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交民巷里的西洋旧景
作者:党亚杰
2016年05月17日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提起北京胡同,很多人的印象便是灰墙青瓦,古院民居。然而,作为北京城里最长的一条胡同,东交民巷却有着规模较大、数量众多的西洋建筑群,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刻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东交民巷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中部,东起崇文门内大街,西止天安门广场东侧路,全长大约1.6公里,如果加上西交民巷便足有3公里之长。“元朝时,东交民巷和西交民巷是连在一起的一条胡同,因地处南粮北运的咽喉要地,故而得名江米巷。”北京市文物建筑保护设计所馆员董良向笔者介绍说。
明朝永乐年间,东交民巷开始成为中央衙署聚集地。后来,清政府又为其增添了对外交往中心的职能。清朝雍正年间,位于此地的俄罗斯馆正式成为专用,开启了在东交民巷内设立一国使者专属驻地的先河。
“然而,真正为东交民巷带来转折的,是1901年签署的《辛丑条约》。”董良介绍说,“条约规定,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自此,各国除了扩建使馆外,还设立邮局、银行、饭店、官邸等机构。1921年前后,东交民巷形成了全新的欧式街区。
中国政法大学的在读研究生宋艺博慕名来到东交民巷,被旧使馆区的一座类似巴黎凯旋门的建筑深深吸引。而这座大门的背后,正是设立于清朝咸丰年间,后经扩建重修的法国使馆旧址。使馆大门用灰砖做出壁柱和拱券,门前放置一对中国石狮,院内配楼则是典型的法国乡村别墅风格。
“道路两旁绿树成荫,映衬着别有特色的西式建筑,行人不多,整个巷子安静而肃穆。”曾游览过多处景点的宋艺博颇有感触地说,“东交民巷让我看到了北京古都风貌之外的异域风情。”
在东交民巷与台基厂大街交叉口附近,有一座圣米厄尔教堂,虽然不大,但颇为引人注目。该教堂建于1901年,在南立面设有主入口,装饰精致,中部主体与两侧高耸的尖塔呈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中部主体的柱顶安放有圣米厄尔雕像,而壁柱上的排水口采用的却是螭首造型,二者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一细节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的融合与共生。”董良介绍说。
除了使馆、教堂外,多个国家亦在旧使馆区设立了银行。位于东交民巷36号的北京警察博物馆正是建于20世纪初的美国花旗银行旧址。该建筑为砖石结构,外观稳定厚重,四根罗马爱奥尼式巨柱高大有力,立于七步台阶之上,纵贯两层,呈现出典型的近代古典主义银行建筑风格。在花旗银行之外,红砖清水墙的英国渣打银行、外立面呈山字型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砖木混合结构的日本正金银行等,也构成了东交民巷风格各异的西洋银行建筑旧景。
作为北京仅存的上世纪初的西洋风格建筑群,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已于2001年7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5月,东交民巷也被列入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
“东交民巷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历史,那些因历史因素形成的异域建筑别具特色,与京城内雄伟壮丽的宫殿及朴素无华的传统宅院形成鲜明对比。”董良表示,“东交民巷不仅是特定时期里出现的特殊历史产物,更是近代中国重大历史变革的缩影与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