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e劳动
作者: 王克迪
2014.04.15来源: 学习时报
笔者在2002年提出e劳动概念,当时认为这一概念有助于认识围绕着计算机和网络所需要进行的原创性和辅助性劳动,并且指出这种新类型的劳动将是未来社会财富和劳动价值的主要表现形式。
2006 年前后,大数据概念提出。计算机和网络连接起无数形式繁多的数据采集源头,存储海量的数据。从那时起直到现在,e劳动概念得到极大扩展和延伸,其本质含义也有待进一步发掘。也在此前后,IT圈内对于从事e劳动的从业者有了一个更形象、有些戏虐自嘲的俗称:码农。
今次我们从最近的搜索马航失联MH370航班事件对围绕着e劳动的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情况展开讨论。数十个国家参与搜联,数十颗卫星、数百艘舰船、数百架飞机,携带着最先进的探测、监听、侦查设备,先后在南中国海、马六甲海峡、印度洋搜索了3周时间,积累了海量数据。
然而,到目前为止,所有这些数据中,只有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ERSAT)的卫星记录到的7次来自MH370发动机的ping信号是可靠数据,并且得到有效利用;数以万计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的努力,唯有英国空难调查处(AAIB)中40余人对那7个ping信号的分析为搜索失联航班提供了不容置疑的结论:飞机“终结”于印度洋核心区域,距离任何一块陆地的距离不小于2500公里。
让我们回到大数据和e劳动。这次搜寻动用的人力物力前所未有,在后方计算机房里的专业人员、无数业余和志愿人员的计算机屏幕上耗费的时间和精力根本无法统计,所有参加搜救国的数据采集能力和分析统计能力都超强,但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在MH370事件中e劳动未能获得高效率。这就是为什么很长时间里谣言四起、阴谋论盛行的原因。人们依赖卫星、雷达、飞机和舰船给出各种海量数据,却最终不能信任这些数据,从中也不能得出有效的结论。
AAIB分析师们所做的很简单,假定INMERSAT数据指明的南北两条航线都是可能的,那么运用多普勒效应分析ping信号的载波频率漂移,可以判断出飞机究竟沿着哪一条航线飞行。分析结果表明,起先3次ping信号的频率升高,表明飞机飞向赤道,其后4次ping信号频率下降,表明飞机又远离赤道。以此可以判断飞机沿着南向航道飞行。
目前人们还在继续努力,搜寻飞机ping信号消失地方相邻大片海域。这一工作还将持续很长时间,要对整个事件的科学和技术影响进行总体评估还为时太早,但是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两个教训:一是大数据时代,e劳动中很大一部分仅仅在于累积数据。二是e劳动本身未必提高劳动效率,它需要加上科学知识才是有效率的。换句话说,普通“码农”的劳动价值不高,拥有坚实科学知识的“码农”才是大数据时代劳动价值的创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