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自由穿行”
——首都图书馆新馆管理服务机制创新纪实
作者:记者 王晓风 李 雪
2012年12月13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在他的作品《关于天赐的诗》中对于图书馆有过这一番质朴动情的描述。毫无疑问,在学习生活区域内拥有一座设施健全、服务周到、馆藏丰富的图书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期待。
今年9月28日,首都图书馆新馆与首图一期相围合,对外接待读者,俯瞰之下,一枚由建筑组成的汉字“图”的印章印在北京市朝阳区。9.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人次日接待能力、15万持卡读者、千余万册文献容纳量……首都图书馆向社会大众提供平等、全面、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让读者零时差、零距离使用馆藏资源。
人人平等享受阅读
12月7日,首都图书馆的老读者李均明在工作人员指导下使用自助借还机顺利借出8本图书。自助办证机、检索机、借还机、复印机……提起首都图书馆的新设施,李均明高兴地说:“原先借还书都排长队,现在自助办证、自助检索、自助借还这些程序我都学会了,稍有不懂的询问工作人员,他们都会亲自演示,能省不少时间呢!”过去两年多时间里,李均明通过图书借阅“一卡通”阅读了上千册图书,腿脚残疾的他也常常得到工作人员的贴心服务。新馆开放后,更加宽敞舒适的读书环境和便捷的借阅服务让他来得更勤了。
为什么不专门开辟出一块区域让李均明这样的特殊群体看书?首图的工作人员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把图书馆的电梯设置成直梯,每层楼都设有残疾人坡道,还有专用的盲用读屏软件以及受过专业培训的服务人员,目的就是把他们作为普通读者对待,摘掉他们身上‘弱势群体’的标签,让人人平等享受文化权益。”
首都图书馆党委书记、副馆长肖维平介绍,从建筑设计到环境布局,新馆充分彰显了“以人为本,读者至上”的办馆理念,取消了两年一次的读者卡激活制,真正实现“一证在手,终生有效”;取消了阅览室的区域限制,让读者轻松地在图书馆自由穿行;同时,新馆可以为读者提供100余万册(件)文献的免费借阅,可借阅数量在全国公共图书馆中居首位;为了营造家庭读书氛围,首图将外借图书册数由5册增至10册,“把书带回家”成为鼓励全民阅读的重要方式。
科技让图书馆更智能
如果你在新馆四楼的自助检索机中输入书名“百年孤独”,几秒钟后,屏幕上就会出现关于该书不同版本的20余条记录,点击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的版本,该书的流通状态、借阅方式便映入眼帘。同时你还能发现,导航系统以你所在位置为起点画出了一张电子地图,指引你到达该书所在的“B座3层A区28排B5架1层”的位置,这就是3D智能架位导航系统,帮助读者准确找到目标书籍。
伴随新馆开放,首图新版门户网站也同步上线。新网站以读者个性化需求为核心,推出高效、人性化的书目检索系统,实现跨库检索、智能检索,查全率、准确率大幅提升,为读者打造出一个高效、智能、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平台。
新馆打造的“数字文化社区”样板间,设立了高清交互电视应用区、集中讨论区等5个分区。除了海量的数字资源,新馆还配有触摸阅读机等高精尖阅读设施,在一个空间可以进行多种阅读体验。这一空间还设立了“市民学习空间”网络服务平台,共有电子图书300万册、学术视频10万集、高校课程3万集、首图讲坛等讲座视频1387场、少儿动漫750集、少儿电子书1万余册、期刊杂志1400种及清华同方学术文献、龙源网大众期刊及新东方多媒体学习库等资源,真正实现了传统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无缝衔接。
从图书馆到文化休闲空间
在首图门口,一张张宣传讲座、交流活动的海报静静召唤着人们的参与,活动内容涉及养生、乡土知识普及、当代艺术鉴赏、幼儿教育等各种话题。日前,“十八大:您最牵挂的那些关键词”的主题展览吸引了不少人驻足停留。展览为读者梳理出十八大报告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五位一体”等16个关键词,每一关键词均配以原文摘录、专家解读及精美图片。据工作人员介绍,展览开幕当天共吸引2万多名读者参观,不仅满足了市民学习十八大精神的需求,更让图书馆成为了广大市民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重要阵地。
长期负责讲座活动安排的首图宣传策划部主任王海茹说:“现在的首图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图书馆,我们不仅希望读者走进来借阅图书,更希望借助新环境、新技术、新设施、新服务,把首图打造成一个向社会大众提供演出、观影、展览、沙龙、研讨、座谈等文化休闲活动的场所。”现在,首图拥有既可以作同声传译学术报告又可以进行专业演出的综合剧场以及影视鉴赏厅、音乐鉴赏室等。
肖维平透露,为了更好地实现“群众文化生活在社区”的目标,北京市文化局、首都图书馆今年在全市开展了“数字文化社区”建设。到2013年,全市将有200个社区建设“数字文化社区”,广大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时时可看、处处可学、人人可享”的文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