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才有力量
——2012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综述
作者:巴灵一
2012年12月18日 来源:中国文化报
“一切影视作品都原生于文学作品,所以文学是影视作品的母亲。影视就像童话里的尼尔斯一样,必须骑着文学这只鹅才能飞翔。”著名编剧、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如是说。
12月16日,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北京大学影视戏剧中心主办,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作家文摘》报协办的2012文学与影视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举行。该论坛针对创作问题,立足理论前沿,拓宽学术视野,广邀何建明、李准、王强、艾克拜尔·米吉提、陈旭光、王朝柱、王兴东、秦天、柳建伟、梁鸿鹰、李建军、饶曙光、戴锦华、邵燕君、李道新等文学、电影、电视剧界的领导和作家、编剧、评论家、制片人展开了高峰对话。
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命题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何建明认为,一个优秀作家,如果还能当一个优秀编剧是最好的,但是不太容易实现这样的统一。文学与影视既有相连的东西,也有各自创作的特点,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其中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中国作家》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电影和电视的影响力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毛孔,很多人可能没有时间阅读长篇小说,但是一定要看电影,一定要看电影和电视连续剧。怎样进一步提升影视文学、影视文化、影视产品的质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理论命题。北京大学影视戏剧研究中心主任陈旭光认为,我们在研究过程当中越来越觉得影视可能不仅仅是影视,除了影视创作界,我们更应该往外延伸文学创作。希望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对影视、文学各方面的创作起到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不辜负伟大的时代。
要传递正能量
著名编剧王朝柱说:“我觉得目前某些影视作品最重要的症结,就是对我们祖国的感情淡了,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情感淡了。”著名作家、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柳建伟说:最近一个多星期,有三部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的电影热映。《少年派的奇幻冒险》给人带来温暖,带来正能量。票房已经超过4亿。另外两部作品一个表现天灾人祸结合的人间惨剧,另一个揭示人性的恶,甚至说刘邦一生都是鸿门宴。后一个听说原来期望票房达多少亿,现在听说只有5000万,这就是观众的民心向背。前一个揭示苦难,但这样的苦难又是说不清楚的,里面还有很血腥的镜头,比如拿一个馒头,一个日本鬼子就捅死一个人,靠这些作为噱头,档次又比“盛宴”那个更低了一些。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李建军认为,当前一些电影弱智化,反诗意性,反人性化,跟电影形成以来或者跟小说17、18世纪所形成的艺术法则形成对抗。一些写作者完全不顾忌文化、人性、审美内容的倾向令人忧虑。著名编剧赵大河说,好的作品一定要传播一种精神,要给大家一种温暖,要给大家一种光。
进一步推进合作互补
著名影视评论家李准认为文学跟影视的合作互补,还可以进一步推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认为,影视与文学合作要考虑认同经济学。有了一个好小说,电影已经有了一些预期观众和未来票房保障,而且有了可靠的故事存在在那里,电影的叙事有了可以依托的核,但纠结的拧巴关系依然存在,而且经常是不那么幸福的婚姻,但是最容易形成的婚姻。中国电影资料馆副馆长饶曙光认为,好的电影一定要有好的文学基础,好的文学,不能够自动生成转为好的电影。文学向电影转化的时候,涉及多种力量的博弈,尤其是工业的专业的一些过程。我们承认《白鹿原》是很好的作品,但是电影《白鹿原》不令人满意。著名编剧崔曼莉表示,希望在自己的作品中既有很好看的故事,同时又有文学性和诗意美学。中国制片人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张明智表示,希望影视和文学界加强合作,从作家角度来说,不要仅仅出了一本书或者评了一个奖就达到目的了,也希望能够进一步用影视画面语言来把它呈现给观众。当然,也有很多东西文学性很强,忽视了画面语言的转换问题。影视制作界都很喜欢,只是感觉呈现的难度比较大,只好放弃。
需要讲述一个好故事
与会者认为,没有文学作为电影的创意之源、核心故事,电影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一切电影的成功之路,必然始足于坚实的文学基石。电影与文学在语言、传播媒介、思维形式等方面均有差异,但两者有着艺术精神上的相通之处:都需要讲述一个好故事,都要传达正确的价值观。中国电影产业化以来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着问题,缺乏引人入胜、感动人心的好故事。没有好故事、缺乏大情怀的中国电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对于文学原创力缺少足够的重视,尊重不够、保护不力、扶持不足。因此,电影产量上去了,电影质量不尽人意,数量不是力量,原创才有力量。面对美国大片强势进攻,应该在核心竞争力上狠下工夫,从文学原创吸取营养来滋补电影本身的缺陷是当务之急。期望在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振兴的历史机遇中,电影与文学联袂,文学家、剧作家、导演、评论家携手,互相借力,互为推力,以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群众的艺术审美水平,推动社会文化与时俱进,把中国的精彩故事讲给世界听,通过视觉文学传达中国人的文学思考,呈现中华民族的美好复兴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