速生碳汇草年净碳汇量为14吨/亩,加工的碳产品平均碳含量为49.2%,热值为3000~4500kcal。是快速捕碳固碳,调节大气温室效应的先锋植物,50年的“碳汇增量”,是相同面积森林“碳汇增量”的650倍。
研究捕捉大气圈中CO2和综合开发利用碳资源的技术方法,首次提出了种植速生草本植物,将大气圈中气态的CO2转入生物圈中形成固态的有机碳化合物,将碳的形态由“动碳”转化为“静碳”[3],实施“大气分碳”,创建人工碳库,获得大气碳资源,实现大气CO2负增长,平衡大气中CO2浓度,调节温室效应。发明了“植物成型封存”和“植物填埋封存”的原创技术,实现了“碳的技术控制循环过程”。
根据CO2的优良特性,已在石油,冶金,消防,化工,农业等多个领域被广泛应用。根据大气碳资源捕集方法的不同,获得的产物也不相同。采用物理、化学捕集方法可获得高纯度的气态、液态、固态(干冰)的CO2,用生物捕集方法可获得生物质有机碳固体化合物。
根据CO2的物理、化学性质,捕集方法可分为:物理吸附法、物理化学吸收法、化学吸收法、膜分离法、变压吸附法及低温分离法等。
通过物理、化学方法捕集分离的CO2可用于蔬菜、瓜果、鲜花的保鲜储藏;是光合作用的必要原料;可做气肥;可用于制备H2CO3饮料;固态CO2(干冰)用于灭火器、烟草业的烟丝膨化;医疗行业的呼吸刺激剂;人工降雨;保护电弧焊;CO2在化学合成中,如与环氧化合物(CH2CH2)O等可转化为环状碳酸酯等。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CO2,合成有机碳化合物,可制成不同用途的植物碳产品。植物传统的用途如建筑材料、家具、农具、用具、工业品、化工原料、造纸、饲料、肥料及直接燃烧发电等;植物还可深度开发生产化学品,提高附加值10~300倍左右。
碳是组成机体的重要元素,生命是碳循环创造的产物。在生物的器官、组织、细胞和有机物分子中,碳元素约占生物体干重的49%,从生命的开始到终结,CO2全程陪伴着我们,她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和宝贵的资源财富。利用CO2作为载体通过光合作用获得物质与能量,是顺应自然规律的生态文明之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不二选择,碳循环才有生命,碳循环就是财富,碳循环才可持续。只有顺应自然才能自然生存,这是人类应当具备的智慧。
1、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
本研究提出了调节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动碳”指地球大气圈中能自由运动,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及CO2当量物质,或称“碳源”。“静碳”指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中不产生温室效应的含碳物质、CO2当量物质及其前体物质,或称“碳汇”。
在一定的条件下,“动碳”和“静碳”可以互相转化。“动碳”转变为“静碳”时,可降低大气温室效应;“静碳”转变为“动碳”时,可增强大气温室效应。
2、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
通过对速生碳汇草将大气圈中动态的CO2气体转入生物圈中,形成静态的固体有机碳化合物的研究,发现了实现大气CO2负增长的科学规律;创立了温室效应的“动碳与静碳理论”;首次提出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发展新气候经济,将大气圈中的CO2一部分暂时封存,一部分分配到植物加工生产产品的产业链中,降低大气中的CO2浓度,创造了碳的技术控制循环过程;将有限的“森林碳汇”变为无限的“植物碳汇”;改虚拟的“碳排放权配额指标交易”为“实物碳产品交易”;创建了零碳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建立了大农业、大生态、大碳汇的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倡导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没有生产就没有排放,每个使用产品的人都应该是缴纳碳税的主体,用碳税支持植物碳产品封存;驾驭高碳,实现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共赢。
3、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不能使用唯心的、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被动的、消极的态度与方法,不可盲目遵从和照搬西方国家提倡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要用唯物的、全面的、联系的、变化的、主动的、积极的态度与方法,勇敢创新。采用多途径、多手段集成的符合我国国情的方法对待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应该以“动碳与静碳理论”为依据,以发展新气候经济为主导,以植物碳封存为手段,以创建区域“零碳”发展模式为方向,以实现全球零碳排放为目标,是解决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正确道路。
(1)区域“零碳”与新气候经济
区域“零碳”是一种技术、一种模式、一种目标、一种境界、一种责任、一种担当。 “零碳”是运用《零碳规划》和统筹方案,对区域内土地利用变化及使用化石燃料和煤电排放的CO2进行碳普查,采用减源增汇、绿色能源替代、碳产品封存、碳交易和生态碳汇补偿等系统工程技术方法,平衡碳源、碳汇,用碳源总量减去碳汇总量,使行政区划边界范围内碳源与碳汇代数和等于零。
新气候经济的本质是利用碳循环规律,增加和提供绿色能源,减少碳排放,把滞留在大气圈中过多的CO2分配到新气候经济产业链的产品生产过程中。通过开辟碳汇物质和清洁能源的循环利用通道,实现生态文明。新气候经济,是综合开发利用大气碳资源,形成碳产业,制造碳产品,创造碳经济的发展方式,是应对气候变化形成的新型经济产业链,是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体。
大农业、大生态、大碳汇是创建新气候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碳汇。大气碳资源及CO2当量物质的综合利用,为人类创造了丰富的资源与财富,植物封存既是能源储藏,又是“碳黄金”储备。找到了全球经济危机时代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为成千上万的人提供新的工作岗位,可转化为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2)平衡大气CO2及CO2当量物质的方法
平衡大气圈中CO2及CO2当量物质的方法,是通过人为干预使大气圈中CO2及CO2当量物质保持动态平衡,调节温室效应和调控全球气候变化。其途径是:通过科技创新、设备改造来提高燃料能效、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合理利用水体与土壤,促进水体与土壤中的“碳源”向“碳汇”转化;通过种植、刈割、加工储存速生碳汇草,增加植物碳汇;采用光合作用的工业化技术,提高大气圈中CO2转变成有机碳化合物的速率;改变碳循环周期,控制光合作用产物分解速度及分解量;增加碳汇产品种类,调整碳汇产品数量;挖掘沙漠碳汇潜力;收集、转化、利用大气圈中CO2当量物质,减少大气圈中温室气体含量。
(3)“人工碳库”与碳封存方法
“人工碳库”是采用技术措施人为干预碳循环过程,进行大气分碳,将大气中的“动碳”转移到其他圈层形成“静碳”储藏,减少大气CO2总量。具体方法包括:“使用封碳”、“应用封碳”、“成型封碳”和“填埋封碳”。
4、建议创立《国际植物碳产品封存与碳排放权交易新公约》
用植物碳产品参与碳交易,根据植物碳产品封存量收取碳排放交易费。将有限的森林碳汇变为无限的植物碳汇,改虚拟的碳排放权“配额指标”交易为可准确计量的实体碳产品交易,可降低和提前大气CO2峰值。由于植物碳产品填补了国际碳交易产品不能准确计量的空白,必将成为全球碳交易市场的主流,是驾驭高碳的有力措施;既能解决我国节能减排无法解决的碳排放难题,又可解除西方国家要求减排的巨大压力,使我国成为经济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先锋。
世界上没有无用的物质,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CO2导致的全球气候变化虽然给我们带来了严重的危机,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CO2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不是洪水猛兽,只要转换思路,其实CO2和氧气,水,阳光一样,是人类宝贵的资源财富。在各种CO2的捕获,封存,利用技术中,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固碳是目前最好的方式,湖南省长沙县2013年提出以速生碳汇草捕碳固碳技术为支撑,创建全国首个“零碳县”,期望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兼顾环境保护,对CO2做到能放出去,也能收回来,真正实现温室气体排放与回收的代数和为零,化解温室危机,更好的利用CO2这一宝贵的财富。
(作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教授 碳循环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