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市场互补欧中能源合作前景广阔
随着第三次能源变革浪潮已经悄然来临,中国经济正步入低碳发展时代。在经历了煤炭代替薪柴、油气代替煤炭的能源变革之后,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组合,将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而天然气和风电有望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新能源市场。
中国如此,全球亦是如此。以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正逐步成为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核心,领航全球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目前,中国政府正从调整能源结构发展低碳能源、建设低碳示范城市、实施节能和提高能效等方面着手,实施低碳发展战略。
然而与欣欣向荣的低碳发展热潮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实现未来低碳产业的目标,至少需要60多种骨干技术支持,其中有42种是中国目前不掌握的核心技术。目前,中国、美国及欧洲正在广阔的新能源领域展开竞争。不过,除了剑拔弩张的竞争,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新能源博弈,具有广泛的合作前景。
国际金融服务集团(UFS)董事局主席何世红分析认为,相比美国而言,欧中双方在低碳新能源领域的互补性更强,一方面,欧洲是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领跑者,清洁能源技术和科研开发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占技术优势;另一方面,中国有广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在能效提高领域需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因此,技术换市场是各取所长的双赢局势。
数据显示,欧中双方约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30%,温室气体排放也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30%,中国与欧盟在能源和气候安全方面具有相互依存性,共同的利益也导致双方在新能源领域内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据欧洲商务部推测,中国清洁能源市场规模到2020年将达5550亿美元,是全球最大清洁能源市场。
事实上在政府层面,欧中之间已经有了明确的合作意图。在10月6日公布的中欧《联合新闻公报》中,中欧领导人一致认为,需要采取适当的气候变化和能源政策,以支持双方在节能、提高能效和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而在其他层面,欧中之间的相关活动也早已展开。10月30-31日,“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将在北京举行,预计将有来自欧洲和中国的400多位政府官员和能源专家就新能源技术合作和低碳经济发展进行深入交流。
何世红表示,欧中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已经形成,希望“欧洲和中国战略合作与发展论坛”能够在新能源技术合作领域,开启一个新的时代。
据了解,低碳化将成为“十二五”能源发展的重要特征。目前中国在新能源发展方面的成就引人注目:水电装机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规模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未来10年,将累计增加5万亿元投资,用于新兴能源产业的发展。
除加强对外合作外,中国的新能源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之中。日前,依托能源行业、材料行业和科研机构,正式组建和启动了国家700℃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创新联盟,标志着中国能源行业技术进步又迈上一个新台阶。据介绍,通过立足自主开发,中国600℃超超临界发电技术水平和建成的机组都占据世界首位。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完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第二批命名的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包括核电、风电、煤炭清洁转化与利用、能源勘探与开发以及能源装备等领域。总投资超过6亿元的国家能源核电工程建设技术研发中心正式落户中国广东核电集团。
尽管如此,何世红认为中国的能源战略,需要放到世界秩序重建和中国崛起这样宏观的视角中去观察。其中与欧洲的合作,不仅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全球碳金融体系的建立,就需要中国加强与欧洲的合作,争取话语权。
因为从全球范围来看,除了在低碳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外,欧盟也开创了许多低碳发展的独特机制,欧盟发展低碳产业的有效模式正在成为全球典范,并在探索全球碳金融方面发挥了主导作用。
在何世红看来,谁拥有新能源技术,特别是碳金融体系的话语权,谁就能掌握未来世界的主动权。中国与欧洲新能源合作势在必行。(汗青子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