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技术发明何时不再推广难
业内院士专家认可,国外推广顺利,但国内推广却困难重重——一项技术的遭遇让上海发明人徐士龙很难过,因为问题不出在技术上,而是他的身份。“一听说是个人发明,不信任和质疑就都来了。”
在我国,民间发明常常被贴上“天方夜谭”的“标签”,被认为上不得大雅之堂。中国发明协会秘书长鹿大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其实民间发明人中也是藏龙卧虎,很多技术水平很高,但他们在研发、推广、专利保护过程中困难重重,很难得到各方面的支持。
徐士龙的“高真空击密法”用于软地基处理,形象的比喻是把“豆腐”变成“豆腐干”,就是把稀软的滩涂变成能行车、盖房的地基。在我国沿海地区围海造地、大江大河边的建筑工程中都会用到。
中国工程院院士、河海大学吴中如教授给它的评价是:软地基处理的原创性成果,与原有技术相比节约三分之一造价,缩短一半工期。目前,在浦东机场的二、三号跑道和上海港外高桥建设都已成功使用此技术。
数年举债研发终获成功,但更大面积的推广却因为“民间发明”的身份,阻力重重,特别是国家的重大工程,他的技术很难入选。
国内一家大设计院的领导甚至在大会上定下一条规矩:“在我任职两年内,不准使用‘高真空’。”因为只要有设计人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大院大所的技术,推荐这个民间发明,立即会有大量匿名信飞向上级主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等。随之而来的各类调查更会让设计院不胜其烦。“人家认为肯定是我们给了设计人员好处,他才会推荐我。”徐士龙说。
我国非职务发明人的专利数量不是个小数字。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的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09年我国专利授权总计50余万件,其中,非职务专利接近24万件,占47.7%;三种专利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发明专利总计65391件,其中非职务发明13126件,占到总数的20%。
鹿大汉认为,民间的创新力量应该是国家创新体系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我们现在的各种文件政策中,群众性发明不在此列,他们的发明创新很难得到认可和肯定,也基本不可能得到项目经费的支持。科技部的《中国科技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中央财政科技投入1000多亿元,但全年的专利中有近一半是非职务专利,这些专利并未得到这些经费的支持。他认为,在这方面政策上是有缺失的。
中国发明协会一直关注国内民间发明人的情况,2009年1月专门成立了“非职务发明工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邹定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委员会成立后他们一直通过各种努力对非职务(民间)发明人提供帮助,9月18日在江苏省吴江市专门召开的现场推介会,帮助徐士龙的技术进行推广就是众多工作中的一项。
“我现在也经常检讨,原来当科技部部长的时候,只关注大院大所,对民间的发明创新不够重视。”当天的推介会上,面对台下来自建设部、环保部等部门的领导,科技部原部长、中国发明协会理事长朱丽兰为民间发明人请愿,“民间发明有重大潜力,你们的支持非常重要,希望大家都能帮他们一把。”
邹定国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民间发明人的创新大多来自兴趣,一旦看准了就一门心思钻研下去,观察发现问题,有更强的实践精神,没有框框,大胆探索。但他们的工作甚至生活都很困难,需要社会更多的理解和帮助。 (刘莉)
来源: 科技日报