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玉江谈基础科学研究短板:
缺长期深耕的人才
2018年02月11日 来源:人民网-科技频道
人民网北京2月11日电 (记者 魏艳)“为科学家营造潜心研究的环境是世界性的问题,我国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特别是缺少能够心无旁鹜、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队伍和人才。”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司长叶玉江在今天上午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做出上述表示。
近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研究作了部署。叶玉江指出,十八大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科研投入大幅增长,科研力量和科研条件大幅改善,从事基础研究的高水平的队伍快速发展,在国际上有影响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加速涌现。“这说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已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
“但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出发,从整个科技创新的链条上看,基础研究依然是短板。”叶玉江分析个中原因,一是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由中国科学家提出来的科学理论和原创思想非常少;二是顶尖基础研究人才和团队比较匮乏,特别是缺乏能够心无旁鹜、长期稳定深耕基础理论的队伍和人才;三是投入结构不合理,依靠中央财政,企业投入非常少;四是全社会支持基础研究的环境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在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方面存在不足。
在叶玉江看来,基础研究跟其他的研究相比,在较长的研究过程中不易体现科学家的价值。针对这些问题,《意见》针对营造宽松的科研环境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规划设计:一是加强中央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完善对高校、科研机构、科学家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同时要充分发挥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基地的作用。
二是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遴选基础研究项目时更加注重对研究方向、人才团队及其创新能力的考察。简化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落实法人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使科研人员有充足的时间开展科研研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三是建立完善符合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机制,开展基础研究差异化评价试点,针对不同的高校、科研机构实行分类评价,制定相应的标准和程序,完善以创新质量和学术贡献为核心的评价机制。还要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布局基础研究,扩大高校与科研院所学术自主权和个人科研选题的选择权,健全完善科技奖励等激励机制,提升科研人员的荣誉感。“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