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图书馆:让所有人平等获取信息
作者:记者 刘 婵
日前,由文化部社文司主办的全国数字图书馆建设与服务联席会议第十次会议在上海召开,会上发布了《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和《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这是文化部社会文化司批准公布的第一批关于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政策性文件。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逐渐改变着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以及学术信息资源生产与交流的形式。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提供者,其数字化建设也变得更为必要和迫在眉睫。
凝聚数字图书馆建设经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内各级各类图书馆纷纷开展数字图书馆建设,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目前,除国家图书馆正在实施的国家数字图书馆工程外,还形成了以中央党校为核心的党校数字图书馆系统,以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为核心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系统,以CALIS、CADAL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数字图书馆系统。
在内容建设上,这些数字图书馆各有特色,例如,读者登录国家图书馆网站,可查询“民国专栏资源库”“甲骨世界资源库”等多种资源库,像“碑帖菁华资源库”就收录了23万余件历代甲骨、青铜器、石刻等拓片的影像与数据信息;上海图书馆则有“古籍数字图书馆”“家谱数字图书馆”“上海年华主体资料库群”等。
据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两个《指南》凝聚了当前我国主要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单位对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和资源建设方面的理念共识和相关经验,既为个体图书馆开展数字图书馆服务和资源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指导,同时也可以作为图书馆界建设跨地域、跨系统的数字图书馆资源保障体系的有益参考。
随时随地享受数字图书馆
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对人类知识的普遍存取,使任何群体、任何个人都能与人类知识宝库近在咫尺,随时随地从中受益,从而最终消除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不平等。可以说,数字图书馆是网络环境和数字环境下图书馆新的发展形态,是利用高新技术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的重要途径。
文化部社会文化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根据《指南》的要求,数字图书馆对社会所有人群提供均等服务,用户可以享受它所带来的方便和快捷,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在线、近线和离线的服务,让随时随地使用数字图书馆成为可能。根据服务对象、馆藏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数字图书馆还会提供基于互联网、移动通信等多种方式的服务,以便最大程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有用户担心,实体图书馆的资料放在那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会不会某一天因技术故障被删除?《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消除了用户的疑虑,它明确规定:对所拥有和使用的数字资源进行有效保存,保障资源的长期存储和永久使用。数字图书馆还将公布服务联系方式,包括在线服务、电话、邮件等,确保服务对象能够获得及时、高质量的服务,并将采用监督和评估机制,在必要情况下,通过和服务对象签署服务协议,对所提供的服务进行保证。
如此贴心的服务,读者需要付出多少?《数字图书馆服务政策指南》提出,服务应立足于公益性,在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提供广域网范围的免费服务。对于收费的服务,图书馆应依据有关政策,明确收费细目和收费标准。
“只有加快建设步伐,改变和拓展我们的一些服务功能,制定可行的发展规划,才能够跟上读者的需求。”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郑巧英说,现在的技术发展非常快,无线通信、手机、电脑、FID、RFID移动阅读等各种通信技术和设备,使我们处在一个信息环境里,因此图书馆有义务把自己的服务嵌入到用户的使用环境当中。
四大原则避免资源重复建设
在这个“内容为王”的时代,资源是数字图书馆的安身立命之本,那么,如何丰富数字图书馆的资源?《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提出了三种途径:通过购买、数字化加工、网络资源采集、网络资源导航、受缴、受赠和交换等多种途径建立和丰富数字馆藏;根据相关标准对资源进行组织与加工,注重对数字图书馆资源与传统载体资源的整合,建立传统馆藏和数字馆藏共同发展、互为补充的数字资源体系;利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确保资源的安全可靠。
当前,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成为图书馆的一项重大开支。中国图书馆学会副理事长及高校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朱强认为,目前图书馆用于购买数字资源的经费比例已经越来越高,有的已超过了50%,甚至达到了70%。随着新技术的高速发展,图书馆借助信息技术增加了一些新的业务,比如将大量的纸质文献和其他文献数字化,形成图书馆的特色资源等。
为了节省资源建设开支、避免重复建设,《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指南》确定了资源建设的四大原则:实用性原则,从图书馆的职能定位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系统性原则,注重资源建设内容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形成有重点、有层次、各类型资源比例适当的数字资源体系;特色化原则,根据图书馆馆藏资源和服务对象的特点,建立有特色的数字馆藏;共建共享原则,开展跨地域、跨系统的数字资源合作建设,建立优势互补、联合共享的数字资源保障体系。
两个《指南》的出台,为数字图书馆履行公共职能、更好地服务用户提供了明确的参考。另外,《数字图书馆安全管理指南》、《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和服务中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指南》等相关文件也正在起草中,并将陆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