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的“生命之源”
作者:刘烨
2016年07月15日 来源:人民日报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两个不可替代”,缘于哲学社会科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之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根本原因在于其“生命之源”是人民。
纵观我们党成立以来的历史,党领导下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始终与人民息息相关,它从一开始就以人民和人民的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李大钊说过,来自于人民的舆论才是真正的舆论,代表了社会的真实感情。李大钊的许多文章,如《学生问题》《再论问题与主义》等,都建立在对人民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服务人民、造福人民。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然科学从技术和物质上推动国家长足进步;而哲学社会科学不但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而且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和科学的方法论,助推自然科学和人类社会发展,发挥为人民服务、为党和国家事业服务的重大作用。
我们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也不例外。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研究为了人民,这样才能有所作为;如果脱离人民这一“源头”,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也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导向性、原则性问题。习近平同志指出:“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的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其实,不仅文学创作和文艺研究是这样,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新闻学等研究也概莫能外,都需要研究者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让研究成果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以更好地服务人民。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就应以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研究课题来自“时代声音”,研究过程吸纳公众参与、广泛听取民意,研究成果服务于最广大人民,这样的研究才会有价值,才能得民心、顺民意。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并不是一片“净土”,会受到权力、金钱等的诱惑,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鞭挞什么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检验的标准只能是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千万不能以牺牲人民利益而谋一己之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还要尊重现实国情、把握时代特征。今天的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我国的发展早已超越西方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不能在西方的故纸堆里找答案、寻路径。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从中国人民的具体实践中汲取养分,用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和知识回应时代,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影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