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瞄向哪里?
2016年08月17日 来源: 新华社
基础研究,听到这4个字你能想到什么?科研人员围着一堆仪器设备埋头搞研究,科学家在黑板上写下一串串的推导公式,总之很高深的感觉。如同一条河流,基础研究是上游,决定着中游的技术创新和下游的技术推广产业化,因此它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久前出台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强化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科研论文要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要聚焦国家的需要。科技创新规划也鲜明地竖起了中国科研未来5年基础研究的“靶心”。
航空航天重大力学问题、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制造、新材料设计与制备新原理和新方法、农业生物遗传改良和可持续发展、面向未来人机物融合的信息科学……面向重大战略任务重点部署的基础研究,国家给出了科研人员“十三五”时期的“主攻方向”。
“基础研究是规划的一个重点,也是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薄弱环节。”科技部副部长李萌在近期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坦言,“基础研究是我国科技发展的短板。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不同,需要长期积累,需要人才,需要学科建设。随着国力增强,我们开始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基础研究。”
不难看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针对事关国计民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任务,目标导向的基础研究凝练了现代农业、人口健康、产业转型升级、节能环保和新能源、新型城镇化等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促进基础研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源头供给。
科技创新规划提出,把握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在关系长远发展的基础前沿领域,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
纳米科技、量子调控与量子信息、蛋白质机器与生命过程调控、干细胞及转化、基因编辑、物质深层次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物理研究、核心数学及应用数学……科技创新规划也提出,在战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学问题实现重大突破,抢占世界科学发展制高点。
“构筑中国未来的先发优势,首先是基础研究要超前,同时在重点领域中要有大的技术突破。有了技术优势,才有先发优势,才能抢占价值链的中高端。有这两个方面的突破,再加上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能力的强化,才能支撑中国的先发优势。”李萌说。
我国理论创新和基础创新能力与国际科技强国差距尚存。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说:“世界上所有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都很强。基础研究的突破能真正改变人类命运,它相当于地基,如果没有厚实的地基,是盖不出高楼大厦的,即使勉强盖起来了,也一定是海市蜃楼。”
抢占未来制高点,世界科技强国对基础研究的投入都在加大。欧盟启动“地平线2020”科研规划,基础研究预算约246亿欧元,主要用于支持最有才华和创造能力的个人及团队开展高质量前沿研究;英国政府向多个基础研究领域的科研项目投入3亿英镑的资金支持,并将其作为长期经济规划的一部分。
中国为了打好基础研究的“地基”,也在加大投入。科技部表示,未来我国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例将大幅提高,将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秘书长韩宇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聚焦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持续精准发力,继续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并将改革完善培育原创能力的资助机制。”
目标已明确,“发令枪”已响。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与突破,必然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使中国在未来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