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尖科学家对话“未来科学家”
来源:2022-10-31解放日报
昨天下午,第五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首场活动“科学T大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国际传媒港“金盒子”举办。围绕“T”所代表的Teenager(少年)、Talent(天赋)和Timeless(永恒),诺贝尔奖得主、菲尔兹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一群热爱科学的青少年同台展开了一场精彩对话。
化学动力学数据计算有什么更普遍适用的方法?对于暨南大学学生邹一鸣的提问,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副主席、诺奖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给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常识。在莱维特看来,目前使用机器学习的方法各有其缺点,但“常识”往往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来自浦东新区民办沪港学校的肖靖宇及其团队带来了以某个黑洞名字命名的“投篮机器人”,并做了现场演示。对于这个只用3个月完成的机器人,中科院院士褚君浩给予称赞。他认为,判断一个机器人是智能还是程序机器人,最重要的就是看其是否会“随机应变”。这个“投篮机器人”在动态感知、智慧分析和控制方面已具备智能化机器人雏形,接下来可进一步提高传感器的灵敏度和智慧分析的速度。
如何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褚君浩说,科学普及既要注重知识点,又要多维度普及,包括如何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最后上升到科学与哲学的维度,这样的科普才是丰满的,更容易激发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门捷列夫做梦时想到化学元素周期表,阿基米德在澡堂里想到浮力定律。“灵感的根基是好奇心。”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谈到源头创新时,特别提到科学贵在怀疑,不能尽信前人。湖南大学学生倪嘉舟是汪老的“粉丝”,他向汪老提了一个问题,科研和科普的边界在哪里?今年86岁的汪品先如今在B站有着170多万粉丝。“这是一个事情相辅相成的两面,科研本身就会带来科普的题目。当年我主持南海科考时,就给科研团队提了一个要求,要让前来采访的记者都能听懂,这样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科学。”记者 黄海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