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品行和文风
作者:许民彤
2016年06月24日 来源:内蒙古日报
我国著名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因病辞世的消息,牵动了万千读者、网友的心。一些文化媒体、作家、评论家纷纷重温和缅怀杨绛的品行、文风……
杨绛见证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风华年代,也亲历了特殊岁月里的起起伏伏。她是中国杰出的作家、翻译家、小说家、剧作家。她学贯中西,通晓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由她翻译的《堂·吉诃德》被公认为最优秀的翻译版本;她早年创作的剧本《称心如意》,被搬上舞台长达60多年,2014年还在公演;93岁出版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再版100多万册,96岁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102岁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与外界不多接触的她,早就借翻译兰德的诗,写下了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完全表达了杨绛的人生态度、生命态度、艺术态度,也成为她一生的信念和操守。
晚年的杨绛更加淡泊澄明。所有的佳誉,任何的赞美,她都视若累赘, 对于生死,她则是始终保持着全然接受的态度。
杨绛每年都要“躲”生日,她一再告诉出版社等机构不要去她家看望,也不要祝寿。杨绛说:“我无名无位活到老,活得很自在。”
杨绛曾对《杨绛全集》的出版方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胡真才说,如果自己去世,不想成为新闻,不想被打扰。
人们怀念杨绛的高洁品行,更高度评价杨绛的文学成就。早在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杨绛便涉足剧本创作,始因《称心如意》一炮走红,继因《弄真成假》《风絮》而声名大噪。杨绛在翻译界也是大家。她通晓英语、法语,又自学西班牙语,翻译了世界巨著《堂·吉诃德》。1978年《堂·吉诃德》中译本出版,此时正值西班牙国王访问中国,邓小平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西班牙国王。而更能反映出杨绛文学创作成就的,是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有的评论家用“审智”这个关键词来概括《洗澡》这部作品的独特价值,认为她的作品达到了人情练达、世事洞明的境界。一部《洗澡》足以奠定她在百年中国女性写作史上不可轻视的位置。
《干校六记》《将饮茶》是杨绛的散文代表作,颇受广大读者推崇。很多读者说:读杨绛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有一种洞悉世事的深刻,有一种知识分子于乱世固持的良知与操守,还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杨绛生活简朴、淡泊名利、为人低调,她对待自己的文学写作,对待自己的作品,同样也是坚持这样的原则。这诚如钱钟书堂弟钱钟鲁所说,杨绛对名利没有任何追求,不善也不喜交际应酬,她就想安安静静地写作,平平淡淡度日。有人说她的作品畅销,她却说:“那只是太阳晒在狗尾巴尖上的短暂间。”有人说得到她的一本书总要珍藏起来,她说:“我的书过了几时,就只配在二折便宜书肆出售,或论斤卖。”有一次,她的文学新著出版,出版社有意请她“出山”,召开作品研讨会。杨绛说:“我把稿子交出去了,剩下怎么卖书的事情,就不是我该管的了。而且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所以开不开研讨会——其实应该叫作检讨会,也不是我的事情。读过我书的人都可以提意见的。”最终,她谢绝出席这个研讨会。
杨绛曾说,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她一生追求从容、淡雅的心境,和质朴、通达的文风,她独特的文学贡献,在文坛独标高格,受到广大读者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