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
作者: 余江
2013.11.18 来源: 科技日报
如何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和全球产业变革,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外到内” 和“由内到外”的创新
2003年,哈佛商学院教授Henry Chesbrough提出“开放式创新”(Open Innovation)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知识流入和流出以促进内部创新,同时扩大外部创新的应用市场”。开放式创新的本质是内外创新资源的融合和集成。与传统的“封闭式创新”相比,开放式创新从更广的范围内整合创新资源,对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根据各国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将开放式创新分为内向开放式创新(inbound open innovation)和外向开放式创新(outbound open innovation)两种类型。内向开放式创新是一个由外及内的“输入”过程,通过购买或交换等方式从外部输入创新资源,是将外部有价值的创意、知识、技术整合到企业中来进行创新和商业化的过程。而外向开放式创新是一个由内及外的“输出”过程,该模式指向内部知识资源对外开放,以及对外开展深度合作研发,通过知识交流和碰撞,而成为其他组织知识源的一部分。
回顾近半个世纪的东亚高技术产业发展史,我们发现一些国家和地区曾经依靠全球制造体系分工和政府支持形成了若干具有一定全球竞争力的产业,但是由于一直实施输入型开放创新战略,使得其产业创新价值和技术路径趋于僵化乃至被动锁定,一些当年著名的企业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和产业变革的时代面临异常严峻的困难和挑战。
输入型内向开放式创新战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追赶也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过去出台的很多科技和创新政策主要关注了对外来技术的引进和消化吸收。但是我们需要意识到,新的全球化背景下,创新资源正在融汇为一个国际性集群状知识网络并在加速流动,未来的技术发展需要科技界和产业界进行更多新思维和新知识的跨国界碰撞,如果我们继续只是采取单纯输入型的开放式创新,那么自身产业技术发展轨迹会趋于僵化,我们将可能丧失在未来国际科技竞争中的主动性、战略地位和话语权,也无法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路径
双向开放式创新模式兼具“由外至内”和“由内至外”的创新,在这种模式下企业与外界将进行更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将外部的创新资源整合到组织内部,同时也将进行知识的战略性输出和合作。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技术水平和知识资源有限,实施单纯内向型开放式创新有助于企业快速巩固知识资源基础和积累技术经验。近几年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长足进步,已经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大国,专利申请和国际论文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越来越多的国内科技人员到各类国际科技组织任职,我们也在更多地参与国家大科学工程,这为我国科技创新从跟踪模仿向创新跨越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但是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在较低开放度状态下存在着明显差距和不足。创新领军企业只有积极实施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式创新战略,才能真正“走出去”获得高附加值发展空间,进入国际主流高端市场,打造中国的全球知名品牌。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以及世界上最庞大的理工科大学毕业生人才资源,为实施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式创新模式、在未来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注入“中国动力”创造了有利条件。而更重要的是,国内一批创新型企业正在成为实施高层次双向开放式创新的主力军,例如华为公司仅2012年就向国际通信标准组织提交了超过5000件技术标准提案,正在努力引领新一代通信技术发展的轨迹。再如国家电网公司将自主开发的特高压交流电压技术和相关标准向世界同行推广,著名的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将高压直流等4个分技术委员会国际秘书处均设在国家电网公司,代表了对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国际前沿水平的认可。而在农业技术领域,近年来我国企业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出口贸易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我们转变创新思维,充分认识到“高层次的双向开放式创新”对于提升我国自主创新层次、提升全球创新体系和知识网络中地位,以及争夺新一轮产业变革主动权所具有的特殊战略价值。需要积极鼓励国内有条件的企业实施结合“由内到外”和“由外到内”的开放创新,更主动地通过深层次的和实施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来进行主动知识溢出和深度战略共赢。
战略性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双向开放式创新”意味着既要有由外向内的知识资源获取、价值创造,又要有由内向外的价值扩散与知识的扩散碰撞。双向开放式创新是一个动态的演化过程,在战略实践中要根据内外条件整合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式创新,使两者在不同的创新环节、功能模块、发展阶段及创新主体中密切分工、合理衔接。例如可利用研发战略联盟、专利交叉授权等方式对内向型和外向型开放创新进行主体、过程及功能等方面的战略整合,增强创新竞争力。
要提升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的国际化水平,实现从“嵌入全球制造网络”到“撬动国际知识网络”的跃升。要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强化双边和多边合作,更多地提出国际技术标准议案,形成国际产业技术知识流动的互动和交流,推动我国产业在国际产业“微笑曲线”中的价值提升。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和中国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已经成为我国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新格局、增强国家科技自信的战略举措。
实现双向开放式创新,还需要企业、产业和国家等多层次主体在创新模式和创新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能够战略性地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双向开放式创新是国内外各种创新要素互动、整合、协同的动态过程,我国的创新体系应采用以我为主、创新利益相关者参与的多主体创新格局。企业作为最重要的创新主体,应培养识别全球关键创新资源的战略眼光,形成广泛、深度的资源互补。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不仅要关注企业对外部技术开放引进的深度和广度,还要促进开放式创新的战略方向拓展和价值扩散,引导企业将对外技术战略与整体竞争战略进行有效整合,前瞻性地识别外部商业化机会并推动战略协同效应。
开放式创新是一项时代性命题
内向开放式创新战略对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产业技术追赶曾发挥过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历史经验和国际教训也在提醒我们,单纯输入型内向开放式创新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和国家利益的要求。实施双向开放式创新模式并不意味着我们马上要进行大规模的对外技术输出,而是要在更高起点上战略性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通过高层次开放式创新与国际研发战略伙伴深度合作,通过在国际产业界层面推动新思维和新知识的有效碰撞和互动,在原始创新层面上争取新突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科技竞争和产业变革中努力争取我方的战略主动性,提升关键地位和话语权。
我国的开放式创新战略要把握时代的新特征,企业实施开放式创新战略要聚焦于在全球范围寻找高附加值发展空间和长期战略伙伴,真正提升自主创新的战略层次。政府要积极鼓励国内有创新实力的企业与国外公司共同研发、共享关键知识产权。同时,积极推动对外技术贸易,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订,进行海外研发中心的全面布局,更有效地撬动国际知识网络,从而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
当前我国科技创新正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在未来的国际高科技发展过程不仅能发出“中国声音”,更能注入“中国动力”,实现“中国贡献”,从而在更高层次推进我们的自主创新,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迈进,同国际科技界携手努力为应对全球共同挑战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