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
科技社会 >> 人物和思想 >> 毛泽东为啥有“李自成情结”

毛泽东为啥有“李自成情结”

 

徐志奇(北京)

 

  李自成(1606-1645),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他“马踏幽燕、定鼎京城”,领导起义军摧毁了腐朽的明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农民起义政权“大顺朝”。但是山海关一战,李自成败给了吴三桂和清军联军,从此一蹶不振,直至最后败亡。在毛泽东的心中,李自成是一个英雄人物,更是一面“镜子”。这面“镜子”照着他成长,照着他领导中国革命走向成功。

  长期关注李自成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关注,可以追溯到少年之时。在韶山上私塾时,毛泽东爱看的“杂书”里面,就有关于李自成的书籍。1910年秋,毛泽东从湘乡东山学校放假回外婆家时买了一些“笔杆糖”,平均分给表兄弟们。分完后,最小的表弟吵着还要多分一点,毛泽东便对他说:“农民领袖李自成起义,与昏庸官府作斗争,为的是使天下人均田均富。所以,我们兄弟之间也要按均田均富的原则来分糖,谁也不能多分。” 从毛泽东的话中,可见李自成的平均思想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21年,毛泽东在衡阳第三师范学校向同学们作《中国历史上农民战争问题》的演讲时,向学生介绍了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等农民起义领袖的事迹,总结了农民起义的经验教训,指出他们的失败是由于没有先进阶级和政党的领导。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为学员讲授“中国农民问题”课程时,又一次引用了李自成起义的有关资料。他说:“当时陕北大饥,自成乘机而起,至山西、张家口、南口、土木堡等处,后至北京,卒为清兵所败……后被三桂引清兵入关,迫至无路可走。这可见李自成是代表农民利益的。不过他们的举动,多为暴动,是其失败之主要原因也。”

  对历史上农民起义经验教训进行总结,加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使毛泽东创立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据谭震林回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拒绝到上海党中央工作,“他总结历史上农民起义失败的教训,对我们说:‘李自成为什么失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没有巩固的根据地。’”在古田会议上,毛泽东特别强调,要与流寇主义思想作斗争:“历史上黄巢、李闯王式的流寇主义,已为今日的环境所不许了。”

  1935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更加重视对李自成和他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研究。他曾对刘志丹说:“陕北这个地方,在历史上是有革命传统的。李自成、张献忠就是从这里闹起革命来的。这个地方虽穷,但穷则思变,穷就要闹革命。”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再次强调:“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流寇主义的农民战争,都没有成功……只有彻底地克服了流寇主义,提出并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才能有利于长期支持的游击战争。”

  毛泽东对李自成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其战争思想的层面,还将视野深入到了其失败原因的更深层面。在1938年关于根据地保卫工作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在谈到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时说:“我们历来的造反领袖,后来都腐化了,做了皇帝的都不好了,但李自成始终是好的,老百姓都称赞他,因为他代表农民利益向地主阶级造反。”

  1939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热情地赞美了中国的农民运动,他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他列举了包括李自成在内的农民运动领袖,肯定了其推动历史前进的进步因素,同时也分析了他们失败的原因。

  关注李健侯与他的《永昌演义》

关注李健侯与他的《永昌演义》

  在延安,毛泽东在百忙之中,还关注了民间作家李健侯关于李自成起义的写作。李健侯是陕西米脂人,系李自成后裔,他于1926年动笔著书,经过多年辛勤笔耕,在193012月写成描写李自成起义的章回体历史小说《永昌演义》,全书共40回,34.8万字。该书情节曲折,故事生动,对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进行了热情歌颂。这部书于20世纪40年代初在陕西广为流传,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副主席李鼎铭把《永昌演义》原稿推荐给了毛泽东。毛泽东对此书很感兴趣,读完这部书后还让人抄存了一部,并于1944429日给李鼎铭先生写了一封信,专门评价了《永昌演义》和著名的李自成起义:

  《永昌演义》前数年为多人所借阅:近日鄙人阅读一过,获益良多,并已抄存一部以为将来之用。作者李健侯先生经营此书,费了大力,请先生代我向作者致深切之敬意。此书赞扬了李自成个人品德,但贬仰其整个运动。实则吾国自秦以来,千余年来推动社会向前进步者主要是农民战争,就是两千余年来几十次这类战争中的极著名的一次。这个运动起自陕北,实为陕人的光荣,尤为先生及作者健侯先生们的光荣。此书现在如按上述新历史观点加以改造,极有教育人民的作用,未知能获作者同意否?又健侯先生近来健康如何,能来延安一游否?统祈转致李健侯先生为祷!

  李鼎铭把这封信转到了李健侯手里。李健侯看后,心情十分激动。不久,他应邀来到延安,受到毛泽东的热情款待。毛泽东还奖给了他200元边币、两石小米,聘请他担任边区的参议员。解放后,毛泽东提议李健侯任陕西省文史馆研究员,建议其继续修改《永昌演义》。遗憾的是,由于李健侯在1950年去世,因而对书稿的修改未能完成。

《甲申三百年祭》成为整风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成为整风文件

《甲申三百年祭》是郭沫若所著的一篇史论,文章分析了明朝灭亡和李自成起义成败的原因。文章引起毛泽东的高度重视。

19443月,就在毛泽东阅读《永昌演义》期间,为纪念李自成领导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郭沫若应约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文。这篇文章首先在319日重庆《新华日报》上刊出。当时在延安的毛泽东,视郭沫若的文章为瑰宝,大加赞赏,并指示有关部门立即刊印,把它列入整风重要文件,让全党高级干部认真学习。而国民党顽固派怕得要死,认为郭文是影射当局,美化“流寇”,“散布败战思想,把不正确的毒素,渗入社会内层,”视为大逆不道和洪水猛兽,于是利用所控制的舆论对之大肆围剿。

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正处于伟大胜利前夕。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着新的考验,即能否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正是出于对革命事业休戚相关的考虑,毛泽东敏锐地观察到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深刻意义,倡导全党认真学习。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延安《解放日报》于1944418日,19日两天,全文转载了《甲申三百年祭》。该报在编者按中指出:《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的优点和长处恰恰在于没有简单地把历史与现实进行比附,“郭先生在他的文章里充满了爱国爱民族的热情,但是他究竟只是在科学地解释历史。”编者按还回击了国民党对《甲申三百年祭》的“围剿”,称赞此文“充满了爱国爱民族的热情”,“在科学地解说历史”。

同年412日,毛泽东在延安高级干部会议上的讲演中指出:“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6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军委总政治部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党和军队的干部认真学习《甲申三百年祭》,要求党员“首先是高级领导干部,无论遇到何种有利形势和实际胜利,无论自己如何功在党国,德高望重,必须永远保持清醒与学习态度,万万不可冲昏头脑,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覆辙。”

从当时保存下来的各解放区整风学习笔记可以看出,一些党员干部以李自成这面历史镜子对照自己进行检查,确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位宣传科的副科长在笔记中写道:刘宗敏思想,在我身上就有很严重的反映。自以为进过抗大,在一一五师当过战士,就目空一切,谁也看不起;讲私人感情,同地方新来的同志不团结;高高在上,高谈阔论,脱离群众;生活腐化、散漫……要是大家都像我,还成个什么革命队伍,也不会有比李自成更好的下场。一个宣传大队分队长也在笔记中写道:我们现在还没有进城,但是已经被城里的花花世界迷了眼,总想吃得好一点,穿得好一点,还要打扮打扮,怕人家说自己土气,要是进了城,还能不被金钱、美女俘虏了去吗?李自成起义军的悲惨下场,真该我们警惕啊!1121日,毛泽东写信给郭沫若,告诉他中国共产已把《甲申三百年祭》指定为整风文件,并说: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信中还指出:抗日战争应该是成熟了的民主革命,国际条件是很好的,国内靠我们努力。我虽然兢兢业业,生怕出岔子,但说不定岔子从什么地方跑来;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进京赶考,“不当李自成”

历史是一面镜子,李自成也是一面镜子。毛泽东对李自成的壮举给予很高的评价,对其失败原因也进行了分析,他从这个英雄人物身上获得了力量,也找到了缺憾:骄傲是万万不行的——要像李自成那样,坚忍不拔,走向北京,但千万不要像李自成那样匆匆忙忙败退北京城。这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胜利前夕经常思索的问题。

194935日,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在报告中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提出的著名的“两个务必”作为对全党的要求被正式写入党的文件。

同年323日,中共中央机关由西柏坡迁往北平,毛泽东把此行比作“进京赶考”,开始了他的“赶考之旅”。

出发前一天,他就问卫士长李银桥:“要进城了,你准备得怎样啊?”李银桥说:“东西都收拾好了,随时可以行动。”毛泽东指着李银桥的太阳穴说:“小心,不要中了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不要当李自成。”他还把中央直属单位和警卫部队的干部召集起来,对大家说:我们要进京了。我们进京可不是李自成进京,他们进京后就腐化了。我们共产党进京,是要继续革命,建设社会主义,一直到共产主义。

23日早晨,几乎一夜未眠的毛泽东早早走出屋子,在院中踱步,神色肃然,仿佛还在继续昨天晚上的思考。

踱着踱着,他忽然转过身问几个警卫战士:“知道历史上有个李自成吗?

有个警卫员问答:“知道。”

毛泽东又问:“他为什么进了京,又失败了,被人家赶了出来呢?

警卫员们回答不出,只好摇头。

毛泽东来了兴致,招呼大家坐下,慢慢地讲起了李自成的故事。最后,他说:“进了城,我们就正式管理这个国家了,更要多为人民着想。李自成胜利了就忘记了人民,不然他是不会失败的。”

323日上午,车队出发,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在车上,毛泽东又和大家说起了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他神色坚定地说:“这仅仅是读了个开头,这篇文章是要永远读下去的。”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从涿县到北平的火车上,直到党中央临时驻地香山,毛泽东一路都在说“不要做李自成”。

支持姚雪垠创作《李自成》

支持姚雪垠创作《李自成》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仍然始终不忘李自成,这从他关心作家姚雪垠写作的这件事上可以得到充分反映。

姚雪垠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他从1941年便产生了写李自成的“动念”,并开始收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有关史料,查阅了大量的书籍和各种史志。

1957年,姚雪垠正式动笔,他说:《李自成》的创作意图便是通过李自成起义“写出明清之际的阶级斗争”,“写出我国封建社会阶级斗争和农民战争的一般规律”。6年后该书第一卷出版。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白话历史小说,《李自成》一经出版就在广大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热烈的反响,初版的30万册很快被抢购一空。姚雪垠将样书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读完《李自成》第一卷后,便对这部小说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认为《李自成》这部历史小说既深入了历史,又跳出了历史,是历史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体。19667月中旬,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当中,毛泽东将中南局代理书记王任重叫到身边,特意嘱咐他:“姚雪垠的《李自成》分上、下两册,上册我已经看了,写得不错。你赶快通知武汉市委,对他加以保护,让他把书写完。”第二天,王任重打电话给时任中共武汉市委第一书记宋侃夫,传达了毛泽东的指示。武汉市委立即对姚雪垠采取了保护措施。

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及三至五卷的写作还是受到了严重干扰。

197510月,姚雪垠给毛泽东写了一封长信,汇报了自己的写作工作,他在信的结尾写道:自己“已经60多岁,身体也不十分好,而《李自成》尚未完成一半。我希望再次获得您的支持,使我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李自成》”。此信由胡乔木转给毛泽东,毛泽东在转信的报告上批示:“印发政治局各同志。我同意他写李自成小说二卷、三卷至五卷。”简短的批示,表明了毛泽东对《李自成》创作的全力支持,他同意作者按自己的计划写作,并指示帮助他解决写作和出版中遇到的困难。在有关方面的安排下,姚雪垠来到北京,排除干扰,继续从事《李自成》的创作。1976年,《李自成》第二卷几经周折终于与读者见面。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毛泽东两次指示保护姚雪垠,让他从事《李自成》的创作,这在当代中国文坛上是前所未有的,这足见毛泽东对创作历史小说《李自成》的重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毛泽东长期以来的“李自成情结”,折射出他时时担心政权不稳、江山变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历史的警示,时时在毛泽东耳边响起,他不仅自己一生简朴,严以律己,还推动中央制定出一系列反腐倡廉、克服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的决策和措施,时刻提高警惕,竭力防止内部滋生腐败。

如今,离毛泽东“进京赶考”已经60多年了,但是,我们今天再回顾毛泽东的“李自成情结”,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更新时间:2010-11-25 14:49:51
 
网络链接(KSN) 友好的连接联盟,让更多人知道你合作成功 大专院校 研究院所 产业公司 科技园区 协会事业 期刊网络 服务博览
本网域名: www.知识产品网.com,www.zhishichanpin.com,知识产品.中国,www.diwuchanye.com,第五产业.中国,集创.com,自版.中国,ipr品牌.中国,cnd5.cn,cnd5.net
友 情
链 接
     网站介绍     服务协议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