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雁南飞”到“南雁北归”
——黑龙江科技创新人才战略引发人才回流现象的思考
作者:李丽云 王卓
2013年02月20日 来源:科技日报
“我刚到农科院时,科研人员为求生计只能去卖种子,跟农民一分两分的讨价还价,哪里还像搞研究的人。”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说起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初期的困境感慨万千。
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党委副书记夏长友回忆起那段往事也唏嘘不已:“以前想留下一名硕士生非常困难,科研设施、住房福利都等着所里解决,可我们两手一摊没办法,科研人才纷纷外流自谋出路。”
在我国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初期,黑龙江科研院所与国内其他院所一样,面临着断却“皇粮”转向市场求生存的实质性变革。加之黑龙江地处祖国北疆,冬季漫长,环境艰苦,本土人才纷纷“北雁南飞”,外地人才更不愿到天寒地冻的地方“受苦”。
“自削减事业费以来,科学院科技人员流失近350人,骨干人才一年就走掉40多人。而我们院在岗总人数是800人,副高以上职称的科研人员总共才280人,流失人员比例之高可见一斑。”黑龙江科学院院长潘忠直言,“人才措施跟不上科研院所体制改革的步伐,是造成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
始于1985年的科研院所改革至今28年来,黑龙江的中直和省属科研院所循着各自领域不同的发展路线,探寻出一条具有黑龙江特色的“人才强院”之路。在2月1日由黑龙江省科研院所发展促进会组织召开的第四届黑龙江省科研院所发展论坛上,百余位科研院所代表分享着自己的“人才经”,也分享着人才开始纷纷回流的喜悦。
黑龙江省科技厅厅长赵敏认为:“黑龙江实施的一系列创新人才新战略为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广阔大舞台,在利用政策、优化机制和营造环境的立体模式下,黑龙江出现了科研创新人才‘北雁不南飞、南雁向北归’的喜人景象。”
出台红头文件,消除科研人员后顾之忧
“科技成果完成单位将其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单位应将不低于20%的转让成果净收入奖励给对完成成果及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这条出自我国1996年颁布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条例,让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看到了希望。
上世纪90年代,哈兽研手里握有一批技术领先的疫苗产品。“守着金饭碗我们还要饭!”借助国家人才计划和政策的支持,猛然惊醒的哈兽研制定了与之相关的管理办法,用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为科研人员换来真金白银,为自身院所发展积累资金。
“科技体制改革不应该只是一句口号。”在潘忠看来,人才是科研院所的首要资源,而搞好“人才工程”就要抛弃“面子工程”,“急功近利使不得”。“好的政策应该让院所里的每一个人都看到希望。”黑龙江人才战略初现成效,正是几代决策者积累和坚持的结果。
国家“千人计划”、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尤其黑龙江省在2012年密集出台了两个科技新政,分别是《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意见》和《黑龙江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后一条被称为黑龙江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黄金27条”,这份科技新政将成果转让奖励比例提高到35%。
这些红头文件消除了科研人员跑经费、愁生计的后顾之忧,也为科研院所的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
分享发展红利,让科研人员有劳、有酬、有位
“解决人才问题离不开工资待遇和院所的事业基础,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的问题。”夏长友说,“提供好条件和待遇的保障来自成果转化的经济收益。”
科技创新推动发展,为社会带来很多发展红利,科研人员不应仅仅是奉献,也应该分享这份发展红利。哈兽研专门成立了维科公司,承接研究所49个产品的直接转化,创造了4个亿的产值。成果转化率达100%的哈兽研,将这些钱花在提高科研人员待遇上,花在鼓励科研人员创新上,出国培训人员的学费、生活费都从这里支出。
黑龙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为博士生开出了10万元安置费和20万元科技启动资金的高待遇,还设立“院长基金”支持资助创新团队专项研究和人才培养;黑龙江省科学院拿出500万专项资金,支持中青年人才申报自己感兴趣的选题,激发年轻人才的科研热情。
“科研人员有劳、有酬、有位,稳定了人才队伍,也保证研究所不断发展。”哈兽研所长孔宪刚志气满满,“去年我们所获得国家专利31项,发表110篇SCI文章,平均影响因子3.13。”据介绍,一般国际一流期刊影响因子为3,3.13意味着哈兽研科研人员发表的文章大都是在国际一流期刊发表。
搭好用人平台,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博士帽
“与其花大价钱去争、去抢,还不如把本土人才培养好、使用好。”潘忠认为人才战略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人才。引进海外人才、高端人才固然重要,但是“选拔人才不能只看博士帽,只要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对科研有贡献,那就是人才”。
韩贵清认同他的观点:“培养人才就要为科研人员打造干事业的平台,不仅要建设水平先进的实验室,创新工程也必不可少。”
黑龙江省农科院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建立了大豆、玉米、水稻、畜牧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体系。争取到国家马铃薯种质改良中心等46个国家级、省部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2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位居全国前列。
在韩贵清看来,好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和产业服务密切结合。“年初,我院第四批30名科技副县长刚刚竞聘上岗。我们的‘院县共建’和‘专家大院’被写入了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由韩贵清最早提倡的“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理念如今风靡全国。
在科研院所搭建各自领域专业平台的同时,黑龙江省委、省政府,以及黑龙江省科技厅等各个职能部门也在搭建综合大平台。2010年,省科技厅联手哈尔滨市共同在哈尔滨黄金地段松花江北岸建设一座全新的科技创新城,打造一个极具潜力的“北方智谷”。经过3年建设,已成为高新、高端、高智汇聚的科技高地,很多曾经受制于发展空间的黑龙江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这座新城中找到了更宽广的发展未来。新城中最高的地标性建筑黑龙江科技创新大厦即将投入使用,这是专为黑龙江释放科技潜力而打造的一个集大成的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可为来黑龙江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今,曾经硕士生都留不下的哈兽研每年都从全国招聘十几名优秀博士,从海外引进三四名高水平人才;
如今,曾经连续两年发不出工资,给员工“打白条”的哈尔滨电工仪表研究所自筹资金3亿元,为科研人员建成包含科研中心、国家标准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哈表所科技园”;
如今,曾经人才流失严重的黑龙江科学院连续3年人才“零流失”,有些已经离开的科研人员正在考虑着“飞”回“旧巢”。
……
一系列人才战略的实施,一条条好政策的兑现,一个个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搭建,让科技资源大省黑龙江重新施展出原有的科技魅力,留住了北雁,引来了南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