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稿写传奇
作者:夏莹
2016年06月07日 来源:光明日报
【我的一本哲学社会科学书】
1844年对于世界而言注定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一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大罢工永载史册,同一年尼采的出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西方形而上学没落的丧钟。美国人莫尔斯发出的第一份电报预示了未来科学技术时代的大幕已经拉开,但对于所有学习过哲学的人而言,这一年还有一件具有同样震撼力的事件,那就是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诞生。
这是马克思青年时的著作,那时他只有26岁。1844年,马克思与燕妮新婚燕尔,居住在巴黎。1845年秋,马克思夫妇就被法国政府驱逐。在巴黎的短短一年时间里,马克思究竟做了什么?对于早期的马克思传记作者来说,是一个谜,我们只能从马克思与卢格的通信中得知,马克思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奋笔疾书,手稿写成又撕毁,思想处在激荡当中。但由于这是一部手稿,尚未完全完成,因此马克思并没有拿出来发表,致使这部导致马克思思想发生重大转折的著作一直不为人知,直到20世纪30年代,它才第一次与世人见面。而当时的手稿页面布满了岁月的痕迹,水渍、虫食与缺页,面对着它,学者们一定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因此当它以原始样态出版德文版时,几乎没有产生任何的影响,没有人看出这个时期的马克思究竟在说什么。
但当这部手稿几经辗转流入当时的苏联时,意外地找到了真正的知音。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教父卢卡奇,当时正流亡苏联,在那里他邂逅了青年马克思的这部手稿。卢卡奇慧眼独具,重新对残破的手稿进行了排序,并为这部手稿的每一部分添加了一个小标题,突然之间,这部手稿的意义如辉煌的日出一般,夺目耀眼。因此当这部手稿以俄文出版之后,西方世界再一次被马克思征服了。
而对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我而言,它堪称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圣经·创世纪》。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代表,以回归马克思人道主义底色为己任,并将马克思思想从单纯的经济学、政治学范围解放出来,重现其思想的哲学性。而所有这些工作的起点,正是这部手稿的发现以及卢卡奇对它的解读。
这是一部富有传奇色彩的手稿。不仅因为它传奇的经历,更因为它内容的颠覆性。在卢卡奇的整理稿中,这部著作被分成为三部手稿,涉及到四个重要内容:第一,关于工资、地租、资本等相关主题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包含着大量关于斯密、李嘉图等经济学家著作的摘录。它彰显了马克思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第二,对异化劳动的分析。它质疑了工人越生产越贫困的问题所在,开启了关于人的异化生存的分析模型。这是人道主义在马克思思想当中所留下的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在哲学高度上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理论。虽然这一时期的共产主义充满着理想化的设定,但它必须建基于对私有财产的扬弃,就已经开启了共产主义的现实道路。第四,对黑格尔哲学的系统批判。一部经济学的手稿却落脚在了哲学之上,马克思看出了近代经济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共谋关系。两者都在抽象的意义上规定了人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对他们的扬弃是走向现实实践的必经之路。这种“哲学—经济学”的双重视角,是此前近代哲学家抑或经济学家都不曾有过的。这种方法决定了马克思必然是一个在书斋中闹革命,在革命中提升理论的思想家。因此,千百年来,马克思是能将思想转化为现实力量的第一人,而这部手稿则是实现这种转变的最早尝试。在人类的思想史上,它堪称一部富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著作。因此,每一次对它的阅读,于我而言,都注定是一次思想的历险。
(作者系清华大学哲学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